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NTN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电动机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52270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机驱动装置(1),其具备电动机(11)、将从电动机(11)输出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的减速部(31)、切断或连接减速部的旋转传递的切断连接部(21)。减速部(31)具有:从电动机(11)输入旋转的作为输入轴的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向车轮侧输出旋转的输出轴(34);与输入轴同轴配置且包括管状的外侧旋转轴(33o)及插通在外侧旋转轴中的内侧旋转轴(33i)的双轴(33);作为相反侧轴的输出轴(34);包括多个旋转要件,且在外侧旋转轴(33o)及内侧旋转轴(33i)中的任意一方与相反侧轴之间以第一减速比将电动机侧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的第一减速部(G1);包括多个旋转要件,且在外侧旋转轴(33o)及内侧旋转轴(33i)中的任意另一方与相反侧轴之间以与第一减速比不同的第二减速比将电动机侧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的第二减速部(G2)。切断连接部(21)具有:切断或连接相互同轴配置的内侧旋转轴(33i)与输入轴的旋转传递的、成为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的第一离合器(C1);切断或连接相互同轴配置的外侧旋转轴(33o)与输入轴的旋转传递的、成为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的第二离合器(C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电动机作为动力源、并将电动机的输出减速而向车轮传递的电动机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用于电动机动车及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装置中的电动机驱动装置,目前已知有例如像日本特开2006-2观79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电动机驱动装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机驱动装置具备电动机、以高减速比将电动机的输出减速的第一减速部、以低减速比将电动机的输出减速的第二减速部、分别设置在上述第一、第二减速部而选择性地断开上述第一、第二减速部的第一、第二切断连接机构。该电动机驱动装置中设有传递电动机的输出转矩的第一轴及与第一轴平行配置的第二轴,第一减速部具备配置在所述第一轴上且配置成能够与所述第一轴一体旋转的第一齿轮及配置在所述第二轴上且配置成能够与所述第二轴相对旋转的第二齿轮。另外,第二减速部具备配置在所述第一轴上且配置成能够与所述第一轴相对旋转的第三齿轮及配置在所述第二轴上且配置成能够与所述第二轴一体旋转的第四齿轮。并且,第一切断连接机构是断开或连接第二轴及第二齿轮之间的双向超越离合器,第二切断连接机构是断开或连接第一轴与第三齿轮之间的多板摩擦离合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_2观79号公报然而,在上述现有那样的电动机驱动装置中,会产生以下所说明的问题。即,受车辆的空间限制,难以将两个独立的离合器分别设置在第二轴及第一轴上。并且,存在电动机驱动装置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实际情况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满足车辆的空间限制的电动机驱动装置。为了实现该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电动机驱动装置以具备如下构件为前提驱动电动机侧旋转构件旋转的电动机;将电动机侧旋转构件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的减速部;切断或连接减速部的旋转传递的切断连接部。并且,减速部具有输入轴,其从电动机输入旋转;输出轴,其向车轮侧输出旋转;双轴,其与所述输入轴及输出轴中的任意一方同轴配置,且包括管状的外侧旋转轴及插通在外侧旋转轴中的内侧旋转轴;相反侧轴,其与输入轴及输出轴中的任意另一方驱动结合;第一减速部,其包括多个旋转要件,在外侧旋转轴及内侧旋转轴中的任意一方与相反侧轴之间以第一减速比将电动机侧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第二减速部,其包括多个旋转要件,在外侧旋转轴及内侧旋转轴中的任意另一方与相反侧轴之间以与第一减速比不同的第二减速比将电动机侧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进而,切断连接部具有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其断开或连接相互同轴配置的内侧旋转轴与输入轴或输出轴的旋转传递;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其断开或连接相互同轴配置的外侧旋转轴与输出轴或输入轴的旋转传递。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由于减速部的输入轴侧的轴或输出轴侧的轴是包括外侧旋转轴及内侧旋转轴的双轴结构,因此能够在该双轴上配置切断连接部的两个离合器,在车辆的空间限制上是有利的。从而,有助于电动机驱动装置的小型化。作为一实施方式,减速部的输入轴与双轴同轴配置,相反侧轴与双轴平行地延伸, 减速部的输出轴与相反侧轴结合,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切断或连接双轴的内侧旋转轴与输入轴的旋转传递,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切断或连接双轴的外侧旋转轴与输入轴的旋转传递。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减速部的输入轴与双轴同轴配置,因此能够将切断连接部的两个离合器与减速部的输入轴同轴配置。从而,能够从电动机的输出轴至双轴为止同轴地配置, 有助于电动机驱动装置的小型化。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一实施方式,电动机、切断连接部及减速部可以按任意的顺序沿双轴的轴向配置。例如,可以按切断连接部、电动机、减速部的顺序配置,也可以按切断连接部、减速部、电动机的顺序配置。优选的是,沿双轴的轴向按电动机、切断连接部、减速部的顺序配置。根据该实施方式,配置布局按电动机、切断连接部、减速部的顺序排列,因此能够与现有的发动机、转矩变换器、自动变速器的顺序的排列相同。从而,能够将电动机驱动装置容易地搭载在现有的车辆空间中。在此优选的是,减速部还具有第三减速部,其包括多个旋转要件,在外侧旋转轴及内侧旋转轴中的任意一方与相反侧轴之间以与第一减速比及第二减速比不同的第三减速比将电动机侧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的第三减速部。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具备减速比互不相同的第一至第三减速部,因此能够分别对应低速行驶时、中速行驶时、高速行驶时,使电动机以运转效率良好的转速进行运转,能量效率越加提高。优选的是,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具有与输入轴一体旋转的第一电动机侧摩擦要件;与内侧旋转轴一体旋转的第一轴侧摩擦要件;将第一轴侧摩擦要件及第一电动机侧摩擦要件中的任意一方向另一方按压而将它们接合的第一压力构件,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具有与输入轴一体旋转的第二电动机侧摩擦要件;与外侧旋转轴一体旋转的第二轴侧摩擦要件;将第二轴侧摩擦要件及第二电动机侧摩擦要件中的任意一方向另一方按压而将它们接合的第二压力构件。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通过摩擦要件的替换操作切换从电动机经由内侧旋转轴或外侧旋转轴而向车轮侧传递的动力传递路径。从而,能够消除能够消除像专利文献1的电动机驱动装置那样使用双向离合器的情况下,随着第一及第二减速部间的切换而产生的冲击。优选的是,跨双轴及相反侧轴设置的减速部之中靠双轴侧部分的外径尺寸比与双轴同轴设置的切断连接部的外径尺寸小。并且,切断连接部还具有使第一压力构件及第二压力构件动作的致动器,该致动器以双轴为中心而配置成比减速部的双轴侧部分靠外径侧。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在以双轴为中心的径向尺寸大的切断连接部与比较小径的减速部的双轴侧部分之间的径向高低差区域配置致动器,电动机驱动装置的致动器的配置布局成为最佳,容易向电动机驱动装置的车辆安装。优选的是,第一压力构件及第二压力构件为共用的压力盘的一表面及另一表面, 第一电动机侧摩擦要件及第一轴侧摩擦要件配置在压力盘的一表面侧,第二电动机侧摩擦要件及第二轴侧摩擦要件配置在压力盘的另一表面侧,切断连接部还具有使压力盘向一表面侧及另一表面侧移动的致动器。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在压力盘的一表面侧配置第一离合器,在压力盘的另一表面侧配置第二离合器,因此能够通过一个致动器使共用的压力盘移动而在第一及第二减速部之间切换。从而,能够实现电动机驱动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在车辆的空间限制上越加有利。优选的是,跨双轴及相反侧轴设置的减速部之中靠双轴侧部分的外径尺寸比与双轴同轴设置的切断连接部的外径尺寸小。并且,致动器以双轴为中心而配置成比减速部的双轴侧部分靠外径侧,且与减速部在轴线方向大致相同的位置相邻配置。根据该实施方式, 能够将致动器的配置布局整齐地统一,电动机驱动装置进一步小型化。从而,更加容易向电动机驱动装置的车辆安装。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一实施方式,内侧旋转轴为管状,输入轴从电动机向轴向一侧突出而插通在内侧旋转轴中,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设置在内侧旋转轴的远离电动机的端部,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设置在外侧旋转轴的远离电动机的端部。根据该实施方式,减速部的输入轴从电动机向轴向一侧突出而插通到内侧旋转轴及外侧旋转轴中,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设置在内侧旋转轴的远离电动机的端部,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也设置在外侧旋转轴的远离电动机的端部。由此,能够将第一减速部设置在内侧旋转轴的接近电动机的端部,将第二减速部也设置在外侧旋转轴的接近电动机的端部。从而,能够在电动机的轴向上将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机驱动装置,其具备:电动机;将从所述电动机输出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的减速部;切断或连接所述减速部的旋转传递的切断连接部,所述减速部具有:输入轴,其从电动机输入旋转;输出轴,其向车轮侧输出旋转;双轴,其与所述输入轴及输出轴中的任意一方同轴配置,且包括管状的外侧旋转轴及插通在所述外侧旋转轴中的内侧旋转轴;相反侧轴,其与所述输入轴及输出轴中的任意另一方驱动结合;第一减速部,其包括多个旋转要件,且在所述外侧旋转轴及内侧旋转轴中的任意一方与所述相反侧轴之间以第一减速比将电动机侧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第二减速部,其包括多个旋转要件,且在所述外侧旋转轴及内侧旋转轴中的任意另一方与所述相反侧轴之间以与所述第一减速比不同的第二减速比将电动机侧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所述切断连接部具有: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其切断或连接相互同轴配置的所述内侧旋转轴与所述输入轴或输出轴的旋转传递;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其切断或连接相互同轴配置的所述外侧旋转轴与所述输入轴或输出轴的旋转传递。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牧野智昭
申请(专利权)人:NTN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