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力消减装置以及用于起重机的变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755822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3 0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损伤力消减装置以及用于起重机的变幅装置,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油缸工作效率低、寿命短且可靠性较差的技术问题。该损伤力消减装置包括外套筒、限位板以及位于外套筒内的圈状套件,圈状套件的外表面与限位孔的内壁相抵接,且圈状套件固定于限位板或外套筒上。圈状套件与限位板上或者圈状套件与外套筒上设置有润滑油通道。润滑油通道的进入口设置于限位板延伸于外套筒外的部分上或设置于外套筒的外表面上,润滑油通道的输出口设置于圈状套件的内表面上。该用于起重机的变幅装置包括损伤力消减装置、车架、油缸以及超起平衡重。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提高油缸的工作效率以及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损伤力消减装置以及设置该损伤力消减装置的用于起重机的变幅装置。
技术介绍
履带起重机是一种采用履带行走底盘的桁架式臂架结构起重机。超起平衡重是为增强履带起重机的起重性能和整车稳定性而在车的尾部额外增加的平衡重。随着履带起重机向大吨位的方向发展,超起平衡重的重量越来越大,出于可靠性以及方便性的要求,需要使用超起平衡重变幅装置对超起平衡重进行推拉,以推拉的方式调节超起平衡重与车架之间的距离(该距离的大小也称为幅度),从而实现对超起平衡重的、变幅操作。目前,超起平衡重变幅装置内主要通过液压油缸的活塞杆或缸筒对超起平衡重施加推拉力。由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推拉超起平衡重时,超起平衡重会绕活塞杆或缸筒的轴心线发生摆动,导致整个超起平衡重变幅装置的油缸既要受到变幅方向的推拉力又要承受垂直于变幅方向的回转惯性力。如图I所示,现有技术中超起平衡重变幅装置包括如图I所示外套筒(或称外层套筒)I以及内层套筒,其中外套筒I为箱型结构,内层套筒根据需要可以另做箱型结构也可让如图I所示油缸6的缸筒(或称油缸外筒)62兼任,图I中内层套筒为油缸6的缸筒62兼任。第一立板210与第二立板220均焊接于外套筒I上,第一立板210与第二立板220位于外套筒I内的部分上均设置有限位通孔。油缸6的缸筒62贯穿限位通孔并与限位通孔的内壁相抵接,油缸6的缸筒62伸缩过程中会在限位通孔的内壁上滑动。外套筒I与起重机的车架(图I中未示出)固定连接,缸筒62与超起平衡重固定连接或与用于放置超起平衡重的承载件固定连接。该超起平衡重变幅装置通过缸筒62相对于第一立板210与第二立板220上的限位通孔以及外套筒I的滑动过程中对超起平衡重施加的推拉力对超起平衡重进行变幅。超起平衡重变幅过程中,超起平衡重绕活塞杆或缸筒的轴心线摆动产生的回转惯性力会由缸筒62、第一立板210以及第二立板220传递至外套筒I。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如图I所示,由于现有的超起平衡重变幅装置中油缸6的缸筒62、第一立板210以及第二立板220均为钢制结构,缸筒62相对于第一立板210、第二立板220滑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摩擦阻力,该摩擦阻力是一种能造成油缸6严重磨损的损坏力;并且第一立板210与第二立板220的板厚有限,承受回转惯性力时第一立板210以及第二立板220上的限位孔的孔壁与缸筒62相抵接的表面的局部应力较高且易发生应力集中,这种高应力也是一种能造成油缸6严重变形、损坏的损伤力。油缸6作为较精密的零部件,较大的摩擦阻力不仅会使油缸6提供的部分推拉力消耗在对抗摩擦阻力上,导致油缸6提供的推拉力利用效率较低,而且摩擦阻力以及高应力会使油缸6变形、损坏,导致油缸6寿命缩短、可靠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损伤力消减装置以及设置该损伤力消减装置的用于起重机的变幅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油缸承受的损伤力较大,导致油缸工作效率低、寿命短且可靠性较差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损伤力消减装置,包括外套筒、限位板以及位于所述外套筒内的圈状套件,其中所述限位板固设于所述外套筒上,且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外套筒内的部分设置有轴向方向与所述外套筒的轴向方向一致的限位孔;所述圈状套件的外表面与所述限位孔的内壁相抵接,且所述圈状套件固定于所述限位板或所述外套筒上,所述圈状套件的轴向方向与所述限位孔的轴向方向相一致;所述圈状套件与所述限位板上或者所述圈状套件与所述外套筒上设置有润滑油通道;所述润滑油通道的进入口设置于所述限位板延伸于所述外套筒外的部分上或设置于所述外套筒的外表面上,所述润滑油通道的输出口设置于所述圈状套件的内表面上。优选地,所述限位板包括第一限位板以及第二限位板,所述圈状套件包括第一套件、第二套件以及限位套筒,其中所述限位孔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板上的第一限位孔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板上的第二限位孔上;所述第一套件的轴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限位孔的轴向尺寸,且所述第一套件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内壁、所述外套筒的内表面以及所述第一限位板接近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一侧相抵接;所述第二套件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内壁相抵接,且所述第二套件与所述第二限位板或所述外套筒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润滑油通道包括第一润滑油通道以及第二润滑油通道,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一套件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第二套件上;所述限位套筒位于所述第一套件与所述第二套件之间,且所述限位套筒轴向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套件以及所述第二套件相抵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套件为台阶状,其包括第一凸肩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凸肩部为一体式结构的第一阶面部,其中所述第一凸肩部呈圆圈状,所述第一阶面部的外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凸肩部的外径尺寸;所述第一凸肩部背离所述第二套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限位板相抵接,所述第一阶面部嵌于所述第一限位孔内且与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内壁相抵接,且所述第一凸肩部的周向外表面与所述外套筒的内表面相抵接;、所述第一阶面部的周向外表面设置有沿所述第一阶面部的周向方向延伸的第一油槽,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的进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板延伸于所述外套筒外的部分上,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的输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油槽的底面。优选地,所述第一阶面部嵌于所述第一限位孔内的部分背离所述第一凸肩部的端头呈圆台形。优选地,该损伤力消减装置还包括设置有定位通孔的挡板,其中所述第二套件为台阶状,其包括第二凸肩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凸肩部为一体式结构的第二阶面部;所述第二凸肩部呈圆圈状,所述第二阶面部的外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凸肩部的外 径尺寸;所述第二阶面部嵌于所述第二限位孔内且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内壁相抵接,所述第二阶面部的周向外表面设置有沿所述第二阶面部的周向方向延伸的第二油槽;所述第二润滑油通道的进入口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板延伸于所述外套筒外的部分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道的输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油槽的底面;所述第二凸肩部背离所述第一套件的一侧与所述挡板相抵接,穿过所述定位通孔且开设有螺纹的紧固件与所述第二限位板上的螺孔螺纹连接。优选地,所述挡板上还设置有沿所述第二套件的周向方向延伸的限位槽,所述第二凸肩部嵌于所述限位槽内,且所述第二凸肩部的周向外表面与所述限位槽的侧壁相抵接。优选地,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挡块以及第二挡块,所述第一挡块以及所述第二挡块上均设置有所述定位通孔。优选地,所述第一挡块与所述第二挡块彼此对称。优选地,所述第一套件以及所述第二套件均为铜材料或尼龙材料制成,所述限位套筒以及所述挡板均为钢材料制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起重机的变幅装置,包括本专利技术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损伤力消减装置,还包括车架、油缸以及超起平衡重,其中所述损伤力消减装置的所述外套筒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所述油缸的活塞杆与缸筒两者其中之一嵌于所述外套筒内且与所述外套筒固定连接,所述油缸的活塞杆与缸筒两者其中另一贯穿所述损伤力消减装置的所述外套筒、所述限位孔以及所述圈状套件且与所述圈状套件的内表面相抵接;贯穿所述外套筒、所述限位孔以及所述圈状套件的所述活塞杆或所述缸筒与所述超起平衡重固定连接或与放置所述超起平衡重的承载件固定连接。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江平黄彬孙丽余钦伟
申请(专利权)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