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源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09239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1 07:58
一种地源热交换器,主要包括导液管、三通阀、进液管、液泵、出液管、导气管、淋液环管、地下导热管和一些导热附件构成。地下导热管下端深入地下恒温层中,导气管和地下导热管上部连接,出液管在导气管旁侧插入地下导热管直达其底部,出液管的下端连接防水液泵;进液管从密封的导热管上端边缘插入和淋液环管连接,进液管和出液管在地面上部通过三通阀汇合联通导液管,这样就组成了一种通过冷凝介质采集地源能量的竖式地下热交换系统,该改进可以防止现有冷凝剂在抽送时产生的因压力降低造成的蒸发问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源空调的地下热交换器,特别是一种地源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舒适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供暖、供冷所需的能量消耗在总的能量消耗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燃料使用量的增加,加重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现在合理的利用太用能、地源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了必然的选择。当前对于在空调领域中的地源空调对于浅层地源的利用主要分为土壤源空调和地下水源空调两种方式。土壤源空调的地下系统需要在地上钻孔,在孔内设置U型闭式换热器,从周围土壤中吸收能量,由于管路与土壤传热效果不好,需要钻的孔很多,初投资很高,效率也较低;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的地下系统虽然效率高,但是它需要抽取地下水,对地下水的水文地质将会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并且只能应用在地下水充足又能够顺利回灌的地区。这两种地热能的利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地源热交换器,这种地下系统避免了建造数量众多的钻孔,并且无需抽取地下水而是采用热管技术,通过热管,实现对地下土壤中能量的采集。本系统主要由地下导热管、导气管、淋液环管、进液管、液泵、出液管和一些导热附件构成;地下导热管上端连接口径较细的导气管,下端深入地下恒温层中,处在地下恒温层的地下导热管外围安装导热附件导热翅片;地下导热管内壁上焊接用来加大受热面积的内槽,内槽下部到达地下导热管底部,上端和淋液环管接触;淋液环管是一个底部向外翻出的圆环,安装在地下导热管上部,淋液环管底部圆半径略小于地下导热管半径,淋液圆环和地下导热管壁组成了一个没有完全密封的储液空间,以便留下淋液缝使液体冷凝剂向下渗透,所述淋液环管底部圆半径略小于地下导热管半径,两者差值由所述系统功率大小而定; 进液管从地下导热管上端的边侧插入和淋液环管连通;出液管从地下导热管上端的导气管旁侧插入直达地下导热管底部,然后与防水液泵连接,进液管和出液管在地面上部的端口通过三通阀汇合后联通导液管;防水液泵安装在地下导热管底部,通过与地下导热管内壁连接的支架固定。所述地下导热管深入地下恒温层中,处于地下恒温层的导热管外壁焊接导热翅片,然后在处于恒温层中的导热管外壁周围填埋导热介质,地下导热管处于地表变温层的外壁周围填埋绝热介质。当该地源热交换系统进行吸热时,地面上的三通阀开通进液管支路,关闭出液管支路。低温液态冷凝剂从进液管流入淋液环管中,然后从淋液缝顺着地下导热管壁慢慢向下渗透,由于渗透速率小、数量少,所以渗透下的低温液态冷凝剂一直顺着地下导热管壁的内槽下落,进入地下恒温层后通过地下导热管壁的热量传递,低温液态冷凝剂吸收热量变成气态,根据气态物质自身的物理性质上升,通过导气管进入地面空调系统中,该地下热交换系统吸热过程完成。当该地源热交换系统进行放热时,地面上的三通阀开通出液管支路,关闭进液管支路。气态冷凝剂由于空调地面上的动力系统通过导气管向地下导热管运动,进入地下导热管后,气态冷凝剂通过地下导热管壁和地下恒温层进行热交换,气态冷凝剂变成液态落入地下热交换器底部,通过安装在地下热交换器底部的防水液泵把液态冷凝剂输送到地面空调系统中,该地下热交换系统放热过程完成。附图说明图1 地下热交换系统整体结构图;图2 地下热交换系统中部剖面图;地表变温层;2、地下恒温层;3、绝热介质;4、导热介质;5、防水液泵;6、液泵支架; 7、导热翅片;8、地下导热管;9、淋液缝;10、淋液环管;11、导气管;12、进液管;13、出液管; 14、内槽;15、三通阀;16、导液管。具体实施方式本系统主要包括地下导热管(8)、导气管(11)、淋液环管(10)、进液管(12)、液泵(5)、出液管(13)和一些导热附件构成;地下导热管⑶上端连接口径较细的导气管(11), 下端深入地下恒温层O)中,处在地下恒温层O)的地下导热管(8)外围安装导热附件导热翅片(7),内部管壁上焊接用来加大受热面积的内槽(14),内槽(14)下部到达地下导热管底部,上端和淋液环管(10)接触;淋液环管(10)是一个底部向外翻出的圆环,安装在地下导热管(8)上部,淋液环管(10)的底部圆半径略小于地下导热管(8)半径,淋液环管 (10)环壁和地下导热管壁组成了一个没有密封的储液空间,以便留下淋液缝(9)使液体冷凝剂向下渗透;进液管(12)从地下导热管⑶上端的边侧插入和淋液环管(10)连通;出液管(1 从地下导热管(8)上端的导气管(11)旁侧插入直达地下导热管(8)底部,然后与防水液泵(5)连接,进液管(12)和出液管(13)在地面上部通过三通阀(15)汇合后联通导液管(16);防水液泵( 安装在地下导热管底(8)部,通过与地下导热管内壁连接的支架(6)固定。所述地下导热管(8)深入地下恒温层( 中,处于地下恒温层( 的导热管(8)外壁焊接导热翅片(7),然后在处于恒温层O)中的导热管(8)外壁周围填埋导热介质G), 地下导热管(8)处于地表变温层(1)的外壁周围填埋绝热介质(3)。当该地源热交换系统进行吸热时,地面上的三通阀(15)开通进液管(12)支路,关闭出液管(1 支路。低温液态冷凝剂从进液管(1 流入淋液环管(10)中,然后从淋液缝 (9)顺着地下导热管⑶内壁慢慢向下渗透,由于渗透速率小、数量少,所以渗透下的低温液态冷凝剂一直顺着地下导热管(8)内壁的内槽(14)下落,进入地下恒温层( 后通过地下导热管壁的热量传递,低温液态冷凝剂吸收热量变成气态,根据气态物质自身的物理性质上升,通过导气管(11)进入地面空调系统中,该地下热交换系统吸热过程完成。当该地源热交换系统进行放热时,地面上的三通阀(1 开通出液管(1 支路,关闭进液管(12)支路。气态冷凝剂由于空调地面上的动力系统通过导气管(11)向地下导热管⑶运动,进入地下导热管⑶后,气态冷凝剂通过地下导热管⑶壁和地下恒温层⑵ 进行热交换,气态冷凝剂变成液态落入地下导热管(8)底部,通过安装在导热管(8)底部的防水液泵( 把液态冷凝剂输送到地面空调系统中,该地下热交换系统放热过程完成。权利要求1.一种地源热交换器,主要包括地下导热管(8)、导气管(11)、淋液环管(10)、进液管(12)、液泵(5)、出液管(13)和一些导热附件构成;地下导热管(8)上端连接口径较细的导气管(11),下端深入地下恒温层( 中,处在地下恒温层( 的地下导热管(8)外围安装导热附件导热翅片(7),内部管壁上焊接用来加大受热面积的内槽(14),内槽(14)下部到达地下导热管底部,上端和淋液环管(10)接触;淋液环管(10)是一个底部向外翻出的圆环, 安装在地下导热管(8)上部,淋液环管(10)的底部圆半径略小于地下导热管(8)半径,淋液环管(10)环壁和地下导热管壁组成了一个没有密封的储液空间,以便留下淋液缝(9)使液体冷凝剂向下渗透;进液管(12)从地下导热管(8)上端的边侧插入和淋液环管(10)连通;出液管(1 从地下导热管(8)上端的导气管(11)旁侧插入直达地下导热管(8)底部, 然后与防水液泵( 连接,进液管(1 和出液管(1 在地面上部通过三通阀(1 汇合后联通导液管(16);防水液泵( 安装在地下导热管底(8)部,通过与地下导热管内壁连接的支架(6)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长宇丁式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德能恒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