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支撑构件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14711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转向支撑构件的结构。转向支撑构件(1)由平行配置的第一支撑构件和第二支撑构件构成;第一支撑构件(9)横跨整个车辆宽度配置,第二支撑构件(10)配置在与驾驶员座椅侧的前方位置对应的区域;第一支撑构件(9)和第二支撑构件(10)与转向支架(11)连接;第二支撑构件(10)的车体侧端部与第一支撑构件(9)一起经由端部连接支架(8)安装到车体,第二支撑构件(10)的车体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经由中间连接支架(12)安装到第一支撑构件(9);中间连接支架(12)经由第一支撑件(13)连接到地板(5),并且经由第二支撑件(14)连接到车颈上板(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转向支撑构件的结构,该转向支撑构件的结构被安装为在机动车辆的仪表板内横跨车体宽度方向,以支撑转向柱(steering column)等。
技术介绍
传统上,在机动车辆的仪表板中,作为用于支撑转向柱等的刚性构件的转向支撑构件已被安装为横跨车体宽度方向。转向支撑构件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两端被安装到车体的左右前围侧板(柱)。另外,在转向支撑构件的驾驶员座椅侧,经由转向支架支撑转向柱,并且安装仪表板,诸如仪表和音频设备等被安装到仪表板的重部件被悬置。如果这种转向支撑构件的周边部分的刚性低,则由悬架引起的振动或者尤其在空转时所发生的由发动机引起的振动被传递到转向系统(steering system),并且所述振动被传递至驾驶员或导致产生车厢内噪音。由此,给乘客以不舒服的感觉,另外,设备的振动可能产生轧轧声(squeaking sound)。另外,当从车体前方施加负荷时,前围板(dashpanel)的上部和车颈上板(cowl panel)以进入到车厢内的方式变形,由此使转向支撑构件朝向车体后方变形,这导致转向轮后退的问题。因此,对于转向支撑构件,需要使支撑构件自身具有高刚性,并且需要增大支撑构件与车体的连接强度,以改善振动特性以及减少由从车体前方施加的负荷所引起的变形。特别地,转向支撑构件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是振动曲线的波腹的前后(从前斜上侧向后斜下侧)振动模式和转向支撑构件的两端和中央是波节的前后振动模式是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传统的机动车辆中,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一些机动车辆被构造成使得使用支撑件(brace)使转向支撑构件与车体前方的车颈上板和前围板连接,或者使用支撑件使转向支撑构件与车体下部的、前围板的下部或地板(floor panel)连接,以减小转向支撑构件的振动和变形。另外,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那样,一些机动车辆被构造成使得为了增大驾驶员座椅侧的转向支撑构件的刚性,转向支撑构件由两个管构成,并且以车体前侧的管的直径大于车体后侧的管的直径的方式形成转向支撑构件。专利文献1 日本实开平5-8096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第4485992号公报然而,近年来,对减小车厢内噪音和减小转向振动存在严格要求。因此,不仅需要减少单一频率的振动数量,而且需要减少宽频范围内的振动数量。为了满足该需求,需要如下的转向支撑构件及其周边结构其不太可能具有振动峰值,并且能够与车辆类型匹配地调整振动特性。对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传统的转向支撑构件的结构,支撑件不能将负荷充分地传递到车颈上板、前围板和地板,从而不能满足以上所述的减小车厢内噪音和减小转向振动的要求。另外,对于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传统的转向支撑构件的结构,对转向振动性能起重要作用的车体后侧的管的直径小,并且车体后侧的管被安装成横跨车体宽度方向,从而3引起抑制振动的性能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上述情况而完成本专利技术,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支撑构件的结构,其能够通过进行小的设计改变,例如通过选择中间连接支架的位置或通过选择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刚性,来提高驾驶员座椅侧的前方的转向支撑构件的刚性和安装强度,减小车厢内噪音和转向振动,减小从车体前方施加负荷时转向支撑构件的变形以及改善不同车辆类型所特有的振动特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向支撑构件的结构,所述转向支撑构件的结构被构造为横跨车体的宽度并且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经由端部连接支架安装到所述车体的左右侧,其中,所述转向支撑构件包括平行地并排布置的第一支撑构件和第二支撑构件这两个支撑构件,所述第一支撑构件被布置为横跨所述车体的整个宽度,所述第二支撑构件被布置在驾驶员座椅侧的对应位置,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与转向支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车体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一起经由该侧的所述端部连接支架安装到所述车体,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车体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经由中间连接支架安装到所述第一支撑构件,所述中间连接支架经由沿车体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件连接到前围板的下部或地板,并且经由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件连接到所述前围板的上部或车颈上板。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配置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的一端部仅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撑构件或者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两者,所述第三支撑件的另一端部连接到所述前围板的上部或所述车颈上板;所述第三支撑件被配置成在车体宽度方向上与所述转向支架的一部分重叠。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端部连接支架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一部分形成有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台阶部;所述端部连接支架的车体前侧的部分位于车体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在配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所述端部连接支架中,一个端部连接支架被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构件连接到所述台阶部的车体前侧部分并且所述第二支撑构件连接到所述台阶部的车体后侧部分,另一个端部连接支架被构造成使得第一支撑构件连接到所述台阶部的车体前侧部分。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支撑构件被配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车体前侧;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直径被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直径。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向支撑构件的结构,该转向支撑构件的结构被安装为横跨车体宽度方向并且经由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端部连接支架安装到左手侧和右手侧的车体。在转向支撑构件的结构中,转向支撑构件由平行配置的第一支撑构件和第二支撑构件这两个支撑构件构成,第一支撑构件跨越整个车辆宽度配置,第二支撑构件配置在与驾驶员座椅侧的前方位置对应的区域,第一支撑构件和第二支撑构件与转向支架连接;第二支撑构件的车体侧的端部与第一支撑构件一起经由该侧的端部连接支架安装到车体,第二支撑构件的车体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经由中间连接支架安装到第一支撑构件;中间连接支架经由沿车体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件连接到前围板的下部或地板,并且经由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件连接到前围板的上部或车颈上板。在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中,构成转向支撑构件的两个支撑构件的两端由端部连接支架和中间连接支架固定,转向支撑构件用作一个支撑构件,位于低刚性的边界位置的中间连接支架由第二支撑件和第一支撑件相应地连接到车体前侧的车体侧板和车体下侧。因此,两个支撑构件的两端能够可靠地安装到车体侧,两个支撑构件能够牢固地固定于彼此,从而能够提高转向支撑构件整体的刚性。另外,由于车体后侧的第二支撑构件仅配置在驾驶员座椅侧,所以能够提高音频设备和温控面板的布局自由度,这对于传统结构来说是难以设计的。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由于提高了驾驶员座椅侧的前方的转向支撑构件的刚性,并且提高了与周边部件的安装强度,所以减小了车厢内噪音和转向振动,并且能够提高转向操作性和车厢内的舒适性。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减小了从车体前方施加负荷时所引起的转向支撑构件的变形,并且通过进行小的设计改变,例如,通过选择中间连接支架的位置或者通过选择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刚性,可以改善不同车辆类型所特有的振动特性。因此,上述结构在对周边部件的布局产生很小影响的情况下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机动车辆。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中,在第二支撑构件的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配置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三支撑件,该第三支撑件的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渥美亮望月晋荣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