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韧性工程机械用钢及其采用TMCP生产的方法。其组分及重量百分比:C:0.04~0.07%,Si:0.25~0.45%,Mn:1.60~1.90%,Als:0.015~0.050%,P:≤0.015%,S:≤0.008%,Nb+Ti:0.06~0.09%,Mo+Cr:0.20~0.40%,其余为Fe和微量杂质元素;工艺:冶炼并连铸成坯;对铸坯进行加热;分段轧制;层流冷却;自然冷却至室温,待用。本发明专利技术与国内外同等强度级别钢种相比,具有更优良的低温冲击韧性,即韧脆转折温度低于-60℃且-60℃冲击功≥200J;采用TMCP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用钢及其生产方法,具体属于采用TMCP工艺生产的可用于-60°C低温下的工程机械用钢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主要用于制造工程机械结构件,受服役条件和焊接工艺的限制,这类用途的钢板不仅需要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塑性和焊接性能,而且还要求具备优良的低温冲击韧性,以适应极端恶劣环境下野外作业。高强度钢板的性能水平对于提高工程机械的能力和效率、延长使用寿命、减轻设备自重、降低能耗、提高整机的档次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工程机械行业尤为重要。随着工程机械向大型化和轻型化方向发展,对工程机械用钢板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要,市场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传统高强度钢板主要采用调质工艺生产,以获得强韧性优良的马氏体回火组织,不足之处在于能源消耗大、制造成本高、生产周期长,且在淬火工程中易出现裂纹和表面缺陷,降低了成材率。近年来,各国相继开发出一系列不需要调质热处理的机械结构用高强钢,主控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或铁素体/贝氏体,但其存在的不足为要么强度和韧性不能满足工程机械用钢需求,要么由于增加贵重合金导致生产成本高,要么工艺复杂、对设备要求高,不利于组织生产。对于屈服强度为550MPa级高强钢,国家标准GB/T 1591-2008提供了化学成分以及力学和工艺性能要求,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因为使用条件和应用领域的不同,难以满足用户需求,需要在国标基础上调整各元素的含量,有针对性提高特殊性能并控制成本,同时简化生产工艺以提高生产效率。CN102162065提供了一种屈服强度550MPa低碳贝氏体工程机械用钢及其制备方法,其化学成分c 0. 05 O. 10%, Si 0. 20 0· 50%, Mn 1. 50 1· 80%, P ^ O. 018%,S ^ O. 010%, Nb ^ O. 10%, Mo ^ O. 10%, Ti 0. 01(Γ0· 040%, B :0· 001(Γ0· 0030%, Cr O. 2(Γθ. 50%,Al :0. 015 O. 050%,其余为Fe和微量杂质元素。TMCP工艺控制为钢坯出炉温度控制在118(Tl250°C,粗轧开轧温度110(Tl20(rC,终轧温度彡1020°C,粗轧后待温空冷,精轧开轧温度88(T98(TC,中间坯厚度为成品厚度的:Γ4倍,精轧终轧温度80(T880°C,开冷温度控制在77(T830°C,终冷温度为49(T570°C,冷却速度为9 15°C /s。其不足之处在于贵重合金添加量较多且范围控制严格,不利于生产操作;控轧工艺参数控制空泛,没有给出压下率等关键参数,未能达到TMCP工艺技术利用效果,导致综合性能不够理想,尤其是低温冲击韧性只能满足_20°C的要求。CN102051522提供了贝氏体组织高强韧性结构钢Q550D (E)钢板及其生产方法,其化学成分为c 0. 05 O. 15%, Si 0. 10 0· 40%, Mn 1. 40 1· 65%, P ^ O. 010%, S (O. 005%, (Nb+Ti+V+Mo+B):彡 O. 30%, Als :彡 O. 050%,其余为 Fe 和微量杂质元素。采用TMCP工艺加堆垛缓冷工艺生产。具体工艺为轧制温度102(Tll2(TC,一阶段终轧温度在95(Γ1000 ,二阶段开轧温度在88(T920°C,二阶段采取下压下轧制,以确保原始板形,终轧温度80(T860°C,返红温度56(T600°C,冷却速度10 15°C /s,入缓冷坑温度> 300°C,堆冷时间> 24小时。其不足之处在于合金元素添加种类较多;控轧工艺二阶段必须采用小压下量轧制以保证板形,不能充分发挥控制轧制技术提高性能的优势;为提高性能,采用了较大的冷却速度,易产生相变应力和热应力,必须采取缓冷措施,不利于组织生产;性能方面虽然提到可以达到_60°C水平,但是从实例可以看出,_40°C冲击功最低只有75J。CN1786247提供了一种高强韧性贝氏体厚钢板及其生产方法,其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 0. 04 O. 08%, Si 0. 10 0· 50%, Mn 1. 40 1· 85%, Nb 0. 015 O. 060%, Ti O. 005 O. 030%, Ni 0. 05 O. 60%, Cu 0. 10 0· 60%, Al 0. 015 O. 050%,其余为 Fe 和微量杂质元素。采用TMCP+RPC工艺。不足之处在于,为了提高韧性大量添加了贵重合金Ni元素;TMCP+RPC工艺延长了生产周期,不利于组织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目前在_60°C低温下低温冲击韧性差的不足,提供一种在屈服强度彡550MPa,抗拉强度彡720MPa,延伸率彡20%条件下,韧脆转折温度在_60°C以下,且_60°C冲击功> 200J,适用于在极端寒冷环境中工作,且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的一种高韧性工程机械用钢及其生产方法。实现上述目的的措施 一种高韧性工程机械用钢,其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含量c 0. 04、. 07%, Si O. 25^0. 45%, Mn 1. 60 L 90%, Als 0. 015^0. 050%, P ^ 0. 015%, S ^ 0. 008%, Nb+Ti 0. 06 0. 09%, Mo+Cr :0. 20 0. 40%,其余为Fe和微量杂质元素。其特征在于Nb与Ti、Mo与Cr以任意比例添加。采用TMCP生产一种高韧性工程机械用钢的方法,其步骤 1)冶炼并连铸成坯,并控制A、B、C及D类夹杂物含量总重量百分比不超过I.5级,其余杂质重量百分比含量控制在:O≤O. 003%, N≤O. 004%, H≤O. 0002% ; 2)对铸坯进行加热,加热温度控制在118(Tl240°C; 3)进行分段轧制控制第一段开轧温度在105(T112(TC,累计压下率不低于55%;控制第二段开轧温度在86(T900°C,末三道累计压下率不低于35%,终轧温度在81(T850°C ; 4)进行层流冷却,终冷温度控制在48(T540°C,冷却速度控制在5 12°C/秒; 5)自然冷却至室温,待用。本专利技术中各元素、主要工艺的作用及机理 C、Mn是最有效的固溶强化元素,随着钢中的C、Mn含量的增加,其成品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也相应增大,特别是屈服强度上升较为明显。钢中加入Mn能防止在热加工时因硫引起钢的脆化。碳低于O. 04%钢的强度达不到目标要求;碳高于O. 07%会明显降低焊接性能且大幅降低延伸率和冲击韧性;锰高于I. 90%同样会明显降低焊接性能,且大幅降低延伸率和冲击韧性。因此C、Mn含量控制范围分别为0. 049Γ0. 07%、I. 60%"I. 90%。钢中S、P是有害杂质元素,钢中P、S含量越低越好。当钢中S含量较多时,热轧时容易产生热脆等问题;而钢中P含量较多时,钢容易发生冷脆,此外,磷还容易发生偏析。钢中Al的加入则会形成酸溶铝(Als)和酸不溶铝,而Als包括固溶铝和A1N,弥散的AlN粒子能阻止奥氏体晶粒的长大,细化晶粒,因此ALs最低含量控制在O. 015%。但对于铝镇静钢来说,随着Als的增加,钢的夹杂物数量增多,夹杂物尺寸也将变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德发,王世森,董汉雄,熊玉彰,熊涛,陆在学,陈勇,易勋,洪君,余宏伟,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