具备集电部件的蓄电元件及集电部件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763663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4 23:50
提供一种具备可提高与电极体的连接强度的集电部件的蓄电元件及集电部件的制造方法。集电部件(6)具备与外部端子(4)电连接的第一部分(600)以及从该第一部分(600)的第二端部伸出且与电极体(2)电连接的第二部分(601),该第二部分(601)具备:第一端部与第一部分(600)的第二端部连接的基体部(601a);第一端部与基体部(601a)的第二端部连接的扭转部(601d);第一端部与扭转部(601d)的第二端部连接,并被插入电极体(2)的卷绕中心,从而与电极体(2)电连接的插入部(601f)。第二部分(601)优选具备:向与扭转部(601d)的扭转方向相反方向扭转的逆扭转部(601d’),其第一端部与插入部(601f)的第二端部连接;以及第一端部与逆扭转部(601d’)的第二端部连接的前端部(60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集电部件的蓄电元件。尤其,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蓄电元件中的电极体和外部端子进行连接的集电部件。进而,本专利技术涉及集电部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作为各种机器的动カ源,采用可充放电的蓄电元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谓“蓄电元件”是包含电池(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及电容器(电双层电容器等)双方在内的概念。一般而言,如图12(a)、(b)及图13所示,电池通过由集电部件6’电连接在电池壳体3’内收容的发电要素2’和为外部连接用而设置的外部端子4’,并且由集电部件7’电连接发电要素2’和外部端子5’,由此,能够在发电要素2’和ー对外部端子4’、5’之间通电。更具体地说,电池I’具备电池壳体3’ ;将隔片20c’夹在中间的正极板20a’和负极板20b’被卷绕成扁平状并被收容在电池壳体3’内部的发电要素2’ ;为外部连接用而设置的ー对外部端子4’、5’ ;沿电池壳体3’的内表面配置,且将发电要素2’和ー对外部端子4’、5’分别连接的一对集电部件6’、7’ ;将发电要素2’的正极板20a’及负极板20b’的层叠部(正极层叠部21a’、负极层叠部21b’)分别与ー对集电部件6’、7’连结起来的ー对夹子部件8’、9’。一方的集电部件6’具备与外部端子4’电连接的外部端子连接部600’ ;从该外部端子连接部600’的一端伸出并与发电要素2’的正极板20a’的正极层叠部21a’连接的一对发电要素连接部601’、601’。一方的集电部件6’是对金属板进行加工而一体成型了外部端子连接部600’与一对发电要素连接部601’、601’的部件。另一方的集电部件7’也具有与一方的集电部件6’同样的结构。一方的集电部件6’在其外部端子连接部600’与一方的外部端子4’连接。另一方的集电部件7’在其外部端子连接部700’与另一方的外部端子5’连接。在所述电池I’中,一方的集电部件6’的一对发电要素连接部601’、601’分别在沿着发电要素2’的正极层叠部21a’的外表面的状态下,通过夹子部件8’与正极层叠部21a’连接。同样,另一方的集电部件V的一对发电要素连接部701’、701’分别在沿着发电要素2’的负极层叠部21b’的外表面的状态下,通过夹子部件9’与负极层叠部21b’连接。由此,在所述电池I’中,能够从外部端子4’、5’经集电部件6’、7’取出发电要素2’产生的电カ(例如,专利文献I)。但是,在所述电池I’中,如图12所示,由夹子部件8’夹持正极层叠部21a’和发电要素连接部601’,向发电要素2’的正极板20a’侧的内部(以下,称为卷绕中心)22a’插入在振动件上安装的焊头(ホーン)(未图示),在发电要素2,的外侧配置砧(ァンビル)(未图示),利用焊头和砧夹入正极层叠部21a’和发电要素连接部601’,对焊头施加超声波(超声波焊接),由此将发电要素2’和发电要素连接部601’ (集电部件6’ )连接起来。另一方的集电部件7’也与一方的集电部件6’同样。在此,正极板20a’、负极板20b’及夹子部件8’、9’由于是由薄的金属箔形成,所以能量传递效率好。因此,从插入发电要素2’的内部(卷绕中心22a’或卷绕中心22b’ )的焊头发出的超声波从夹子部件8’传递给正极板20a’,另外,从夹子部件9’向负极板20b’传递,从而使正极板20a’、负极板20b’及夹子部件8’、9’从发电要素2’的内侧熔化。因此,可使正极板20a’和夹子部件8’高效地熔敷,且,可使负极板20b’和夹子部件9’高效地熔敷。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国特开2003-346770号公报但是,发电要素2’由于是将夹着隔片20c’的正极板20a’和负极板20b’紧密卷绕成扁平状的结构,所以发电要素2’的内部(卷绕中心22a’、22b’)的宽度窄,可插入卷绕中心22a’、22b’的焊头的大小、形状受到限制。因此,难以将焊头以适当角度插入卷绕中心22a’、22b’,发电要素2’和集电部件6’(发电要素连接部601’)的熔敷强度、或发电要素2’和集电部件7’(发电要素连接部701’)的熔敷强度容易变得不稳定。因此,希望有能够提高与发电要素的连接强度的集电部件。另外,对于电容器(电双层电容器等)中的集电部件也同样。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鉴于所述实情,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具备可提高与电极体的连接强度的集电部件的蓄电元件。另外,本专利技术另外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所述集电部件的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的蓄电元件,其具备壳体;电极体,其被收容于该壳体的内部,且是通过在相互绝缘的状态下卷绕正极板和负极板而构成的;外部端子,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外部;以及集电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并对所述电极体和所述外部端子进行电连接,该集电部件具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并与所述外部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从该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二端部伸出并与所述电极体电连接,该第二部分具备基体部,其具有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且该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二端部连接;扭转部,其具有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且该第一端部与所述基体部的所述第二端部连接;以及插入部,其具有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该第一端部与所述扭转部的所述第二端部连接,所述插入部被插入所述电极体的卷绕中心,并与所述电极体电连接。在此,在本专利技术的蓄电元件中,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第二部分还具备逆扭转部,其被扭转向与所述扭转部的扭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并具有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该第一端部与所述插入部的所述第二端部连接;以及前端部,其具有第一端部,该第一端部与所述逆扭转部的所述第二端部连接。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蓄电元件中,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扭转部、所述插入部及所 述逆扭转部的组合具有间隔而并列设有一对,所述前端部对所述一对逆扭转部的所述第二端部彼此进行连结。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蓄电元件中,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扭转部及所述插入部的组合具有间隔而并列设有一对。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蓄电元件中,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扭转部以90度或者约90度的角度扭转,使得所述基体部和所述插入部成为正交或者接近正交的状态。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蓄电元件中,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扭转部以90度或者约90度的角度扭转,使得所述基体部和所述插入部成为正交或者接近正交的状态,所述逆扭转部向与所述扭转部的扭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以90度或者约90度的角度扭转,使得所述插入部和所述前端部成为正交或者接近正交的状态,且所述基体部和所述前端部成为处于同一平面或者接近同一平面的状态。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蓄电元件中,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集电部件被配置成所述基体部与所述电极体的端面对置。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蓄电元件中,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集电部件被配置成所述基体部及所述前端部与所述电极体的端面对置。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蓄电元件中,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一对插入部分别在插入方向上的前端侧具备倾斜面,该倾斜面以接近对方的所述插入部的方式倾斜。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蓄电元件,其具备壳体;电极体,其是在相互绝缘的状态下将正极板和负极板卷绕成扁平状,并被收容于壳体的内部;一对外部端子,其为了外部连接用而设置;以及一对集电部件,其沿着所述壳体的内表面配置,且对所述电极体与所述一对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堤雅和星野元树中村纯吉竹伸介佐佐木丈宫崎明彦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