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铭钧专利>正文

盘旋式立交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69273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5 14:01
一种盘旋式立交桥方案,包括有直行车道、右转匝道、左转匝道、马鞍形坡道、立柱和斜引桥的盘旋式立交桥,它的特点是:在十字型城市交通路口的地面主干道上通过多根立柱支撑有第一层的平直型桥面,在次干道上通过多根立柱支撑有第二层的马鞍形坡道桥面,第一层桥面高出地面2.5-3米,第二层桥面高出第一层桥面3-3.5米;在每个路口均设有斜引桥,每个斜引桥上各设有6-7条车道,在第二层桥面的内环与第一层桥面之间设有4条用于左行的匝道;本发明专利技术设有不交叉的多条车道,使各种车辆都能按自己需要的方向行驶,特别是左行的车辆,无需绕行或变换车道,而是象普通路面车流秩序一样行进,能提高交通路口的车流速度,避免因等红绿灯而浪费等车的时间并解决了人车争路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交桥,具体说是一种适用于城市十字型交通路口的盘旋式立交桥。城市十字型交通路口,因车流量大,过路行人多,为避免发生交通堵塞和重大交通事故,一些城市的大型交通主干道上均设有立交桥。当前各城市现有立交桥存在二个较突出的矛盾,一是不属于完全互通型,主干道与次干道车流无法进行左转择道,二是有左转择道功能的立交桥大多是采取蓿苜叶式立交桥原理,其左转弯择道步骤是先靠右行越过横向街面然后再采取右旋的方式与横向路面进行对接汇流,因而,在一定的距离内出现合流与分流的现象,这样既影响了通行效率,还带来了安全事故的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在城市立交桥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盘旋式立交桥方案,以便让行人和非机动车辆在划分的通行区内,经桥下地面通行,机动车辆则通过立交桥在各自的行车路线上完成无交叉的快速通行,最大限度的为行人和车辆提供方便、快捷的通行,做到安全与效率同步提高,并达到人车分流的目地。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出包括有直行车道、右转匝道、左转匝道、马鞍形坡道、立柱和斜引桥的盘旋式立交桥,它的特点是①在十字型城市交通路口的地面主干道上通过多根立柱支撑有第一层的平直型桥面,在十字型城市交通路口的地面次干道上通过多根立柱支撑有第二层的马鞍形坡道桥面,第一层桥面高出地面 2. 5-3米,第二层桥面高出第一层桥面3-3. 5米;在每个路口均设有斜引桥,每个斜引桥上各设有6-7条车道,在第二层桥面的内环与第一层桥面之间设有4条用于左行的匝道;②所述斜引桥是四个端点的坡道,其上设有右上行、右下行、直上行、两条直下行、左下行、直、左混用上行共7条车道,或设有右上行、右下行、直上行、直下行、左下行、直、左混用上行共6 条车道;③在十字型城市交通路口的地面主、次干道下方均设有向下凹的凹型人行道,桥面下的地面设有供行人和非机动车辆自由通行的专属区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①由于本专利技术设有不交叉的6-7条车道,使各种车辆都能按自己需要的方向行驶,特别是左行的车辆,无需绕行或变换车道,而是象普通路面车流秩序一样行进,因此能提高交通路口的车流速度,可避免因等红绿灯而浪费等车的时间,与能源;②因本专利技术在主、次干道口的斜引桥下设计有凹型人行道,且桥底的地面为人行自由通道,彻底解决了人、车争路的现象,有利于行人安全通行并可获得遮阳避雨的效果,也有利于车辆的顺利通行,避免堵车和发生交通事故;③由于本专利技术的辅道即斜引桥的标高为正2米、负1米,外延波道可控制在30-40米以内,因此它施工难度小,造价相对较小,有利于推广应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平面图。图中A为直行车道;B为左行车道,C为右行车道;A、B为直行与左行混用车道, 箭头向上为上行方向,箭头向下为下行方向,箭头为弧形表示左行方向,一、二、三,四分别为城市十字型路口的四个路口。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在城市十字型路口的主干道地面上,通过钢筋混凝土立柱支撑有第一层直型桥面,该直型桥面与相对应的路口地面之间设有斜引桥,在城市十字型路口的次干道地面上,通过钢筋混凝土立柱支撑有第二层的马鞍形坡道,该马鞍形坡道与相对应的路口地面之间设有斜引桥,第一层桥面与第二层桥面之间设有2. 5-3米的高差,第一层桥面与地面之间设有2-2. 5米的高差,可保障通行的跨高大于4. 5米,在第二层马鞍形坡道的内环道面与第一层桥面之间设有4条用于左行车辆行走的左转匝道坡引桥;十字型路口的每个斜引桥坡道上各设有7条行车道第一个路口的Cl为右上行车道,A1/B1为直行和左行并道混行的上行车道,Al为直上行车道,两个A3为第三个路口的两条直下行车道,B2为第二个路口的左下行车道,C4为第四个路口的右下行车道;第二个路口的C2为右上行车道, A2/B2为直行和左行并道混行的上行车道,A2为直上行车道,两个A4为第四个路口的两条下直行车道,B3为第三个路口的左下行车道,Cl为第一个路口的右下行车道;第三个路口的C3为右上行车道,A3/B3为直行和左行并道混行的上行车道,A3为直上行车道,两个Al 为第一个路口的两条下直行车道,B4为第四个路口的左下行车道,C2为第二个路口的右下行车道;第四个路口的C4为右上行车道,A4/B4为直行和左行并道混行的上行车道,A4为直上行车道,两个A2为第二个路口的两条直下行车道,Bl为第一个路口的左下行车道,C3 为第三个路口的右下行车道;在十字型城市交通路口的地面主、次干道的斜引桥下方均设有向下凹的凹形人行道,第一层桥面下的地面设有自由通行道。下面介绍主干道的第一个路口各车道的车辆流程是车辆从第一层桥面的Cl右上行车道上桥,经右转匝道从第二个路口的Cl下行匝道完成右转弯的任务;左行或直行的车辆从A1/B1的直行和左行的混合上行车道,到第一层桥面中部到第二层的左转匝道坡引桥时,左行车辆经Bl爬坡到第二层马鞍形坡道桥面,再到第四个路口的Bl左下行车道下桥,完成左转弯的任务;而直行车辆则继续直行,经第三个路口的Al下行车道下桥;因直行的车辆多,因此单独设有一条直行的Al上行车道,这一车道的车辆车从第一层桥面的Al 上行车道,直接经第三个路口的Al直下行车道下桥,快速完成过桥任务。下面再介绍次干道的第二个路口各车道的车辆流程是车辆从第一层桥面的右行 C2上行车道上桥,经右转匝道从第三个路口的C2右下行车道完成右转弯的任务;左行和直行的车辆从A2/B2的直行和左行的混合上行车道,到第二层桥面马鞍形坡道直接完成直行或左转的通行过程,左行车辆经B2分道行驶穿过马鞍形坡道下坡到第一层桥面,再到第一个路口的B2右下行匝道下桥,完成左转弯的任务;而直行车辆则继续直行,经第三个路口的A2下行车道下桥;因直行的车辆多,因此单独设有一条直行的A2上行车道,这一车道的车辆车从第二层马鞍形坡道桥面的A2上行车道,直接经第四个路口的A2直下行车道下桥,4并与路面对接,快速完成过桥任务。权利要求1.一种盘旋式立交桥,包括有直行车道、右转匝道、左转匝道、马鞍形坡道、立柱和斜引桥的盘旋式立交桥,其特征是在十字型城市交通路口的地面主干道上通过多根立柱支撑有第一层的平直型桥面,在十字型城市交通路口的地面次干道上通过多根立柱支撑有第二层的马鞍形坡道桥面,第一层桥面高出地面2. 5-3米,第二层桥面高出第一层桥面3-3. 5 米;在每个路口均设有斜引桥,每个斜引桥上各设有6-7条车道,在第二层桥面的内环与第一层桥面之间设有4条用于左行的匝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盘旋式立交桥,其特征是所述斜引桥是四个端点的坡道,其上设有右上行、右下行、直上行、两条直下行、左下行、直、左混用上行共7条车道,或设有右上行、右下行、直上行、直下行、左下行、直、左混用上行共6条车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盘旋式立交桥,其特征是在十字型城市交通路口的地面主、次干道下方均设有向下凹的凹型人行道,桥面下的地面设有供行人和非机动车辆自由通行的专属区域。全文摘要一种盘旋式立交桥方案,包括有直行车道、右转匝道、左转匝道、马鞍形坡道、立柱和斜引桥的盘旋式立交桥,它的特点是在十字型城市交通路口的地面主干道上通过多根立柱支撑有第一层的平直型桥面,在次干道上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铭钧
申请(专利权)人:张铭钧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