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轿厢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60160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26 14:01
支承轿厢室的轿厢架主体具有纵柱,该纵柱与引导轿厢的导轨对置。在纵柱的中间部设有中间止动件,该中间止动件配置在导轨和纵柱之间。在纵柱沿纵柱的长度方向固定有具有预定的振动衰减能力的减振部材。在减振部材固定有刚性比减振部材高的加强部材。减振部材被夹在加强部材和纵柱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支承轿厢室的电梯的轿厢架
技术介绍
以往,提出有下述的电梯的结构从轿厢架的上部经由连杆悬吊轿厢室,并且在轿厢架和轿厢室之间连接减振器,由此抑制地震时轿厢摆动的振幅。由于在地震时轿厢摆动的振幅受到抑制,因此轿厢不易从导轨脱出(参考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昭M-13123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由于需要以连杆悬吊轿厢室、以及在轿厢室与轿厢架之间连接减振器,因此制造成本增加。此外,也考虑过例如对引导轿厢的导轨的粗细、支承导轨的多个支承支架的间隔等进行调整来抑制地震时的轿厢摆动的振幅,不过由于需要将各支承支架的间隔设成远远小于建筑物的层间尺寸、或者在支承支架间安装用于抑制导轨的挠曲的连接支架,因此,在该情况下制造成本也会增加。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电梯的轿厢架,其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轿厢摆动的振幅,并且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的轿厢架具备轿厢架主体,所述轿厢架主体具有与导轨对置的纵柱,所述导轨用于引导轿厢,所述轿厢架主体用于支承轿厢室;中间止动件,所述中间止动件设于纵柱的中间部,并且所述中间止动件配置在导轨与纵柱之间;减振部材,所述减振部材具有预定的振动衰减能力,并且所述减振部材沿纵柱的长度方向固定于纵柱;以及加强部材,在所述加强部材与纵柱之间夹持减振部材,并且所述加强部材固定于减振部材且具有比减振部材高的刚性。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的轿厢架中,在纵柱的中间部设有中间止动件,具有预定的振动衰减能力的减振部材固定于纵柱,并且加强部材固定于减振部材,因此即使在因例如地震等而使轿厢向水平方向振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中间止动件与导轨抵接来抑制轿厢的振幅增大。此外,当中间止动件与导轨抵接而使纵柱挠曲时,在减振部材发生剪切变形,因此能够使减振部材发挥振动衰减功能,能够有效地衰减轿厢向水平方向的振动。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轿厢摆动的振幅。此外,由于仅仅将中间止动件和减振部材固定于纵柱,并将加强部材固定于减振部材,因此还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轿厢的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1的水平面II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1的轿厢在井道内向水平方向振动时的状态的局部剖切侧视图。图4是表示图3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图5是表示中间止动件与图4的另一导轨抵接的状态的水平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梯的轿厢的立体图。图7是沿着图6的水平面VII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轿厢的立体图。此外,图2是沿着图 1的水平面II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在井道内设置有一对导轨2、3,该一对导轨2、3沿上下方向进行配置。各导轨2、3在井道的宽度方向隔开预定的距离地进行配置。此外,各导轨2、3被多个轨道支架4支承,所述多个轨道支架4在上下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进行配置。 各轨道支架4固定在井道的内壁5。轿厢1配置在各导轨2、3之间。轿厢1借助未图示的驱动装置的驱动力而沿各导轨2、3在井道内向上下方向移动。轿厢1包括供乘客乘降的轿厢室6 ;和支承轿厢室6的轿厢架7。如图1所示,轿厢室6由轿厢架主体8包围,轿厢架7包括所述轿厢架主体8。轿厢架主体8包括下框架9,其水平地配置在轿厢室6的下方;上框架10,其配置在轿厢室6的上方,并且该上框架10与下框架9平行;以及一对纵柱11、12,它们将下框架 9和上框架10的两端部之间连接起来。轿厢室6载置在下框架9上。此外,轿厢室6在水平方向配置在一个纵柱11和另一个纵柱12之间。一个纵柱11与一个导轨2对置并沿上下方向进行配置。在一个纵柱11,沿一个纵柱11的长度方向设有纵柱槽11a。一个纵柱11以使纵柱槽Ila朝向一个导轨2的方式配置在轿厢室6和一个导轨2之间。另一个纵柱12与另一个导轨3对置并沿上下方向进行配置。在另一个纵柱12,沿另一个纵柱12的长度方向设有纵柱槽12a。另一个纵柱12以使纵柱槽1 朝向另一个导轨3的方式配置在轿厢室6和另一个导轨3之间。如图1所示,在一个纵柱11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安装有引导装置13,所述引导装置13被一个导轨2引导。在各引导装置13设有引导槽14,一个导轨2的一部分插入于所述引导槽14。在另一个纵柱12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安装有引导装置15,所述引导装置15被另一个导轨3引导。在各引导装置15设有引导槽16,另一个导轨3的一部分插入于所述引导槽16。4当轿厢1移动时,在一个导轨2的一部分插入于各引导槽14、且另一个导轨3的一部分插入于各引导槽16的状态下,各引导装置13、15被各导轨2、3引导。在一个纵柱11的中间部设有板状的中间止动件17,所述中间止动件17从纵柱11 向一个导轨2突出。在本例中,中间止动件17配置在距安装于一个纵柱11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各引导装置13的距离分别相等的位置(纵柱11的中央位置)。中间止动件17水平地固定在纵柱槽Ila内。此外,在中间止动件17设有切口部18。一个导轨2的一部分隔开间隙地插入于切口部18的内侧。在另一个纵柱12的中间部设有板状的中间止动件19(图2),所述中间止动件19 从纵柱12向另一个导轨3突出。在本例中,中间止动件19配置在距安装于另一个纵柱12 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各引导装置15的距离分别相等的位置(纵柱12的中央位置)。中间止动件19水平地固定在纵柱槽12a内。此外,在中间止动件19设有切口部20。另一个导轨3的一部分隔开间隙地插入于切口部20的内侧。在一个纵柱11,沿一个纵柱11的长度方向固定有一对减振部材21。各减振部材 21是具有比一个纵柱11高的振动衰减能力(预定的振动衰减能力)的部材。构成各减振部材21的材料采用例如橡胶或塑料等。减振部材21的与纵柱11接触的面完全贴附于一个纵柱11。由此,无论是在减振部材21与纵柱11的交界面的哪个位置,都能够防止减振部材21相对于一个纵柱11的移位(偏移或滑动)。在与包含各纵柱11、12的共同的平面(沿着轿厢1的宽度方向的铅直面)垂直的方向(纵柱11的宽度方向),一个纵柱11由各减振部材21夹持。各减振部材21的长度比一个纵柱11的长度短。中间止动件17配置在各减振部材21的长度的范围内。在各减振部材21,分别沿减振部材21的长度方向固定有加强部材22,所述加强部材22具有比减振部材21高的刚性。构成加强部材22的材料采用例如铁等。此外,在本例中,加强部材22为剖面呈矩形形状的杆状部材。加强部材22的与减振部材21接触的面完全贴附于减振部材21。由此,无论是在加强部材22与减振部材21的交界面的哪个位置,都能够防止加强部材22相对于减振部材 21的移位(偏移或滑动)。各加强部材22在其与一个纵柱11之间夹持减振部材21。由此,一个纵柱11和各减振部材21在纵柱11的宽度方向由各加强部材22 —并夹持。各加强部材22的长度与减振部材21的长度为相同长度。减振部材21和加强部材22如下所述地设于一个纵柱11。即,在将加强部材22支承成与一个纵柱11隔开预定的间隔的状态后,以铸型框(molding frame)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藤英司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