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式废气处理装置的吸附塔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69347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用于具有利用粒状的吸附材料吸附除去废气中的有害成分的吸附塔的干式废气处理装置的吸附塔,具有:形成为箱型的塔主体;多个反应室,所述多个反应室在所述塔主体的内部从塔顶壁直立设置到塔底壁,并从正面塔壁及背面塔壁分离规定间隔,从所述正面塔壁侧向背面塔壁侧直立设置,在其内部形成移动层;多个纵隔板,所述多个纵隔板依次封闭所述多个反应室的端部彼此之间、以及反应室端部和塔内壁之间而安装;废气供给口,所述废气供给口在所述塔主体内部,将在正面塔壁和反应室端部之间形成的入口侧风箱空间内和废气供给管内连通;废气排出口,所述废气排出口在所述塔主体内部,将在背面塔壁和反应室端部之间形成的出口侧风箱空间内和废气排出管内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用粒状的吸附材料的干式废气处理装置中所使用的吸附塔。该吸附塔在其内部形成吸附材料从上方向下方流下的移动层,通过该移动层吸附除去废气中的有害成分。
技术介绍
为了除去锅炉废气、烧结炉废气等的废气中含有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使用具有填充了粒状的吸附材料的吸附塔的干式废气处理装置。作为吸附材料,例示了碳质吸附材料、氧化铝吸附材料和硅质吸附材料等。碳质的吸附材料能够在比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废气处理,并能够同时除去各种有害物质,与其他的吸附材料相比更优良。作为碳质吸附材料,例示了活性炭、活性焦炭等,尤其优选0. 5 4cm左右的颗粒化的吸附材料。这些是公知的吸附材料。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使用碳质吸附材料的废气处理装置的概要。如图25所示,该废气处理装置具有吸附塔10、再生塔90、筛设备91、吸附材料储存槽92和副产品回收设备93等。在吸附塔10的内部,形成有填充了粒状的吸附材料的移动层。通过使100 200°C的废气与移动层的吸附材料接触,能够除去废气中的有害成分。通过向废气中添加氨、尿素等并送向吸附塔,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因吸附材料的催化作用被分解成氮和水。其他的有害成分主要通过吸附材料的吸附作用被除去。再生塔90是对吸附材料进行再生的装置。通过进行废气处理,吸附材料吸附有害成分,其表面附着有灰尘等,吸附材料的性能逐渐降低。将性能降低了的吸附材料从吸附塔 10抽出,通过输送线94向再生塔90输送。在再生塔90内,吸附材料在大致无氧的环境下被加热至高温。由此,有害成分被解吸,吸附材料再生。再生的吸附材料被冷却,通过输送线95再送回吸附塔10。筛设备91用于从吸附材料除去微粉。作为微粉,含有被吸附塔10从废气中除去的灰尘、以及在吸附塔10和再生塔90之间循环期间磨损并粉化了的吸附材料等。被筛设备91除去的微粉在被存储于料斗96之后,被排出到系统外。吸附材料储存槽92是新的吸附材料的储存槽。由于吸附材料的一部分粉化并被排出到系统外,一部分通过反应被消耗,所以,需要经常补给新的吸附材料。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气通过废气供给管98被导入吸附塔10。被处理了的废气通过废气排出管99被送向烟囱97,从这里被排出到大气。以从再生塔10排出的硫氧化物为主的有害成分被副产品回收设备93处理,例如制成硫酸。在专利文献1中,对吸附塔10也有详细记载。引用其并通过图20 M进行说明。 该吸附塔10具有成为箱型的塔主体20 ;形成在塔主体20的正面塔壁21上的2个废气供给口 2如、2恥;形成在与正面塔壁21相对的背面塔壁22上的3个废气排出口 ^aJ6b、 26c (图 20,22)。在塔主体20的内部,设置有形成移动层的多个反应室51、52、53、54(图21、22)。各反应室51 M从正面塔壁21朝向与其相对的背面塔壁22,相互大致平行地从塔顶壁 27直立设置到塔底壁28。如图22所示,反应室51 54分别由3个单元30、30、30构成。如图23所示,各单元30具有形成为扁平的箱型且废气沿水平方向(箭头X方向)流动的气体流通部38。 在气体流通部38的上方,形成有吸附材料的供给部37,在气体流通部38的下方,形成有吸附材料的排出部39。气体流通部38的4个侧面中的相对的宽的两面作为气体流入面31及气体流出面32而形成,其他的窄的两侧面33及34被封闭。单元30在供给部37具有1个以上(图中是2个)的供给口 35,在排出部39具有1个以上(图中是2个)的排出口 36。而且,通过从供给口 35连续地供给吸附材料,并从排出口 36连续地排出,从而在内部形成吸附材料的移动层。在移动层内,气体流入面31 侧的吸附材料与气体流出面32侧的吸附材料相比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其结果,吸附材料的性能急剧下降。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气体流入面31侧的吸附材料的流下速度比气体流出面32侧快。气体流入面31及气体流出面32由百叶板或多孔板等形成,通过这样的构造,能够将在单元30内流下的吸附材料保持在单元30内,并且使废气流通。作为一例,在1个单元 30中,气体流入面31 (气体流出面32)的面积为IOOm2左右。另外,在1个单元30中,能够处理几万Nm3/h左右的废气。各反应室51 M分别连结3个单元30。在与单元30的连结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两侧面,形成有气体流入面31及气体流出面32。相邻的单元30彼此之间、及两端的单元30和塔内壁之间,以废气不能通过的方式完全密闭。反应室51、52以相互的气体流入面31面对的方式排列,其间的空间q形成与废气供给口 25a内连通的气体流入路。反应室53、54以相互的气体流入面31面对的方式排列, 其间的空间r形成与废气供给口 25b内连通的气体流入路。反应室51和侧面塔内壁23之间的空间s与废气排出口 26a内连通,并形成有通过了反应室51的废气的气体流出路。反应室52和反应室53之间的空间t与废气排出口 26b内连通,并形成有通过了反应室52、53的废气的气体流出路。反应室M和侧面塔内壁 M之间的空间u与废气排出口 ^c内连通,并形成有通过了反应室M的废气的气体流出路。吸附塔10具有非常大的气体流通面积,能够使废气和吸附材料接触而除去废气中的有害物质。吸附材料连续地从各供给口 35向各排出口 36流下,经常将新的吸附材料导入吸附塔10内,所以,在连续运转过程中能够维持一定的处理能力。该吸附塔10具有与废气供给管98连接的多个废气供给口 25a、25b。另外,具有与废气排出管99连接的多个废气排出口 ^aJ6bJ6c。而且,在废气供给口 2如、2恥和正面塔壁21之间,具有形状复杂且非常大的管部45a、45b。在废气排出口 26a、26b、26c和背面塔壁22之间,具有同样的管部46a、46b、46c。这些管部45a、45b、46a、46b、46c在与各管98、99连接的一侧,与各管98、99的形状匹配,需要作成小的截面形状。在与塔主体20连接的一侧,它们与成为气体流入路的空间q、r或成为气体排出路的空间s、t、u的截面形状匹配,需要作成细长的矩形的截面。因此,管部45a、45b、46a、46b、46c成为截面急剧变化的复杂形状,并且成为需要大的占地面积的形状。图M包含废气供给管98及废气排出管99地示出了吸附塔10的平面配置图。这样,用于配置两管98、99及管部45a、45b、46a、46b、46c的占地面积比塔主体20的占地面积大。而且,废气供给管98及废气排出管99需要分别与正面塔壁21及背面塔壁22平行地配置,不能进行其他的配置。而且,由于两管98、99的配置如上所述地被大幅限制,所以,与之相伴,吸附塔10的配置受到大的制约。如上所述,以往的吸附塔10需要与废气供给口及废气排出口连通的管部,其形状复杂且大。而且,对于吸附塔10,需要大的设置空间,并且,与管的连接受到大的空间的制约。其结果,设计、制作、施工变得繁琐,制作费变高。而且,在运转过程中,检修、维护、清洁等作业也变得繁琐,费用变高。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1 994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气管与吸附塔的连接部的管构造简单且紧凑的吸附塔。另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气供给口及废气排出口的安装位置及方向能够以某种程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箱空间内和废气供给管内连通;废气排出口,所述废气排出口在所述塔主体内部,将在背面塔壁和反应室端部之间形成的出口侧风箱空间内和废气排出管内连通。所述正面塔壁侧向背面塔壁侧直立设置,在其内部形成移动层;多个纵隔板,所述多个纵隔板依次封闭所述多个反应室的端部彼此之间、以及反应室端部和塔内壁之间而安装;废气供给口,所述废气供给口在所述塔主体内部,将在正面塔壁和反应室端部之间形成的入口侧风1.一种吸附塔,用于具有利用粒状的吸附材料吸附除去废气中的有害成分的吸附塔的干式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为箱型的塔主体;多个反应室,所述多个反应室在所述塔主体的内部从塔顶壁直立设置到塔底壁,并从正面塔壁及背面塔壁分离规定间隔,从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山邦则
申请(专利权)人:电源开发工程技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