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挡位变换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666880 阅读:4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0 2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新型挡位变换系统,由挡位变换器、软轴、铰接片、叉接头I、支架、拐臂I、拐臂II、转动轴、叉接头I、双头螺柱、叉接头II、挡位变换阀构成。挡位变换器与软轴连接,软轴分别通过铰接片和叉接头I与支架和转动轴一端的拐臂I连接,转动轴另一端的拐臂II通过叉接头II、双头螺柱、叉接头III与挡位变换阀连接,支架平面与水平面之间成一定的夹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小挡位变换的操纵力,提高了操作舒适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制造
,是一种新型挡位变换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装载机用机械式挡位变换系统的结构主要由挡位变换器和软轴总成构成,此结构往往由于软轴走向不顺而使挡位变换的操纵力较大,从而导致挡位变换元件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减小挡位变换的操纵力,从而提高操作者的操作舒适性而设计的一种新型挡位变换系统。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是一种新型挡位变换系统,由挡位变换器、软轴、铰接片、叉接头I、支架、拐臂I、拐臂II、转动轴、叉接头II、双头螺柱、叉接头III、挡位变换阀构成。挡位变换器与软轴连接,软轴分别通过铰接片和叉接头I与支架和转动轴一端的拐臂I连接,转动轴另一端的拐臂II通过叉接头II、双头螺柱、叉接头III与挡位变换阀连接,支架平面与水平面之间成一定的夹角。这样,操作者操纵挡位变换器,就能实现挡位变换的功倉泛。采用本技术挡位变换系统,既有利于软轴走向,减小软轴摩擦力,又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软轴走向的自动调节,减小挡位变换的操纵力,从而提高操作舒适性。附图说明图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挡位变换器,2-1、软轴,2-2、铰接片,2-3、叉接头I,3-1、支架,3-2、拐臂1,3-3、拐臂11,3-4、转动轴,3-5、叉接头11,3-6、双头螺柱,3-7、叉接头111,4、挡位变换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是挡位变换器(I)与软轴(2-1)连接,软轴(2-1)分别通过铰接片(2-2)和叉接头I (2-3)与支架(3-1)和转动轴(3-4) —端的拐臂I (3-2)连接,转动轴(3-4)另一端的拐臂II (3-3)通过叉接头II (3-5)、双头螺柱(3-6)、叉接头111(3-7)与挡位变换阀4连接,支架(3_1)平面与水平面之间成一定的夹角(锐角O),这样,操作者操纵挡位变换器(I),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软轴走向的自动调节,减小软轴摩擦力,减小挡位变换的操纵力,轻松实现挡位变换的功能。权利要求1.ー种新型挡位变换系统,由挡位变换器、软轴、铰接片、叉接头I、支架、拐臂I、拐臂II、转动轴、叉接头II、双头螺柱、叉接头III、挡位变换阀构成,其特征是挡位变换器与软轴连接,软轴分别通过铰接片和叉接头I与支架和转动轴一端的拐臂I连接,转动轴另一端的拐臂II通过叉接头II、双头螺柱、叉接头III与挡位变换阀连接,支架平面与水平面之间成一定的夹角。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新型挡位变换系统,由挡位变换器、软轴、铰接片、叉接头I、支架、拐臂I、拐臂II、转动轴、叉接头I、双头螺柱、叉接头II、挡位变换阀构成。挡位变换器与软轴连接,软轴分别通过铰接片和叉接头I与支架和转动轴一端的拐臂I连接,转动轴另一端的拐臂II通过叉接头II、双头螺柱、叉接头III与挡位变换阀连接,支架平面与水平面之间成一定的夹角。本技术减小挡位变换的操纵力,提高了操作舒适性。文档编号B60K20/02GK202368362SQ20112049872公开日2012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9日专利技术者刘光录, 吕晓凤, 梁凤远, 路振坡, 马士斌 申请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分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光录路振坡梁凤远马士斌吕晓凤
申请(专利权)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分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