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主轴冷却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23114 阅读:2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31 0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主轴冷却套,包括套体,所述套体中沿周向方向设有冷却流道,该冷却流道包括进水汇总流道、出水汇总流道以及至少两条沿周向分布的冷却支路,所述进水汇总流道连通各所述冷却支路的进水口且该进水汇总流道具有连通套体外部的总进水口,所述出水汇总流道连通各所述冷却支路的出水口且该出水汇总流道具有连通套体外部的总出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外壳上沿周向方向设置多个冷却支路,使得冷却水在支路内的循环周期短,易将吸收的热量快速带出内套,同时由于循环周期短,冷却水与内套温差大,利于热量的传导,冷却效果好,同时各支路共有一个总进水口和一个中出水口,使得冷却水循环系统的设置简单化,节约了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主轴的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电主轴单元是承载高速切削技术的主体,是高精度、高效率、高档次数控机床的核心功能部件,电主轴技术将电机集成在主轴单元中,实现高速旋转,电主轴工作时,由于定子涡流、内部的高速气流、以及轴承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热,内部温度会急剧上升,引起轴的热变形,从而影响主轴的转速、精度及可靠性,由于温度上升还会导致轴承 损坏,所以电主轴的冷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电主轴多采用水冷却方式冷却,在固定定子外壳的外壁上加工出围绕外壳的螺旋水槽,对主轴进行冷却降温;授权公告日为2008年6月25日授权公告号为CN201076996Y的技术专利的说明书公开了ー种沿外壳周向延伸的蛇形水道,该蛇形水道的进水口和出水ロ分别位于外壳的轴向两端,采用这种形式的冷却结构,冷却水循环周期长,冷却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电主轴冷却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却水在水道中循环周期长,冷却效果不好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ー种电主轴冷却套,包括套体,所述套体中沿周向方向设有冷却流道,该冷却流道包括进水汇总流道、出水汇总流道以及至少两条沿周向分布的冷却支路,所述进水汇总流道连通各所述冷却支路的进水口且该进水汇总流道具有连通套体外部的总进水口,所述出水汇总流道连通各所述冷却支路的出水ロ且该出水汇总流道具有连通套体外部的总出水ロ。所述套体包括内套、密封套设在内套上的外套以及密封扣设在内外套一端部的环状盖帽,所述内套外周面上沿周向方向设有至少两条冷却水槽,每条所述冷却水槽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位于该内套的同一端部,所述外套与所述内套上的冷却水槽共同围成所述的冷却支路,所述进水端与所述外套围成所述的进水口,所述出水端与所述外套围成所述的出水ロ,所述环状盖帽与所述冷却支路进出水ロ处于同一端部,该环状盖帽内设有所述的进水汇总流道和出水汇总流道。每条所述冷却水槽均为单开ロ槽,每条所述冷却水槽的开ロ处即为所述的进水端,所述外套在与每个所述出水端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径向通孔,该通孔即为所述的出水ロ,所述环状盖帽内侧壁上沿周向设有连通各所述出水口的出水环槽,该出水环槽即为所述的出水汇总流道,该环状盖帽底板上沿轴向方向设有连通所述出水环槽的总出水孔,该总出水孔的外端ロ即为所述的总出水ロ,该环状盖帽的底板内表面上设有连通各所述进水ロ的进水环槽,该进水环槽即为所述的进水汇总流道,该环状盖帽底板上沿轴向方向设有连通所述进水环槽的总进水孔,该总进水孔的外端ロ即为所述的总进水ロ。每条所述冷却水槽均为单开ロ槽,每条所述冷却水槽的开ロ处即为所述的出水端,所述外套在与每个所述进水端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径向通孔,该通孔即为所述的进水ロ,所述环状盖帽内侧壁上沿周向设有连通各所述进水口的进水环槽,该进水环槽即为所述的进水汇总流道,该环状盖帽底板上沿轴向方向设有连通所述进水环槽的总进水孔,该总进水孔的外端ロ即为所述的总进水ロ,该环状盖帽的底板内表面上设有连通各所述出水ロ的出水环槽,该出水环槽即为所述的出水汇总流道,该环状盖帽底板上沿轴向方向设有连通所述出水环槽的总出水孔,该总出水孔的外端ロ即为所述的总出水ロ。所述的总进水口和所述的总出水ロ分别位于该底板外表面的同一条直径上且分处圆心的两侧。本技术通过在外売上沿周向方向设置多个冷却支路,使得冷却水在支路内的循环周期短,易将吸收的热量快速带出内套,同时由于循环周期短,冷却水与内套温差大,利于热量的传导,冷却效果好,同时各支路共有一个总进水口和ー个中出水ロ,使得冷却水循环系统的设置简单化,节约了成本。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I的中内套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A-A剖视图;图3是图I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外套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电主轴冷却套端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B-B剖视图;图7是图5的C-C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做详细描述ー种电主轴冷却套的实施例实施例I如图广7所示,该电主轴冷却套包括套体,套体中沿周向方向设有截面为半圆形冷却流道,该冷却流道包括进水汇总流道、出水汇总流道以及六条沿周向分布的冷却支路,每条冷却支路在套体两端的弯折处为弧形过渡,每条冷却支路的进水口和出水ロ设在套体的同一端,并且在套体端部交替排列,进水汇总流道连通各所述冷却支路的进水口且该进水汇总流道具有连通套体外部的总进水口,出水汇总流道连通各所述冷却支路的出水ロ且该出水汇总流道具有连通套体外部的总出水ロ ;套体包括内套I、密封过盈套设在内套I上的外套5以及密封扣设在内、外套1、2端部的环状盖帽7,内套I外周面上沿周向方向设有六条冷却水槽2,每条冷却水槽2的进水端3和出水端4均位于该内套I的同一端部,每条冷却水槽均为单开ロ槽,每条冷却水槽的开ロ处即为进水端3,外套5与内套I上的冷却水槽2共同围成所述的冷却支路,进水端4与外套围成所述的进水ロ,外套5在与每个出水端3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径向通孔6,该通孔即为所述的出水ロ,环状盖帽7与冷却支路进、出水ロ处于同一端部,环状盖帽7内侧壁上沿周向设有连通各出水ロ的出水环槽10,该出水环槽10即为所述的出水汇总流道,该环状盖帽7底板上沿轴向方向设有连通出水环槽10的总出水孔9,该总出水孔9的外端ロ即为所述的总出水ロ,该环状盖帽7的底板内表面上设有连通各进水口的进水环槽11,该进水环槽11即为所述的进水汇总流道,该环状盖帽7底板上沿轴向方向设有连通进水环槽11的总进水孔8,该总进水孔8的外端ロ即为所述的总进水口,总进水口和总出水ロ分别位于该底板外表面的同一条直径上且分处圆心的两侧。实施例2 与实施例I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每条所述冷却水槽的开ロ处即为所述的出水端,所述外套在与每个所述进水端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径向通孔,该通孔即为所述的进水ロ,所述环状盖帽内侧壁上沿周向设有连通各所述进水ロ的进水环槽,该进水环槽即为所述的进水汇总流道,该环状盖帽底板上沿轴向方向设有连通所述进水环槽的总进水孔,该总进水孔的外端ロ即为所述的总进水口,该环状盖帽的底板内表面上设有连通各所述出水口的出水环槽,该出水环槽即为所述的出水汇总流道,该环状盖帽底板上沿轴向方向设有连通所述出水环槽的总出水孔,该总出水孔的外端ロ即为所述的总出水ロ。本技术通过在外売上沿周向方向设置多个冷却支路,使得冷却水在支路内的循环周期短,易将吸收的热量快速带出内套,同时由于循环周期短,冷却水与内套温差大,利于热量的传导,冷却效果好,同时各支路共有一个总进水口和ー个中出水ロ,使得冷却水循环系统的设置简单化,节约了成本。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的环状盖帽上的进水汇总流道和出水汇总流道还可以都开设在该环状盖帽的侧壁上,此时所述外套上在与所述进水汇总流道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多个连通各冷却支路进水端和进水汇总流道的孔,在与所述出水汇总流道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多个连通各冷却支路出水端和出水汇总流道的孔;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每个所述冷却水流道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还可以分别设置在外壳的两端,此时两端均需扣设ー个环状盖帽,每个环状盖帽上设有一个汇总流道;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的冷却水流道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泽强何强张海鹏牛青波尹延经王琼王艳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