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其他专利>正文

大容量高浊度污水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23986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大容量高浊度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过滤区(9)处设为倒锥形筒体(14),并设有十字排列枝状管(8),斜管层(15)与保护层(7)。该装置将混合、反应、悬浮澄清、沉淀、过滤、清水汇集及污泥浓缩为一体,是一种高效的高浊度大容量的污水净化装置。具有占面积小,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的优点,其综合技术性能均能达到理想效果。尤其适合矿山井下水,电站锅炉麻石除尘器污水使用。(*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环保设备污水净化装置。目前,污水净化器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上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现有的污水净化器均存在着净化处理效率低,进水浊度不高,产水量小,运行管理麻烦,占地面积大等问题。其工艺流程,净化质量和综合技术性能方面也不够理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混合、反应、悬浮澄清、沉淀、过滤、清水汇集及污泥浓缩为一体的,具有大容量与高浊度的污水净化装置。其有净化效率高,工艺流程短的理想效果。本技术污水净化装置是根据化学混凝,重力过滤和水力学原理设计。该装置是由主筒体(16)、排泥桶(17)、填料和配管等所组成。该装置的工作原理为第一阶段,根据混凝过程特点,要求以最快速度把污水和混凝剂均匀混合,将加药口设置在吸取污水的污水泵吸口处,利用高速旋转的水泵叶轮可起到很好的搅拌作用。污水经过与净化装置切向相接的进水管(1)切向进入反应区(2)内,水流旋转并起搅拌作用,设置有600毫米厚的瓷球层(22),以加强接触反应。第二阶段悬浮区(4)是矾花形成和逐渐长大的区域,此处的结构设计为流速逐渐减缓的锥形内筒体(18),要求逐渐减缓搅拌速度,以免将大块矾花打碎。第三阶段为澄清区(5),此处罐体截面最大,使向上流速最慢,以利于矾花在此沉降。为了增加澄清效果,在主筒体(16)内下部排泥桶(17)的上部设有一斜管层(15),当颗粒碰到斜管时受阻而自动下滑落入悬浮区(4),可起到沉淀与二次固液分离澄清的作用。第四阶段为过滤区(9),采用聚丙乙稀塑料珠作为滤料(23),使澄清后的水再进一步净化。为了防止滤料下落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在斜管层(15)的上部设有一保护层(7)。为了增大过滤层的相对流动速度,使形成旁路回流的压差增大,同时提高污泥进入污泥浓缩室(3)的分离能力,将主筒体(16)上部过滤区(9)下部设计为倒锥形筒体(14),使过滤区(9)的截面积小于主筒体(16)的截面积,以便达到净化水量大速度快的效果。不断上升的水流经集水滤头(10)而进入集水区(11),然后由出水管(13)直接送清水入水塔或供应用户。本技术还设有污泥浓缩室(3)和强制出水回流管(6),使凝聚后沉降的污泥向罐体中心集中,经排泥桶(17),通过辐射管(19)进入污泥浓缩室沉降;过滤区(9)采用1-1.6毫米直径的球形聚丙乙烯泡沫塑料珠构成滤床和水流流速,根据过滤水力学原理,在此流速状态下,强制出水回流管(6)水平部分以下,滤料水头损失的理论计算值大于6.6米水柱,而强制出水回流管路(6)内的阻力损失理论计算值仅为0.5米水柱,靠两者压强差值所形成的压差,形成了罐体内的旁路流动,即矾花不断进入污泥浓缩室(3),浓缩室(3)上部较清的水被自动压入强制出水回流管(6),进入过滤区内,经上半部过滤区过滤变成清水进入集水区(11)。而沉降的污泥,在浓缩室得到浓缩,延长了排泥周期,即减少了污泥的含水率,又相对增加了总产水量。当达到一定的污泥浓度和工作周期后,开启环形排泥管出口(20)进行排泥。滤料(23)的反冲洗,一般当工作8小时后停机,开启反冲泵,反冲水由反冲主管(12)进入反冲出水管,过滤区(9)处的反冲出水管设计为十字排列枝状管(8),出口朝上,以达到反冲洗滤料时,出水均匀和冲洗彻底的理想效果。打开反冲排污管(21)排出冲洗后的污水。该装置的主要设计特点为水流以一定的角度进入主筒体,形成“点涡”流动,在矾花形成、长大阶段,螺旋型的运动,大大增加了微粒间碰撞、吸附、凝聚的机会,使混凝更为充分。更重要的是,在进入澄清区后,旋转速度降低,即“环流强度”控制在一临界值以下时,矾花所获得的离心力较小,据“点涡”流动原理,半径最小的罐体中心处,速度最大,压强则较小,在罐体径向内外压差作用下,矾花迅速向罐体中心集中,并进入排泥桶,从而显著的提高了矾花(污泥)与水的分离较果。本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大容量的高浊度污水净化装置,其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综合技术性能均能达到理想效果。能实现工业用水闭路循环,并可回收珍贵原料。对防治环境污染,节约用水均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适合矿山井下水,电站锅炉麻石除尘器污水使用。说明书附图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大容量高浊度污水净化装置示意图。“图2”是十字排列枝状管的俯视图。图中(1)进水管、(2)反应区、(3)污泥浓缩室、(4)悬浮区、(5)澄清区、(6)强制出水回流管、(7)保护层、(8)十字排列枝状管、(9)过滤区、(10)集水滤头、(11)集水区、(12)反冲主管、(13)出水管、(14)倒锥形筒体、(15)斜管层、(16)主筒体、(17)排泥桶、(18)锥形内筒体、(19)辐射管、(20)环形排泥管出口、(21)反冲排污管、(22)瓷球层、(23)滤料。本技术设计为进水浊度1000-6000毫克/升,单台每小时处理水量在50-250立方米的各类大容量型号。可采用主筒体直径D=3.5-6米,倒锥形筒体可用钢板分成若干段卷成圆弧形在主筒体上焊接,其锥体夹角一般采用60°。斜管层是呈60°的六边形蜂窝状聚乙烯材料等以60°斜度排列。保护层用尼龙滤网布等制作。以上及十字排列枝状管均可用托架或支撑架固定。可以将过滤区(9)的下端设为倒锥形筒体,也可以将过滤区(9)的全部设为倒锥形筒体,即锥度变小些。另外,可以将过滤区(9)的下部设有十字排列枝状管,或者在过滤区(9)的内部设有十字排列枝状管。集水区高度一般采用0.8-1.0米。滤料采用直径为1-1.6毫米的聚丙乙烯泡沫塑料珠,滤层厚度一般为0.65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容量高浊度污水净化装置是由主筒体(16)、排泥桶(17)、填料与配管等所组成的,其特征在于:主筒体(16)上部的过滤区(9)处设为倒锥形筒体(14),过滤区(9)处的反冲出水管为十字排列枝状管(8),主筒体(16)内下部排泥桶(17)的上部设有一斜管层(15),在斜管层(15)的上部设有一保护层(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容量高浊度污水净化装置是由主筒体(16)、排泥桶(17)、填料与配管等所组成的,其特征在于主筒体(16)上部的过滤区(9)处设为倒锥形筒体(14),过滤区(9)处的反冲出水管为十字排列枝状管(8),主筒体(16)内下部排泥桶(17)的上部设有一斜管层(15),在斜管层(15)的上部设有一保护层(7)。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昌力
申请(专利权)人:其他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2[中国|贵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