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油压缓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57627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3 20: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工业油压缓冲器,包括壳体,后盖,油封,内压缸体,活塞,活塞杆,轴承,弹簧,蓄压装置,流量调整栓和流量调整旋钮;后盖内设置有通油管路,通油管路一端同内压缸体相通一端同壳体和内压缸体间的空隙相通,所述后盖处有一逆止阀,将活塞杆装入壳体内,并用油封封闭,依次装入蓄压装置,然后在壳体内装入内压缸体,内压缸体内装入弹簧,用后盖将壳体封闭,后盖上装入流量调整栓和流量调整旋钮;所述流量调整栓上有偏心凹槽,所述内压缸体上有油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减震器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工业用油压缓冲器。
技术介绍
油压缓冲器是一种将冲击动能转化为液压油热能,实现物体线性减速最终平稳停止的一种液压装置。油压缓冲器的作用是使运动物体在行程结束前必须平稳停下,为了使缓冲器能满足不同条件下使用,通过可调整式结构进行实现,一般是通过调整位于流量调整栓上的偏心凹槽来逐渐改变液压油流量,从而控制压缩速度和缓冲力量,现使用的偏心凹槽采用的是双边180度结构,这一结构的偏心槽弧线较短,调整变化明显,流量难以控制。 现技术使用的油压缓冲器基本是设置有蓄压装置,即将压力通过缓冲器内的弹簧控制活塞的运动距离,而因此溢出的减压油通过设置于缓冲器内压缸体上的油孔进入蓄压装置。但这一装置有一点缺陷是当缓冲器受撞击开始时也有高峰反作用力,虽然这一反作用力在缓冲器内不会蓄积,但是也不能很快达到平稳状态。现使用的油压缓冲器从受到力的冲击到平稳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这一结果就导致对于在短时间内反复撞击运动的缓冲作用无法实现,也就是如何缩小缓冲器的缓冲时间是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现使用的油压缓冲器内压缸体的材质普遍采用铜或45号无缝钢管,当油压缓冲器在工作时液压油会产生温升,一般可达800摄氏度以上,这样当以铜为材质的内压缸体的膨胀系数同活塞的膨胀系数不同,会出现卡死现象。并且以这两种材质生产的内压缸体在使用时硬度不够影响到缓冲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对现有的油压缓冲器结构的改进,通过该改进技术方案,能够实现流量的准确控制并提高内压缸体的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缩小油压缓冲器的缓冲时间,以适应于短时间内有反复撞击的工作环境。工业油压缓冲器,包括壳体,后盖,油封,内压缸体,活塞,活塞杆,轴承,弹簧,蓄压装置,流量调整栓和流量调整旋钮;后盖内设置有通油管路,通油管路一端同内压缸体相通一端同壳体和内压缸体间的空隙相通,所述后盖处有一逆止阀,将活塞杆装入壳体内,并用油封封闭,依次装入蓄压装置,然后在壳体内装入内压缸体,内压缸体内装入弹簧,用后盖将壳体封闭,后盖上装入流量调整栓和流量调整旋钮;所述流量调整栓上有偏心凹槽,所述内压缸体上有油孔;所述油孔的位置位于内压缸体靠近蓄压装置一端。所述偏心凹槽直于流量调整栓的轴心,所述偏心凹槽分布于流量调整栓外表面0-270度范围内,所述偏心凹槽的中心线位于流量调整栓的同一横截面上,所述偏心凹槽的槽口自0-270度逐渐变窄凹槽的深度也随之变浅。 所述内压缸体采用38CrMnAL制造并将内压缸体氮化处理。所述内压缸体上的油孔为5-9个,所述各油孔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油孔的大小和间距相同;所述油孔轴截面为等腰梯形,位于内压缸体外壁侧等腰梯形底边大于内壁侧等腰梯形底边长,所述孔壁同内压缸体轴心连线同油孔中心同内压缸体轴心连线成30度角。所述蓄压装置为蓄压海绵。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本专利技术,可以将运动物体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吸收冲击能量,通过蓄压装置和内压缸体的使用,减轻了保养量,延长使用寿命。2,通过在设置内压缸体上的多个油孔,能够给活塞杆提供一固定大小的缓冲力,达到线性减速的目的,能够用柔和的力量将运动物体平稳停止下来。3,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偏心槽结构,使流量的调整非常方便。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专利技术内压缸体过油孔轴心的轴截面示意图;图3,本专利技术流量调整栓的0角度时的轴截面放大示意图;图4,本专利技术流量调整栓的270角度时的轴截面放大示意图。组件说明1, 壳体2, 活塞3, 蓄压装置4, 轴承5, 油封6, 活塞杆7, 0角度时的偏心凹槽9, 弹簧10, 逆止阀11, 270角度时的偏心凹槽12, 流量调整栓13, 流量调整旋钮14, 通油管路15, 后盖18, 内压缸体21,22,23,24,25, 油孔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只能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如图I-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工业油压缓冲器,包括壳体1,后盖15,油封5,内压缸体18,活塞2,活塞杆6,轴承4,弹簧9,蓄压装置3,流量调整栓12和流量调整旋钮13 ;后盖15内设置有通油管路14,通油管路一端同内压缸体相通一端同壳体和内压缸体间的空隙相通,所述后盖15处有一逆止阀10,将活塞杆6装入壳体I内,并用油封5封闭,依次装入蓄压装置3,然后在壳体I内装入内压缸体18,内压缸体18内装入弹簧9,用后盖15将壳体封闭,后盖15上装入流量调整栓12和流量调整旋钮13 ;所述流量调整栓12上有偏心凹槽(7,11),所述内压缸体18上有油孔(21,22,23,24,25);所述油孔的位置位于内压缸体靠近蓄压装置一端。所述偏心凹槽直于流量调整栓的轴心,所述偏心凹槽分布于流量调整栓外表面0-270度范围内,所述偏心凹槽的中心线位于流量调整栓的同一横截面上,所述偏心凹槽的槽口自0-270度逐渐变窄凹槽的深度也随之变浅。这样的结构致使调整灵敏度降低,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液压油的流量。所述内压缸体采用38CrMnAL制造并将内压缸体氮化处理。所述内压缸体上的油孔为5-9个,所述各油孔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油孔的大小和间距相同;所述油孔轴截面为等腰梯形,位于内压缸体外壁侧等腰梯形底边大于内壁侧等腰梯形底边长,所述孔壁同内压缸体轴心连线同油孔中心同内压缸体轴心连线成30度角。所述蓄压装置为蓄压海绵。当然在本专利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选用其它种类的蓄压装置,但蓄压海绵具有成本低,适应范围广等优点。在所述油压缓冲器的活塞杆上还可以安装有撞击头和消音套。当运动物体的撞击通过撞击头反应到压缩活塞的过程,活塞的运动首先会使得两个逆止阀关闭,油因活塞的挤压通过油孔进入蓄压装置内,通过油的运动将作用于撞击头部的力消减,待冲击解除后,弹簧使活塞杆复位,同时逆止阀打开,油迅速流到内压缸体内。根据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油压缓冲器的行程有8mm, 10mm, 16mm, 20mm,25mm, 50mm, 60mm, 75mm 等不同。以行程IOmm为例,现使用的油压缓冲器每次可吸收能量为4Nm,当平稳时需要大约30秒时间,而在使用本技术方案改进后,同样是以IOmm行程油压缓冲器为例,平均每次可吸收能量为15Nm,其中初次吸收能量为20Nm-30Nm左右,每小时最大吸收能量24000Nm,最高撞击速度3. 2m/s,当油压缓冲器平稳时需要6秒-12秒时间。以上所述仅是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具体描述,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技术方案进行改进,这些改进应当被认为是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工业油压缓冲器,包括壳体,后盖,油封,内压缸体,活塞,活塞杆,轴承,弹簧,蓄压装置,流量调整栓和流量调整旋钮;后盖内设置有通油管路,通油管路一端同内压缸体相通一端同壳体和内压缸体间的空隙相通,所述后盖处有一逆止阀,将活塞杆装入壳体内,并用油封封闭,依次装入蓄压装置,然后在壳体内装入内压缸体,内压缸体内装入弹簧,用后盖将壳体封闭,后盖上装入流量调整栓和流量调整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整栓上有偏心凹槽,所述内压缸体上有油孔;所述油孔的位置位于内压缸体靠近蓄压装置一端。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皓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科赛特气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