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87961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包括燃烧器下部件、燃烧器上部件、燃气喷嘴及燃气进气通道;在燃烧器下部件上设有向下凹陷的一次空气混气腔;在燃烧器上部件的径向设置有两个以上的二次空气进气型腔;特点是还包括密封片、端帽及进气喷管;燃烧器上部件的下部设有向上凹陷的环形供气腔,在环形供气腔上设有一个以上与外环燃烧室连通的混合燃气分配型腔、一个以上与中心燃烧室连通的混合燃气分配孔,密封片固定在燃烧器上部件的下部并将环形供气腔的下开口端密封,密封片与燃烧器下部件间隙配合,该间隙形成一次空气进气型腔;进气喷管与密封片固定。其具有方便用户进行清洁,可有效的进行二次空气补充等优点。(*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燃气燃烧器。
技术介绍
燃气灶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保洁”;上进风燃烧器结构以显著的保洁性能,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中国专利局公布一份技术为“带有内部分隔体的燃气灶”,专利号 CN02201626.0,公布的结构内容如下它包括至少两个燃气炉顶,即一个中心炉顶和多个周边炉顶;一个中心混合腔室,它具有文丘里效应多个用于进入原始空气的风管,和多个使燃气/原始空气混合物进入各周边炉顶中的径向风管,所述的燃气灶包括一个主体及一个头部,还包括一个基本成平面的内部分隔部件,它被用来确定进入原始空气之各风管的上表面和各径向风管的下表面,所述的分隔部件的形状呈十字状。上述的结构存在不足之处是所述的燃气灶包括一个形状呈十字状的分隔部件及多个使燃气及原始空气混合物进入各周边炉顶中的径向风管,这就从整体结构上造成了此燃气灶的不保洁性,汤汁、杂物很可能经轴向的二次空气进气型腔落入底杯,有可能堵塞燃气喷嘴;这就与消费者强烈需求的“保洁性”要求极其不对称。已知现有技术的燃烧器上部件由分气盘及分隔薄板组成,引射喷管设置于分气盘上,分隔薄板采用钢板制作,只是起到分隔密封燃气的作用,分气盘与分隔薄板需要在外环和中心两圈铆接进行配合来保证其密封性;由于加工时需要对外环及中心两圈进行铆接配合,所以对生产带来一定的不便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的结构问题,而提供一种上进风的可以方便用户进行清洁,与消费者需求的“保洁性”要求相一致,能充分保证燃烧所需的空气,使分配气体更加均勻保洁的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燃气燃烧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其是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 包括燃烧器下部件、位于燃烧器下部件上的燃烧器上部件、燃气喷嘴及固定在燃烧器下部件上的燃气进气通道;在所述燃烧器下部件上设有向下凹陷的一次空气混气腔;所述燃气喷嘴固定在一次空气混气腔的中心,所述燃气进气通道通过燃气喷嘴与一次空气混气腔连通;在所述燃烧器上部件的径向设置有两个以上的二次空气进气型腔,在燃烧器上部件上设有外环燃烧室中心燃烧室,在所述外环燃烧室上设有外环火孔,在中心燃烧室上设有中心火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片、端帽及进气喷管;所述燃烧器上部件的下部设有向上凹陷的环形供气腔,在所述环形供气腔上设有一个以上与外环燃烧室连通的混合燃气分配型腔、一个以上与中心燃烧室连通的混合燃气分配孔,所述密封片固定在所述燃烧器上部件的下部并将环形供气腔的下开口端密封,密封片与所述燃烧器下部件间隙配合,该间隙形成一次空气进气型腔;所述进气喷管与密封片固定,进气喷管的进气端位于所述一次空气进气腔中,进气喷管的出气端位于中心燃烧室中;所述端帽位于中心燃烧室内并套设在进气喷管的出气端上,端帽的开口向下并与中心燃烧室及进气喷管间隙配合,端帽内壁与进气喷管之间的间隙形成一回流腔,所述回流腔通过混合燃气分配孔与环形供气腔连通。还包括不带出火孔的外环火盖及不带出火孔的中心火盖,所述外环火盖与所述外环燃烧室配合,所述中心火盖与所述中心燃烧室配合。所述二次空气进气型腔与混合燃气外分配型腔间隔分布。所述二次空气进气型腔穿过所述外环燃烧室,并与外环燃烧室及中心燃烧室之间的间隙相通。在所述密封片下面还固定有套管,所述套管套设在所述进气喷管的进气端并间隙配合,该间隙形成一次空气缓冲型腔。所述端帽可通过支架设置在所述中心燃烧室上或固定在中心火盖上或作为一个独立的零部件存在,端帽的顶面为凸凹不平面或弧面或平面。在所述一次空气混气腔的内壁上设有三个以上起支撑及定位作用的凹陷位;在所述密封片的下方设有三个以上的支撑柱面,所述支撑柱面与凹陷位配合将燃烧器上部件装配在燃烧器下部件上并留有间隙,该间隙形成了不被分隔的呈现整个圆周供给状的一次空气进气型腔。所述中心火孔的轴线与燃烧器的轴线成50-80度夹角。在所述燃烧器上部件上位于外环燃烧室及中心燃烧室之间的间隙处设置有呈圆周分布的三个以上的挡杆,所述档杆支撑所述外环火盖并使外环火盖径向固定。所述进气喷管可采用拉法尔效应的自下而上渐缩喷管,或直线型喷管,或带有渐缩的吸气收缩段或直线的混合段或渐扩的扩压段的具有引射器结构的喷管。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方便用户进行清洁,与消费者需求的“保洁性”要求相一致;由于有所需的一次空气、二次空气单独补充,充分保证了燃烧所需的空气,使分配气体更加均勻。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方向的分解图;图3是燃烧器上部件、密封片及渐缩型进气喷管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横向剖视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纵向剖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中心火盖;2、外环火盖;3、端帽;4、燃烧器上部件;5、密封片;6、进气喷管;7、热电偶;8、点火针;9、燃烧器下部件;10、燃气进气通道;11、燃气喷嘴;12、中心火孔;36、回流腔;41、外环燃烧室;42、挡杆;43、中心燃烧室;44、外环火孔;45、二次空气进气型腔;46、环形供气型腔;47、中心火孔;461、混合燃气分配型腔;463、混合燃气分配孔; 51、支撑柱面;52、套管;65、一次空气缓冲型腔;91、一次空气混气腔;92、凹陷位;95、一次空气进气型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技术。如图1至5所示,其是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包括燃烧器下部件9、位于燃烧器下部件9上的燃烧器上部件4、燃气喷嘴11、固定在燃烧器下部件9上的燃气进气通道 10、不带出火孔的外环火盖2、不带出火孔的中心火盖、热电偶7及点火针8 ;在所述燃烧器下部件9上设有向下凹陷的一次空气混气腔91 ;所述燃气喷嘴11固定在一次空气混气腔 91的中心,所述燃气进气通道10通过燃气喷嘴11与一次空气混气腔91连通;在所述燃烧器上部件4的径向设置有两个以上的二次空气进气型腔45,二次空气进气型腔45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八个高度为7mm的二次空气进气型腔45,二次空气进气型腔45均勻分布;在燃烧器上部件4上设有外环燃烧室41及中心燃烧室43,在所述外环燃烧室41上设有外环火孔44,所述外环火孔44由外环高低方形槽分布构成,在中心燃烧室43上设有中心火孔47 ;所述外环火盖2与所述外环燃烧室41配合,所述中心火盖1与所述中心燃烧室43配合;热电偶7及点火针8均安装在燃烧器下部件9上并穿过燃烧器上部件4 ;本技术的特点是还包括密封片5、端帽3及进气喷管6 ;所述燃烧器上部件4的下部设有向上凹陷的环形供气腔46,在所述环形供气腔46上设有一个以上与外环燃烧室41连通的混合燃气分配型腔461、一个以上与中心燃烧室43连通的混合燃气分配孔463,混合燃气分配型腔461及混合燃气分配孔463的个数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八个混合燃气分配型腔461及四个混合燃气分配孔463 ;所述密封片5通过铆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燃烧器上部件4的下部并将环形供气腔46的下开口端密封,这种固定方式对生产装配带来一定的便利;所述密封片5与所述燃烧器下部件9间隙配合,该间隙形成一次空气进气型腔95,所述一次空气进气型腔95与二次空气进气型腔45独立存在,在使用时可有效补充燃烧所需要的次空气;所述进气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包括燃烧器下部件(9)、位于燃烧器下部件(9)上的燃烧器上部件(4)、燃气喷嘴(11)及固定在燃烧器下部件(9)上的燃气进气通道(10);在所述燃烧器下部件(9)上设有向下凹陷的一次空气混气腔(91);所述燃气喷嘴(11)固定在一次空气混气腔(91)的中心,所述燃气进气通道(10)通过燃气喷嘴(11)与一次空气混气腔(91)连通;在所述燃烧器上部件(4)的径向设置有两个以上的二次空气进气型腔(45),在燃烧器上部件(4)上设有外环燃烧室(41)及中心燃烧室(43),在所述外环燃烧室(41)上设有外环火孔(44),在中心燃烧室(43)上设有中心火孔(4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片(5)、端帽(3)及进气喷管(6);所述燃烧器上部件(4)的下部设有向上凹陷的环形供气腔(46),在所述环形供气腔(46)上设有一个以上与外环燃烧室(41)连通的混合燃气分配型腔(461)、一个以上与中心燃烧室(43)连通的混合燃气分配孔(463),所述密封片(5)固定在所述燃烧器上部件(4)的下部并将环形供气腔(46)的下开口端密封,密封片(5)与所述燃烧器下部件(9)间隙配合,该间隙形成一次空气进气型腔(95);所述进气喷管(6)与密封片(5)固定,进气喷管(6)的进气端位于所述一次空气进气腔(91)中,进气喷管(6)的出气端位于中心燃烧室(43)中;所述端帽(3)位于中心燃烧室(43)内并套设在进气喷管(6)的出气端上,端帽(3)的开口向下并与中心燃烧室(43)及进气喷管(6)间隙配合,端帽(3)内壁与进气喷管(6)之间的间隙形成一回流腔(36),所述回流腔(36)通过混合燃气分配孔(463)与环形供气腔(46)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飞李志伟方松青吴成年
申请(专利权)人: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