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均匀加热的立体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447379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21 0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均匀加热的立体加热装置,其与电磁炉组合使用,所述立体加热装置包括可实现立体加热的耦合加热组件,耦合加热组件包括与电磁炉耦合作用的耦合线圈、以及由耦合线圈提供能量的至少两个同心设置的电磁加热线圈,多个同心轴线的电磁加热线圈的结构设计,可实现不同加热区域的选择,可改变电磁加热线圈的磁场分布,同时通过所需要的线圈直径选择不同电磁加热线圈达到调整烹饪容器加热功率配比,减少输出功率的浪费。(*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均匀加热的立体加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厨房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均勻加热的立体加热装置。技术背景现有技术中电磁烹饪器具,例如电磁炉,烹饪时产生高频交变磁场使烹饪容器底部发热。这种加热方式热效率很高,可高达92 %,超出国家规定的一级能效标准2个百分点,是目前热效率最高一种厨房烹饪器具。按支撑面板的形状特点划分,电磁炉通常包括平面灶和凹面灶两类,平面灶适用于平底锅加热,凹面灶适用于圆底锅加热。平面灶加热时, 仅加热烹饪容器的底部,而四周不发热,因此往往容易造成底部加热集中而引发糊底的问题,甚至引起微晶面板局部过热而引发炸机危险,由于存在加热范围集中的缺陷,这种类型的电磁炉在厨房烹饪时使用的频次偏低,用户在从事需要全面立体加热的烹饪工作时,尤其是炒菜时,通常会选用煤气灶等工具,而煤气灶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且污染生活环境。对于凹面灶来说,虽然实现了立体加热,但由于仅能适用于圆底锅加热,应用范围过窄且弧形微晶面板的成本也较高,因此该类产品有逐渐被市场淘汰的趋势。由于电磁炉存在的上述技术缺陷影响了该类产品的市场推广。上述电磁炉存在的客观技术缺陷,不仅限制了这种高能效、低污染的厨房烹饪器具的市场规模,也影响了用户使用的方便性,同时平面灶加热集中的缺陷也会给用户带来一定危险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可实现均勻加热的立体加热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均勻加热的立体加热装置,其与电磁炉组合使用,所述立体加热装置包括可实现立体加热的耦合加热组件,耦合加热组件包括与电磁炉耦合作用的耦合线圈、以及由耦合线圈提供能量的至少两个沿同一中心轴线设置的电磁加热线圈。前述至少两个电磁加热线圈之间串联或并联连接,电磁加热线圈与耦合线圈闭环连接。前述电磁加热线圈包括并联连接的内环加热线圈以及外环加热线圈且分别与耦合线圈闭环连接。前述耦合线圈包括内环耦合线圈和外环耦合线圈,内环电磁加热线圈与内环耦合线圈闭环连接,外环电磁加热线圈与外环耦合线圈闭环连接。前述耦合线圈直径为80mm 200mm。前述电磁加热线圈为疏绕线圈。立体加热装置还包括第一磁条和第二磁条,第一磁条设置在耦合线圈上部,第二磁条设在电磁加热线圈的外侧。由于本技术在耦合加热组件中包括至少两个同心设置的电磁加热线圈,故与 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多个设有同一中心轴线的电磁加热线圈的结构设计,可实现不同加热区域的选 择,改变电磁加热线圈的磁场分布,同时通过所需要的加热半径选择不同电磁加热线圈达 到调整烹饪容器加热功率配比,减少输出功率的浪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立体加热装置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立体加热装置以及电磁炉的爆炸图。图3为图2中技术的实施例二立体加热装置以及电磁炉的爆炸图。主要元件标号电磁炉10 立体加热装置 20电磁加热线圈 21 外环加热线圈211内环加热线圈 212 耦合线圈22外环耦合线圈 221 内环耦合线圈222座体24 第一磁条25第二磁条26 底盖27励磁线圈11 电控装置16上盖18 下壳19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 2所示,为本技术的一种均勻加热的立体加热装置20的实施例一, 其适用于不同电磁炉,立体加热装置20设于电磁炉上10,所述电磁炉10内置产生交变磁场 的励磁线圈11,立体加热装置20包括可实现立体加热的耦合加热组件,耦合加热组件包括 与电磁炉耦合作用的耦合线圈22、以及由耦合线圈22提供能量的至少两个沿同ー中心轴 线设置的电磁加热线圈21。上述励磁线圈11中产生交变的感应磁场,耦合线圈22处于交 变的磁场中产生的交变电流,由于电磁加热线圈21和耦合线圈22串接成闭环,前述交变电 流通过电磁加热线圈21后又产生交变磁场,从而对烹饪容器进行加热。前述至少两个电磁加热线圈21之间串联或并联连接,电磁加热线圈21与耦合线 圈22闭环连接。电磁加热线圈21包括并联连接的内环加热线圈212以及外环加热线圈 211且分别与耦合线圈22闭环连接,内环加热线圈212及外环加热线圈211沿同ー中心轴 线设置。耦合线圈22包括内环耦合线圈222以外环耦合线圈221,内环加热线圈212与内 环耦合线圈222电连接且形成闭环回路ー,外环加热线圈211与外环耦合线圈221电连接 且形成闭环回路ニ。在使用时,可以选择外环加热线圈211或内环加热线圈212达到对不同加热区域 的控制,当使用半径较大的烹饪容器时,可选用内、外环加热线圈211、212同时工作;当使 用半径较小的烹饪容器时,可只选用内环加热线圈212对烹饪容器进行加热,从而减少了 电磁加热线圈21的功率浪费。另外,通过调整内环加热线圈212以及外环加热线圈211的匝数以及线束直径达到调整闭环回路一及闭环回路二的功率因数,从而调节烹饪容器加热功率配比,使得电磁加热线圈21实现对烹饪容器的均勻加热效果。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功率因数的调整方式使得电磁加热线圈21对于烹饪容器的加热效果更好,避免糊锅现象。 同时,内环加热线圈212以及外环加热线圈211的设置可改变电磁加热线圈21的磁场分布,在烹饪容器上产生加热环带的效果。电磁炉10包括上盖18和下壳19,电控装置16和励磁线圈安装在上盖18和下壳 19之间形成的空腔内,励磁线圈11安装在线盘支架上且与电控装置16电连接。为了提高耦合和加热效率,励磁线圈11下方安装了磁条,磁条安装在线盘支架上,可有效防止高频磁场向外围和底部泄露。立体加热装置20包括电磁加热线圈21、耦合线圈22和座体M,座体M为中空的封闭腔体,中部可放置烹饪容器,底部安装有底盖27,可制作成碗状以适于普通烹饪容器加热。电磁加热线圈21和耦合线圈22设在座体M的内部,座体M起到电气防护的作用。 电磁加热线圈21设在座体2的中且包络在烹饪容器的侧部和底部,以实现对烹饪容器侧部及底部环绕式加热。耦合线圈22和电磁加热线圈21串接成一体且形成闭环。在制作时, 内环耦合线圈222以及内环加热线圈212可采用一束导线缠绕且将头尾连接即可。本实施例在耦合线圈22的上方安装了第一磁条25,起到向上屏蔽磁力线的作用,增加第一磁条25 后,耦合线圈22对烹饪容器底部的加热大大减少,则可以将更多的能量传递给电磁加热线圈21以加热烹饪容器侧部。电磁加热线圈21的外侧也安装有第二磁条沈,第二磁条沈可以防止电磁加热线圈21向立体加热装置20外侧产生磁场泄露,既提高使用安全性,又可以提高侧面加热的效率。第一磁条25和第二磁条沈均为U形磁条,该种磁条包括两个拐角, 线圈卡在两个拐角之间,起到导磁和磁屏蔽的作用。为了防止使用时立体加热装置20在电磁炉10的上盖18上滑动,在座体M和电磁炉10之间设置了定位装置,定位装置包括了设在座体M上的定位销和设在电磁炉10上的定位槽,定位销嵌入定位槽中时,该定位装置限定耦合加热装置的位置,既防止了滑动,同时也可以使第一磁条25和线盘磁条15的位置正对,提高上下之间的耦合效率,减少漏磁。如图3所示,为本创作的实施例二,内环加热线圈212以及外环加热线圈211串联连接,且整体为碗型,可以在两线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王忠李红亮
申请(专利权)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