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97753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0 22:29
一种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体,结构简单,能够在车辆追尾时可靠地保护乘客不受冲击。其特征在于,在左右的侧框架(1、1)上部设置肩部冲击吸收部(3),该肩部冲击吸收部(3)形成为相对于头枕支承用的上部框架(2)向前方突出,在后部碰撞时,来自乘客的肩部的负荷传递到该肩部冲击吸收部(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构成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体,具体来说涉及在车辆后碰撞时能够保护乘客的脊椎部的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体。
技术介绍
提出有各种带头枕的车辆用座椅,在车辆受到来自后方的追尾时,保护乘客的头部。例如,带活动头枕的座椅追随乘客的背部因所谓的后部碰撞时的冲击而向后方的移动, 头枕能够向前方移动从而保护乘客的头部。然而,这种通过可动头枕进行的头部保护,容易伴随有座椅靠背及头枕结构的复杂化,近年来倾向于对其重新研究。在这里,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107571号公报中公开有如下技术,即,在追尾时头枕不向前方移动,而通过使乘客的后背大幅沉入座椅靠背使乘客的头部接近头枕。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不必使头枕移动,能够充分实现结构的简洁化。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9-107571号公报形成座椅靠背的骨架的框架(座椅靠背框架)一般是矩形,在架设于其左右的侧框架间的弹簧部件等支承体的前表面上配置有衬垫。即,在现有结构中,当后部碰撞时的过大的负荷单纯地使乘客的后背大幅沉入时,乘客的脊椎部由于过大的加速度而与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框架急剧接近,因此,可能会对乘客的脊椎部带来过大的触底感。作为上述问题的对策,考虑通过衬垫的弹性强化等来进行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框架的保护等,但存在座椅靠背的内部结构容易复杂化等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产品的问题。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构成座椅靠背的左右的侧框架上部设置肩部冲击吸收部,该肩部冲击吸收部相对于头枕支承用的上部框架向前方呈突出状地设置,使来自后碰撞时的乘客的肩部的负荷在向上述上部框架输入之前先输入到该肩部冲击吸收部。在后碰撞时,首先,乘客的肩部抵碰到上述肩部冲击吸收部,冲击被吸收,在乘客的脊椎部接近上部框架之前,上述冲击输入到肩部冲击吸收部,或者,由肩部冲击吸收部承受从乘客的脊椎部输入到座椅靠背侧的负荷。此外,优选通过使上述上部框架的至少两外侧部向前方弯曲,将上述上部框架的头枕支承用筒状支承件的安装面设置为从上述侧框架上部的后表面突出。另外,优选在上述上部框架上设置上端朝向前方倾斜的防止上移板部,防止追尾时乘客上移。根据本专利技术,来自后部碰撞时的乘客的负荷的输入,比上部框架先到达肩部冲击吸收部,所以,通过肩部冲击吸收部在后部碰撞时对负荷的承受以及对其的吸收,可以防止乘客的背锥部急剧接近上部框架。因此,充分实现车辆后部碰撞时的乘客的脊椎部的保护,并且,结构简单不会增加零件数。 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框架结构体的上部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II-II线截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框架结构体的局部截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框架结构体的侧视图。附图标记1、1......侧框架2......上部框架3......肩部冲击吸收部4......防止上移板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表示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体的上部,即头枕支承部侧,框架包括左右的侧框架1、1,将侧框架1、1的下部一体地连结的下部框架(未图示),将侧框架1、1的上部一体地连结的上部框架2。图示的侧框架1、1和上述框架2为板金制,侧框架1、1在各自的端缘一体地设置有朝向座椅靠背的内侧的凸缘。在该左右的侧框架1、1的上部,朝向前方延伸设置有肩部冲击吸收部3,该肩部冲击吸收部3的前端部30相对于上述上部框架2向前方呈突出状地形成。该肩部冲击吸收部3的前端部30是形成为侧框架1、1的前凸缘11、11的延长状的凸缘,使来自乘客的肩部的负荷输入到该前端部30。而且,在肩部冲击吸收部3的外侧面形成有加强用的台阶部31。因此,通过该肩部冲击吸收部3,上部框架2如图2所示,当乘客落座时处于较深的位置。在上部框架2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支承头枕L的筒状支承件5、5,在该支承件5、5 之间,设置有下端向后方倾斜的防止上移板部4。在这里,在该筒状支承件5、5之间设置有上端朝向前方倾斜的防止上移板部4。该防止上移板部4为了在后碰撞时使乘客不向后方且向上方上移而在平面上形成角度,可以控制乘客的上半身上部。如图3所示,上述上部框架2的至少外侧部23、23是以如下方式向前方弯曲而形成,即,使成为筒状支承件的安装面的其大致中央部从侧框架上部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其端缘与肩部冲击吸收部3、3焊接为一体。图中,21、22表示上部框架2的凸缘,40表示设置在防止上移板部4上的加强用的绳状补强筋。此外,图中的60、60......是支承发泡体制成的衬垫(未图示)的弹簧,其上端卡挂在上述上部框架2的外侧部22、23。另外,上述侧框架1、1和上部框架2的前表面侧配置有由上述弹簧60、60支承的衬垫,该衬垫由表皮材料覆盖,形成座椅靠背SB。上述图示的侧板1、1和上部框架2中的任一方都是板金制,也可以通过将管弯折而形成。上述任一种情况均是,以上部框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相比侧框架的上部位于后方的方式,将肩部冲击吸收部设置在侧框架的上部,在追尾时,由肩部冲击吸收部承受从乘客M的肩部输入的负荷,由肩部承受向乘客的脊椎部施加的负荷。因此,上述肩部冲击吸收部3由于使现有的侧框架的上部向前方呈突出状地形成,所以结构简单且不会增加零件数。权利要求1.一种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在左右的侧框架上部设置肩部冲击吸收部,该肩部冲击吸收部相对于头枕支承用的上部框架向前方呈突出状地形成,使来自后部碰撞时的乘客的肩部的负荷在输入上述上部框架之前先输入到该肩部冲击吸收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体,其特征在于,通过使上述上部框架的至少两外侧部向前方弯曲,将上述上部框架的头枕支承用的筒状支承件的安装面设置为从上述侧框架上部的后表面突出。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部框架上设置上端朝向前方倾斜的防止上移板部,防止后部碰撞时的乘客的上移。全文摘要一种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体,结构简单,能够在车辆追尾时可靠地保护乘客不受冲击。其特征在于,在左右的侧框架(1、1)上部设置肩部冲击吸收部(3),该肩部冲击吸收部(3)形成为相对于头枕支承用的上部框架(2)向前方突出,在后部碰撞时,来自乘客的肩部的负荷传递到该肩部冲击吸收部(3)。文档编号B60N2/42GK102529774SQ201010611848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9日专利技术者本多正明, 狩野洋介, 神田健司 申请人:株式会社塔捷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神田健司本多正明狩野洋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塔捷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