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氧浇注干式变压器高压线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34636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11 15: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环氧浇注干式变压器高压线圈,包括窗口和分布在窗口内的第一单元及第二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包括第三段外层线圈和第四段外层线圈,第二段内层线圈的首端导线与第一段内层线圈的首端导线相连接,第二段外层线圈的首端斜拉线接第二段内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第一段外层线圈的首端斜拉线接第一段内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第一单元第一组内第一段外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与第一单元第二组内第一段外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相连接;第二单元第一组内第一段外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与第二单元第二组内第一段外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小发生局部放电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解决了沿面爬电问题,提高了变压器长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压线圈,具体涉及一种环氧浇注干式变压器高压线圈,属于输变电设备

技术介绍
参见图1,目前35kV级环氧浇注干式变压器高压线圈包括窗口 1和分布在窗口 1 内的第一单元21及第二单元22 ;第一单元21包括第一单元第一组211和第一单元第二组 212,第二单元22包括第二单元第一组221和第二单元第二组222 ;第一单元第一组211、第一单元第二组212、第二单元第一组221和第二单元第二组222均包括第一段内层线圈31、 第二段内层线圈32、第一段外层线圈33、第二段外层线圈34和气道板35,第一段内层线圈 31、第二段内层线圈32通过气道板35与第一段外层线圈33、第二段外层线圈34隔开。其中,第一单元21和第二单元22中,第一单元第一组211内第一段内层线圈31的首端导线41与第一单元第二组212内第一段内层线圈31的首端导线41相连接,第二单元第一组221内第一段内层线圈31的首端导线41与第二单元第二组222内第一段内层线圈 31的首端导线41相连接;第一单元第一组211、第一单元第二组212、第二单元第一组221 和第二单元第二组222中,第二段内层线圈32的首端斜拉线42接第一段内层线圈31的收尾端导线(图中未画出),第一段外层线圈33的首端斜拉线42接第二段内层线圈32的收尾端导线,第二段外层线圈34的首端斜拉线42接第一段外层线圈33的收尾端导线。其中,第一单元第一组211内第二段外层线圈34的收尾端导线连接有进线51 ;第一单元第二组212及第二单元第一组221内第二段外层线圈34的收尾端导线均连接有调压分接抽头52 ;第二单元第二组222内第二段外层线圈34的收尾端导线连接有出线53。以上各线圈的绕制方法存在下列问题局部电压差过高,电压差值最高点A处的电压差可达15000V左右。对于树脂绝缘系统而言,当电压梯度达到一定程度又要保证本身的电气性能时,随电压梯度的增加绝缘距离急剧增加,A处电压梯度正处于绝缘距离急剧增加区域,A处绝缘距离极大;如果A处处理不好就会发生局部放电;即使A处处理较好,在潮湿环境下运行时A处也极易发生沿面爬电,长期运行容易沿面击穿,最终导致变压器烧毁,影响变压器长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减小发生局部放电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解决了沿面爬电问题的环氧浇注干式变压器高压线圈,从而提高了变压器长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技术包括窗口和分布在窗口内的第一单元及第二单元;第一单元包括第一单元第一组和第一单元第二组,第二单元包括第二单元第一组和第二单元第二组;第一单元第一组、第一单元第二组、第二单元第一组和第二单元第二组均包括第一段内层线圈、第二段内层线圈、第一段外层线圈、第二段外层线圈和气道板,第一段内层线圈、第二段内层线圈通过气道板与第一段外层线圈、第二段外层线圈隔开还包括第三段外层线圈和第四段外层线圈,第一单元第一组、第一单元第二组、第二单元第一组和第二单元第二组中,第二段内层线圈的首端导线与第一段内层线圈的首端导线相连接,第二段外层线圈的首端斜拉线接第二段内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第一段外层线圈的首端斜拉线接第一段内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第一单元第一组内第二段外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接第三段外层线圈的首端斜拉线;第二单元第二组内第二段外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接第四段外层线圈的首端斜拉线;第一单元第一组内第一段外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与第一单元第二组内第一段外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相连接;第二单元第一组内第一段外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与第二单元第二组内第一段外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相连接;第三段外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连接有进线;第一单元第二组及第二单元第一组内第二段外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均连接有调压分接抽头;第四段外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连接有出线。上述第一单元第一组内第一段外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与第一单元第二组内第一段外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通过连接线在窗口内相连接;第二单元第一组内第一段外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与第二单元第二组内第一段外层线圈的收尾端导线通过连接线在窗口内相连接。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容易制作,还能使电压差值最高点A处电压下降至7600V,甚至更低,改善高压线圈内部的场强分布。本技术使高压线圈内部场强分布更好,减小了高压线圈产生局部放电的可能性;降低了组内的电压差,从根本上解决了沿面爬电的问题,提高了变压器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保证变压器的安全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的环氧浇注干式变压器高压线圈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标号窗口1,第一单元21,第一单元第一组211,第一单元第二组212,第二单元22,第二单元第一组221,第二单元第二组222,第一段内层线圈31,第二段内层线圈 32,第一段外层线圈33,第二段外层线圈34,气道板35,第三段外层线圈36,第四段外层线圈37,首端导线41,首端斜拉线42,进线51,调压分接抽头52,出线53,连接线6,图中A标示的是电压差值最高点)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本专利技术包括窗口 1和分布在窗口 1内的第三段外层线圈36、第四段外层线圈37、 第一单元21及第二单元22。第一单元21包括第一单元第一组211和第一单元第二组212。第二单元22包括第二单元第一组221和第二单元第二组222。第一单元第一组211、第一单元第二组212、第二单元第一组221和第二单元第二4组222均包括第一段内层线圈31、第二段内层线圈32、第一段外层线圈33、第二段外层线圈 34和气道板35。第一段内层线圈31和第二段内层线圈32均通过气道板35与第一段外层线圈33 和第二段外层线圈34隔开。本技术主要是改变内层线圈组间、组内的连接方式,增加外层线圈的个数,改变外层线圈组间、组内的连接方式。第一单元第一组211、第一单元第二组212、第二单元第一组221和第二单元第二组222中,第二段内层线圈32的首端导线41与第一段内层线圈31的首端导线41相连接, 第二段外层线圈34的首端斜拉线42接第二段内层线圈32的收尾端导线,第一段外层线圈 33的首端斜拉线42接第一段内层线圈31的收尾端导线。第一单元第一组211内第二段外层线圈34的收尾端导线接第三段外层线圈36的首端斜拉线42 ;第二单元第二组222内第二段外层线圈34的收尾端导线接第四段外层线圈37的首端斜拉线42。第一单元第一组211内第一段外层线圈33的收尾端导线与第一单元第二组212 内第一段外层线圈33的收尾端导线通过连接线6在窗口 1内相连接;第二单元第一组221 内第一段外层线圈33的收尾端导线与第二单元第二组222内第一段外层线圈33的收尾端导线通过连接线6在窗口 1内相连接。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容易制作,还能使电压差值最高点A处电压下降至7600V,甚至更低,改善高压线圈内部的场强分布。第三段外层线圈36的收尾端导线连接有进线51 ;第一单元第二组212及第二单元第一组221内第二段外层线圈34的收尾端导线均连接有调压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肇维王恬平汪莹王钦任焕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华鹏变压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