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油装置、有轨列车及有轨机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505890 阅读:2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1 05: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喷油装置、有轨列车及有轨机车。其中喷油装置包括喷油器、控制系统、检测装置及可动部件;喷油器及检测装置均与控制系统电连接;控制系统控制喷油器是否喷油、及喷油量的多少;在可动部件未产生运动时,检测装置向控制系统输送电信号,并在可动部件产生运动时,检测装置不向控制系统输送电信号,控制系统未收到电信号时控制喷油器喷出设定量的油;或者在可动部件未产生运动时,检测装置不向控制系统输送电信号,并在可动部件产生运动时,检测装置向控制系统输送电信号,控制系统收到电信号时控制喷油器喷出设定量的油。有轨列车及有轨机车安装有上述的喷油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喷油装置,既可以润滑轮轨,减少轮轨磨损;又可避免喷油量过多而造成浪费、或者喷油过少而使轮轨磨损严重。(*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喷油装置、有轨列车及有轨机车
技术介绍
铁路的轨道由两列钢轨平行设置组成。每列列车机车或车厢底部安装有多副轮对。每幅轮对至少包括两个轮子,每个轮子支撑于一列钢轨上。现有的铁路线长度往往跨越几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由于铁路跨越范围的地形变化大,铁路的轨迹必须做出相适应的调整。在有的区域,铁路是直线延伸的;而在有些区域,铁路是曲线设置。在中国,铁路的轨迹变化更加多样。铁路轨迹的形状多样,决定了列车的运行轨迹既包括直线运行轨迹、也包括曲线运行轨迹。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列车的运行轨迹均存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列车行驶过程中,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状态下,对车轮和轨道的影响存在差别。直线运动时,列车呈“蛇形”运动轨迹,车轮边缘与轨道侧面之间的摩擦较少;而在列车曲线运动时, 车轮的轮缘与钢轨的侧面摩擦较多。与直线运动时相比,列车曲线运动时车轮的磨损更加严重。只要是有轨车厢,无论运行距离长短,只要存在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时的磨损均较直线运动时更加严重。轨道及车轮的磨损导致巨大的耗费是一直是铁路部门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实践经验表明,钢轨并非可无限制使用。钢轨磨损一定程度后就必须更换,否则就会导致列车出轨,严重时会酿成灾难性事故。在蒸汽机车刚开始运行的时代,轨道的磨损就已经很严重了,随着电气机车和内燃机车投入应用,轨道的磨损愈加严重。根据数据显示,全年铁路仅因轮对磨损进行修理而支出费用高达50亿元。在钢轨方面,仅从上海铁路局在2009年一年内更换新轨177. 462公里,折合重量达17746吨。可以肯定,我国每年因轮轨磨损而引起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为了提高车轮和轨道的使用寿命,技术人员们的共识是在列车运行时向车轮的轮缘喷射润滑油,以减少车轮和钢轨的磨损。其中一种喷油方式是定时或定距喷油,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或距离间隔喷油。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喷的油量难以根据列车的运行状态进行调整。无论列车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均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或距离间隔喷出相同的油量。而由于曲线运动时摩擦更多,因此在曲线运动时需要比直线运动时更多的润滑油。 如喷油量是根据列车曲线运动时需要的量设定,则在列车直线运动时,喷出的油量就会过多,造成浪费。如喷油量是根据列车在直线运动时需要的量确定,则在列车曲线运动时,喷出的油量就会不足,车轮与钢轨的磨损仍然严重,无法达到减少磨损的作用。但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的首要前提是判断列车车厢是处于直线运动状态还是曲线运动状态。一种方法是将铁路的轨迹数据记录下来,预先输入计算机内进行处理,然后根据列车的运行速度及时间,计算列车是处于直线轨道上还是曲线轨道上。虽然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如何判断列车车厢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的问题,但实施非常复杂。一是因为铁路线路较长,将所有铁路的轨迹全部采集并记录下来就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而且铁路的不断更新也会改变其轨迹的形状,如果记录更新不及时,则会导致判断错误;二是设备的现场维护困难涉及的管理部门多。提供一种可实时检测列车车厢是否处于曲线运动状态,并在列车处于直线运行和曲线运行时喷射不同量润滑油的喷油装置,成为本领域内的重要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实时检测列车是否处于曲线运动状态,并根据直线运行和曲线运行喷射不同量的润滑油的喷油装置。喷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喷油器、控制系统、检测装置及可动部件;喷油器及检测装置均与控制系统电连接;控制系统控制喷油器是否喷油、及喷油量的多少;在可动部件未产生运动时,检测装置向控制系统输送电信号,并在可动部件产生运动时,检测装置不向控制系统输送电信号,控制系统未收到电信号时控制喷油器喷出设定量的油;或者在可动部件未产生运动时,检测装置不向控制系统输送电信号,并在可动部件产生运动时,检测装置向控制系统输送电信号,控制系统收到电信号时控制喷油器喷出设定量的油。本技术的技术人经过研究发现,为了行驶安全,在曲线轨迹处,轨道的两列钢轨高度不同,也就是两列钢轨的上表面,即支撑车轮的表面位于不同的高度。如图1所示为一种曲线轨迹的钢轨示意图。图2所示为行驶在图1所示的钢轨上的列车状态示意图。 图1所示的曲线轨迹的两列钢轨上表面位于不同高度,钢轨102的上表面高于钢轨103的上表面。如图2所示,在图1所示的曲线轨迹的轨道上行驶时,由于两列钢轨上表面位于不同的高度,列车车厢101会倾斜。如图3所示为另一种曲线轨迹的钢轨示意图。图4所示为行驶在图3所示的钢轨上的列车状态示意图。图3所示的曲线轨迹的两列钢轨上表面位于不同的高度,钢轨103 的上表面高于钢轨102的上表面。如图4所示,在图3所示的曲线轨迹的轨道上行驶时,由于两列钢轨上表面位于不同的高度,列车车厢101也会产生倾斜。本技术的原理是,将可动部件设置于列车上,可动部件随列车沿轨道移动。在列车运动至上表面位于不同高度的两列钢轨处时,列车倾斜,可动部件将基于此而发生位置变化。并且此位置变化既可以是直线运动轨迹;也可以是曲线运动轨迹,如圆周运动。可动部件基于列车倾斜而发生的运动轨迹,将视可动部件的结构而定。利用检测装置检测可动部件是否产生位置变化,并根据可动部件是否产生运动而发送或不发送电信号,控制系统可根据是否接收到电信号以判断列车是否处于上表面位于不同高度的两列钢轨上,并进一步可判断列车是否处于曲线运动状态。可动部件位置发生变化时,检测装置可基于此变化产生电信号。检测装置可以是能够判断可动部件位移量的大小,并在检测到可动部件位移达到一定数值时产生电信号。此处的位移既可以是线位移, 也可以是角位移。此类检测装置如直线位移传感器或角度位移传感器。检测装置还可以是在可动部件到达某一位置时产生电信号的装置,比如,在可动部件与检测装置接触时,检测装置产生电信号,此类检测装置可以是接近开关。检测装置既可以是因与可动部件靠近、接触而产生电信号,也可以是因与可动部件脱离接触或远离而产生电信号。检测装置的电信号输送至控制系统,作为控制系统控制喷油器的基础。控制系统收到检测装置发送的信号时,可以判断出列车正处于曲线运动状态,基于此使喷油器喷出较多量的油。控制系统未收到此信号时,则判断列车未处于曲线运动状态,在此情况下使喷油器喷出较少量的油。对喷油量的控制,可以是在润滑油流速相同的情况下控制喷油时间来实现,喷油时间长,则喷油量多;喷油时间短,则喷油量少。对润滑油流量的控制,还可以通过控制油脂管的打开的幅度来实现,比如设置一个电磁阀,电磁阀开的幅度大,则喷油量大;电磁阀打开的幅度小,则喷油量小。对喷油量的控制,还可以通过控制润滑油流速的大小来实现。相同时间下,润滑油流速快,喷油量多。相同的时间下,润滑油流速慢,喷油量少。对喷油量的控制,还可以在每次喷油量相同的情况下,控制相同时间段内喷油的次数来实现。相同时间段内喷油次数多,则喷油量多;相同时间段内喷油次数少,则喷油量少。列车运行过程中,除在曲线运动时会使可动部件位置发生变化外,还有可能因车厢晃动而引起可动部件位置变化。在列车晃动引起可动部件位置变化时使检测装置产生的电信号输送至控制系统后,为了避免控制系统发出控制指令喷油,本技术中可以通过两种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技术方案是利用结构设计,使轻微的晃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喷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喷油器、控制系统、检测装置及可动部件;喷油器及检测装置均与控制系统电连接;控制系统控制喷油器是否喷油、及喷油量的多少;在可动部件未产生运动时,检测装置向控制系统输送电信号,并在可动部件产生运动时,检测装置不向控制系统输送电信号,控制系统未收到电信号时控制喷油器喷出设定量的油;或者在可动部件未产生运动时,检测装置不向控制系统输送电信号,并在可动部件产生运动时,检测装置向控制系统输送电信号,控制系统收到电信号时控制喷油器喷出设定量的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控制系统未收到电信号时,控制系统控制喷油器喷出比收到电信号时较少的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动部件可因两列钢轨上表面位于不同高度而产生运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可动部件产生运动后,检测装置与可动部件接触时,检测装置产生电信号。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检测装置设置于可动部件的运动路线上。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部件为摆锤,摆锤可摆动地安装;在摆锤摆动时,所述的检测装置产生电信号。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部件还包括触片,触片与摆锤联动设置;在摆锤摆动时,摆锤带动触片运动,使触片与检测装置之间的相对位置产生变化;检测装置因为此变化而产生电信号。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检测装置安装于触片的运动路线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触片直接安装于摆锤上。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动放大装置,所述的摆锤通过传动放大装置与触片传动连接;传动放大装置用于将摆锤的摆动幅度放大后传动至触片,使触片产生更大幅度的运动。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喷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放大装置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一齿轮与摆锤联动设置,第二齿轮与触片联动设置;所述第一齿轮直径大于第二齿轮的直径,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摆锤与第一齿轮均安装于第一转轴上;摆锤摆动时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第一转轴转动时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带动触片运动。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为扇形。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喷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直径为第二齿轮直径的2 5倍。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喷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放大装置包括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第三齿轮与摆锤联动设置,第四齿轮与触片联动设置;所述第三齿轮直径大于第四齿轮的直径,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通过传动链传动连接。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喷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放大装置包括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第一皮带轮与摆锤联动设置,第二皮带轮与触片联动设置;所述第一皮带轮直径大于第二皮带轮的直径,第一皮带轮与第二皮带轮通过传动带传动连接。17.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片为长条状;所述检测装置至少位于触片一端的运动路线上。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喷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片为长条状;所述检测装置为两个,两个检测装置分别位于触片一端的运动路线上。1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德兴朱雲隆陶诚
申请(专利权)人:优必得节能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倪德兴朱雲隆陶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