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盘总成的盘毂加工工艺及其应用的模具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32494 阅读:3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2 21:03
一种从动盘总成的盘毂加工工艺是:所述盘毂分为盘毂片和盘毂芯,盘毂片由钢板经剪料、冲压、校平、热处理加工而成,盘毂芯由其毛坯经车加工表面、车槽、冲齿、调质处理加工而成;然后将该盘毂芯片通过组装、铆接处理而成为一体,再通过精车内孔、抛丸、拉削花键、防锈处理,完成整个盘毂的加工过程而产出盘毂成品。该工艺所应用的模具组件,包括下模模板、上模及上模模板,在下模模板上装有下模通用母座,在该下模通用母座内装有工作下模。本发明专利技术加工余量小,材料利用率高,保证了盘毂垂直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从动盘总成偏摆的性能要求,使其扭转特性更稳定。且采用统一母座,更换具体的工作部件方式而满足不同产品对模具的使用要求,提高了换模时间,减少了模具数量,降低了模具的制造和管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离合器从动盘总成的加工工艺,具体是涉及一种汽车离合器从动盘总成的盘毂的加工工艺及其应用的模具组件。
技术介绍
盘毂是离合器从动盘总成中的一个重要零件,其包括盘毂片、盘毂芯,盘毂零件的加工及其精度直接影响到从动盘总成的整体性能。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整体式盘毂大都采用模锻方式,即做出盘毂毛坯后再进行机械加工。因此其加工余量大,工艺较落后,材料利用率仅40%左右,成本高,生产效率低;有些企业还使用铸造的方式,精度差,且铸造工艺对环境污染大,能源浪费高;有些企业虽然应用了盘毂镶嵌技术,但是由于普遍采用冲齿堆齿的方式,对垂直度的要求难以控制,质量不稳定,从而最终导致从动盘装配后出现产品的摆差大,影响到从动盘装车后出现整车的发抖。在该加工工艺中的模具组件应用方面是多少个产品就制作多少个模具,其模具数量多、换模时间慢、模具的制造和管理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加工余量小、材料利用率高、符合产品垂直度高要求;达到快换模具要求、模具数量少的从动盘总成的盘毂加工工艺及其应用的模具组件。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从动盘总成的盘毂加工工艺是 所述盘毂分为盘毂片和盘毂芯两部分,盘毂片由钢板经剪料、冲压、校平、热处理加工而成, 盘毂芯由其毛坯经车加工表面、车槽、冲齿、调质处理加工而成;然后将该盘毂芯、片通过组装、铆接处理而成为一体,再通过精车内孔、抛丸、拉削花键、防锈处理,从而完成整个盘毂的加工过程而产出盘毂成品。所述的盘毂芯车槽处理是指盘毂芯经精车表面后,在盘毂芯上、并在用来紧靠盘毂片台阶和盘毂芯冲齿台阶的拐角处加工出斜槽,用于在盘毂芯冲齿时,冲齿产生的铁屑, 冲到该斜槽内而被冲掉。使废料和盘毂芯工件分离,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冲齿后堆积物(铁屑废料)附在盘毂芯上而影响产品外观及铆合后的垂直度。所述的盘毂芯冲齿处理是在盘毂芯的冲齿台阶上冲出与盘毂片内形齿相配合的齿形,用来保证盘毂芯、片铆接后盘毂的牢靠性。以防止盘毂芯、片打转,提高盘毂的强度和使用寿命。如所述从动盘总成的盘毂加工工艺所应用的模具组件,包括下模模板、上模及上模模板,在所述下模模板上装有下模通用母座,在该下模通用母座内装有工作下模。所述模具组件包括盘毂芯冲齿模具组件、盘毂芯片组装模具组件或者盘毂芯片铆接模具组件,其均采用组件方式、平台化设计,实现工作下模快换、使用统一母座、更换工作部件的方式而满足不同产品对模具的使用要求。采用本专利技术后,由于盘毂片是冲压而成、无需机加工,其加工余量小,大大提升了材料的利用率,同时盘毂片的冲压加工保证了其关键部位窗口和缺口尺寸的精准度,提升了产品质量,使产品的扭转特性更稳定;由于采用了盘毂芯车槽工艺,将其冲齿冲掉、去除废料,镶嵌铆接时,由于盘毂片紧靠盘毂芯车槽平面,从而保证了盘毂垂直度的高要求,满足了从动盘总成偏摆的性能要求,有效改善了从动盘对整车发抖的影响,有效改善了行车的舒适性,从而解决了这一困扰业内盘毂镶嵌技术应用的技术难题,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且采用镶嵌工艺,盘毂芯、片铆接前可进行同时加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由于在冲齿、组装、铆接处理等工装模具组件上的平台化、快换方向设计,采用统一母座,更换具体的工作部件方式而满足不同产品对模具的使用要求,从而提高了换模时间,减少了模具数量,节约了空间,降低了模具的制造和管理成本,使整个工艺更加简单化、成本最低化。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盘毂加工工艺及其应用的模具组件,具有显著的技术进步。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加工产出的盘毂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图1中的盘毂片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的盘毂芯结构示意图。图5为盘毂芯经精车表面处理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盘毂芯经车槽处理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盘毂芯冲齿处理应用的模具组件结构示意图。图8为盘毂芯经冲齿处理后冲出的盘毂芯外齿形示意图。图9为盘毂芯和盘毂片组装处理应用的模具组件结构示意图。图10为盘毂芯和盘毂片铆接处理应用的模具组件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的盘毂芯和盘毂片铆接处理后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从动盘总成的盘毂加工工艺是所述盘毂分为盘毂片 21和盘毂芯22两部分,盘毂片21由钢板经剪料、冲压、校平、热处理加工而成,盘毂芯22由其毛坯经车加工表面、车槽、冲齿、调质处理加工而成;然后将该盘毂芯、片通过(油压)组装、铆接处理而成为一体,再通过精车内孔、抛丸、拉削花键、防锈处理,从而完成整个盘毂的加工过程而产出盘毂成品。如图5、图6所示,所述的盘毂芯车槽处理是指盘毂芯经精车表面后,在盘毂芯上、 并在用来紧靠盘毂片台阶和盘毂芯冲齿台阶的拐角处(用车床或仪表)加工出斜槽61 ( — 圈),用于在盘毂芯冲齿时,冲齿产生的铁屑,冲到该斜槽内而被冲掉。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冲齿后堆积物(铁屑废料)附在盘毂芯上而影响产品外观及铆合后的垂直度。所述的盘毂芯冲齿处理是(通过冲床和冲齿模具)在盘毂芯的冲齿台阶51上冲出与盘毂片内形齿相配合的齿形,用来保证盘毂芯、片铆接后盘毂的牢靠性。以防止盘毂芯、片打转,提高盘毂的强度和使用寿命。如所述从动盘总成的盘毂加工工艺所应用的模具组件,包括下模模板、上模及上4模模板,在所述下模模板上装有下模通用母座,在该下模通用母座内装有工作下模。所述模具组件包括盘毂芯冲齿模具组件、盘毂芯片组装模具组件或者盘毂芯片铆接模具组件。所述的盘毂片(如图3所示,产品不同其形状可有所不同)一般由45号钢板冲制而成。其工艺路线设计为材料剪板一冲孔落料一冲窗口一冷压校平一热处理;原材料通过(剪板机)剪板后,再利用冲裁模具和冲压设备(如冲床)进行精密冲压,一般包括冲孔落料和冲窗口两道工序,保证了盘毂片关键部位窗口和外形尺寸的精准度,其中盘毂片的内形齿31是与盘毂芯的冲齿齿形互相配合的。冲压工艺结束后,由压力机和平板模具对盘毂片进行校平,为提高生产效率,可采取五片左右层层叠放、一次校平的加工方式,盘毂片产品通过校平后,保证了法兰盘的平面度,从而提高了从动盘总成端面跳动的要求。校平后,在热处理生产线对盘毂片工件进行热处理工艺的加工,热处理后其硬度在40HRC 47HRC之间,提高了工件的强度、耐磨性等性能要求。所述的盘毂芯(如图4所示,产品不同其形状可有所不同)一般由其模锻毛坯05 号锻钢)机加工而成。其工艺路线设计为盘毂芯毛坯一精车外表一车槽一冲齿一调质处理;盘毂芯毛坯在车床或仪表上先精车外表面(内孔先不加工),如图5所示,盘毂芯的外表面上包括冲齿台阶51 (用来后续冲制与盘毂片相配合的齿形)、铆合台阶52(用来在后续的盘毂芯片铆接工序中,将该台阶上料压下去而压到盘毂片上,达到盘毂芯片铆接的关键作用)、对模台阶53 (用于后续工序中盘毂芯片铆合时,使其与上模对模,同时其尺寸也是铆合后的台阶尺寸)、定位台阶54(也是铆合后紧靠盘毂片的台阶),它改变了传统铆接工艺中靠冲齿后堆齿靠盘毂片的做法,从而有效解决了盘毂的垂直度问题。所述的盘毂芯车槽工艺是盘毂芯在上述精车表面后,进入车槽工艺,利用仪表或车床工艺设备对盘毂芯进行车槽加工,如图6所示,其中斜槽61所指的方向为刀具的进刀方向,车槽的径向深度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三武吴木水郑更生苏忠道郑志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华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