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仁喜专利>正文

一种自行车后避震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98115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22 2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行车后避震车架,属于自行车车架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前车架、前轮和后轮,前车架上设有头管和五通管,还包括摇臂支架组、连结件和避震器,摇臂支架组包括上臂和下臂,上臂的前端枢接于枢接于五通管上方,后端与下臂枢接,连结件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枢接于五通管下方,第二端部与下臂枢接,第二端部位于第一端部的下方,后轮枢接于下臂的轴心处,避震器枢接于下臂与前车架之间;有益效果是连结件设在下支点处,形成低重心结构,提升越过障碍物时的操控性能,且其具有瞬间移动中心,可因应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频率作实时反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后避震车架,属于自行车车架装置

技术介绍
自行车后避震结构可提供骑乘时的舒适性,尤其是应用于越野自行车时,其效果更加显著,其凭借后避震结构吸收来自于路面或障碍物的冲击,以提升轮胎的牵引力,即可增进转弯、转向、加速、爬坡及制动力等,以便利骑车者掌控自行车。一般自行车后避震结构,类似使用于汽车和摩托车的避震结构,其利用连动装置以组成后避震车架。现有的后避震结构多采用四连杆机构及类似的单摇臂机构,以增加踩踏效率,改善转弯和煞车时的牵引力,且同时能提供避震效果。但是,有一部分避震结构在几何结构、高重心、跨越障碍物及其他特性上仍有其局限性;另一部分则仍无法改良高重心及越过较高的固定物体的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行车后避震车架,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行车后避震车架,包括前车架,前车架上设有头管和五通管,还包括摇臂支架组、连结件和避震器,摇臂支架组包括上臂和下臂,上臂的前端枢接于枢接于五通管上方,后端与下臂枢接,连结件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枢接于五通管下方,第二端部与下臂枢接,第二端部位于第一端部的下方,后轮枢接于下臂的轴心处,避震器枢接于下臂与前车架之间。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后避震车架设置在较低位置,以降低自行车的重心,可降低踩踏时自行车产生惯性摇摆的幅度,同时提供较佳的操控性,且可依不同地形而提供较佳的踩踏效率,以达便利及稳定操控的功效;可保持一定的离地距离,连结件及摇臂支架组可向后枢转且使后轮向上位移,可便利越过障碍物,同时保护后轮,以提供极佳操控性的功效;五通管前方具有瞬间移动中心,当后避震车架被压缩时,瞬间移动中心会向前移动,且降低后避震车架的固有频率,也可提升其操控性。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前车架,2、连结件,19、后轴,20、五通管,24、摇臂支架组,25、头管,7、避震器,30、上臂,50、下臂。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前车架1,前车架I上设有头管25和五通管20,还包括摇臂支架组24、连结件2和避震器7,摇臂支架组24包括上臂30和下臂50,上臂30的前端枢接于枢接于五通管20上方,后端与下臂50枢接,连结件2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枢接于五通管20下方,第二端部与下臂50枢接,第二端部位于第一端部的下方,后轮枢接于下臂50的轴心处,避震器7枢接于下臂50与前车架I之间。 使用时,将后避震车架设置在较低位置,以降低自行车的重心,可降低踩踏时自行车产生惯性摇摆的幅度,同时提供较佳的操控性,且可依不同地形而提供较佳的踩踏效率,以达便利及稳定操控的功效;可保持一定的离地距离,连结件2及摇臂支架组可24向后枢转且使后轮向上位移,可便利越过障碍物,同时保护后轮,以提供极佳操控性的功效;五通管20前方具有瞬间移动中心,当后避震车架被压缩时,瞬间移动中心会向前移动,且降低后避震车架的固有频率,也可提升其操控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后避震车架,包括前车架(1),前车架(I)上设有头管(25)和五通管(2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摇臂支架组(24)、连结件(2)和避震器(7),摇臂支架组(24)包括上臂(30)和下臂(50),上臂(30)的前端枢接于枢接于五通管(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仁喜
申请(专利权)人:徐仁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