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承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26294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支承臂包括:基台(10)、中间构件(40A)、顶端构件(40B)、设于基台(10)与中间构件(40A)之间且包括第1臂(21)及第2臂(22)的第1平行连杆(20)、设于中间构件(40A)与顶端构件(40B)之间且包括第3臂(31)及第4臂(32)的第2平行连杆(30)。第1臂(21)、第2臂(22)、第3臂(31)及第4臂(32)分别形成为L字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支承臂,尤其涉及支承混合动力车等的充电用连接器的支承臂。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具有与作用于臂的重力取得平衡的自重补偿功能的支承臂。这样的装置例如记载于日本特开2003-181789号公报(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以往的机构,示出了由上下2根臂构成平行连杆的装置(图6),作为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示出了将臂做成1根的例子(图1等)。此外,在日本特开2003-089090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具有上下2根臂的臂机构。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3-18178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3-08909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具有2根臂的连杆机构中,由于上下的臂接触,可动范围受到限制。关于可解决该课题的构成,在上述专利文献1、2中完全没有记载。另外,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由1根臂构成的带有自重补偿功能的支承臂,但本专利技术以具有多个臂为前提,该装置与本专利技术从前提到具体的构成都完全不同。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做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臂的可动范围大的支承臂。本专利技术的支承臂,包括基台;中间构件;顶端构件;设于基台与中间构件之间,包括第1臂及第2臂的第1平行连杆;设于中间构件与顶端构件之间,包括第3臂及第4臂的第2平行连杆,第1臂、第2臂、第3臂及第4臂分别形成为L字状。第1臂具有由L字的短边部分构成、能够相对于基台转动地与基台连接的第1基部、和由L字的长边部分构成, 能够相对于中间构件转动地与中间构件连接的第1顶端部。第2臂具有由L字的短边部分构成、能够相对于中间构件转动地与中间构件连接的第2基部、和由L字的长边部分构成、 能够相对于基台转动地与基台连接的第2顶端部。第1顶端部及第2顶端部分别与第2基部及第1基部相对向地设置。第3臂具有由L字的短边部分构成、能够相对于中间构件转动地与中间构件连接的第3基部、和由L字的长边部分构成、能够相对于顶端构件转动地与顶端构件连接的第3顶端部。第4臂具有由L字的短边部分构成、能够相对于顶端构件转动地与顶端构件连接的第4基部、和由L字的长边部分构成、能够相对于中间构件转动地与中间构件连接的第4顶端部。第3顶端部及第4顶端部分别与第4基部及第3基部相对向地设置。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支承臂中,第1平行连杆包括固定于第1臂或第2臂的滑轮、和固定在基台及中间构件的弹性构件,弹性构件设置成从设于基台上的第1端部经由滑轮上到达设于中间构件上的第2端部。第1臂具有在L字的长边部分沿着该长边部分的延伸方向形成的长孔、和将滑轮相对于长孔固定,并能够沿着长孔调整滑轮的位置的调整机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支承臂中,调整机构包括在调整滑轮的位置时沿L字的长边方向引导该滑轮的引导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支承臂中,第2平行连杆包括固定在第3臂或第4臂的第 2滑轮、和固定在中间构件及顶端构件的第2弹性构件。第2弹性构件设置成从设于中间构件上的第3端部经由滑轮上到达设于顶端构件上的第4端部。第3臂具有在L字的长边部分沿着该长边部分的延伸方向形成的第2长孔、和将第2滑轮相对于第2长孔固定,并能够沿着第2长孔调整第2滑轮的位置的第2调整机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支承臂中,第1平行连杆包括固定在基台及中间构件上的第1弹性构件、和安装在第1臂或第2臂的第1重心调整构件。第2平行连杆包括固定在中间构件及顶端构件的第2弹性构件、和安装在第3臂或第4臂的第2重心调整构件。第1 重心调整构件及第2重心调整构件分别具有壳体及收纳在该壳体中的液体,在第1平行连杆及第2平行连杆处于水平的状态时,第1弹性构件的重心位置和第1重心调整构件的重心位置在水平方向上一致,并且第2弹性构件的重心位置和第2重心调整构件的重心位置在水平方向上一致。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支承臂中,第1重心调整构件安装在第1臂及第2臂中的位于下侧的臂,第2重心调整构件安装在第3臂及第4臂中的位于下侧的臂。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支承臂中,第1重心调整构件及第2重心调整构件设置成能够沿着L字的长边方向移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承臂,还具有辅助支承臂的收纳作业的收纳辅助机构。收纳辅助机构包括与顶端构件连接的重量构件、设于基台并能够分别载置重量构件的第1 载置部及第2载置部、设于第2平行连杆并能够载置重量构件的第3载置部。在支承臂的收纳状态下,重量构件载置于第1载置部。将重量构件从第1载置部移至第3载置部,从而第1平行连杆及第2平行连杆成为水平状态,在将重量构件从第3载置部移至第2载置部后,进一步将重量构件移至第1载置部,从而支承臂成为收纳状态。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扩大支承臂中的臂的可动范围。附图说明图1是从一侧面侧看混合动力车辆时的立体图。图2是从另一侧面侧看图1所示的混合动力车辆时的立体图。图3是充电用连接器的侧视图。图4是充电部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支承臂的第1状态(收纳状态)的图。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支承臂的第2状态(使用状态)的图。图7是用于说明通常的连杆机构的可动范围的图。图8A是用于说明图5、图6所示的支承臂的第1变形例的图(其一)。图8B是用于说明图5、图6所示的支承臂的第1变形例的图(其二)。图9是图8A中的1X-1X剖视图。图10是图9中的X-X剖视图。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引导部的变形例的图。图12是用于说明图5、图6所示的支承臂的第2变形例的图。图13是用于说明图12所示的第2变形例的动作的图。图14是用于说明图12所示的第2变形例的构造的图。图15A是表示图12所示的重心调整装置的一例的图。图15B是表示图12所示的重心调整装置的变形例的图。图16是用于说明图5、图6所示的支承臂的第3变形例的图,是表示该变形例的支承臂的第1的状态(收纳状态)的图。图17是表示图16所示的支承臂的第2状态(从收纳状态向使用状态转变的状态)的图。图18是表示图16所示的支承臂的第3状态(使用状态)的图。图19是表示图16所示的支承臂的第2状态(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转变的状态)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另外,有时对同一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重复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个数、量等时,除了特别记载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不一定限于该个数、量等。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关于各个构成要素,除了特别记载的情况,对本专利技术而言不一定是必须的。图1是从一侧面侧看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混合动力车辆100时的立体图。图2 是从另一侧面侧看图1所示的混合动力车辆100时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混合动力车辆100包括由车身和外装部件形成的车辆主体100A、内燃机110、变速驱动桥120、燃料箱130、蓄电装置140、和燃料供给部150。内燃机110收容在发动机室ER内。内燃机110产生驱动车轮的动力。变速驱动桥120与内燃机110 —起被收容在发动机室ER内。变速驱动桥120包括电动发电机MG1、MG2、动力分割机构121、和升压转换器122。电动发电机MG1、MG2驱动车轮。 电动发电机MG1、MG2起到电动机的功能,也起到发电机的功能。动力分割机构121由行星齿轮等形成。升压转换器122将来自蓄电装置140的电力变成高压送至变换器(inverter) (未图示)。变换器将来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承臂,包括:基台(10);中间构件(40A);顶端构件(40B);第1平行连杆(20),其设于所述基台(10)与所述中间构件(40A)之间,包括第1臂(21)以及第2臂(22);和第2平行连杆(30),其设于所述中间构件(40A)与所述顶端构件(40B)之间,包括第3臂(31)以及第4臂(32),所述第1臂(21)、所述第2臂(22)、所述第3臂(31)以及所述第4臂(32)分别形成为L字状,所述第1臂(21)具有:由所述L字的短边部分构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台(10)转动地与所述基台(10)连接的第1基部(21A),和由所述L字的长边部分构成、能够相对于所述中间构件(40A)转动地与所述中间构件(40A)连接的第1顶端部(21B),所述第2臂(22)具有:由所述L字的短边部分构成、能够相对于所述中间构件(40A)转动地与所述中间构件(40A)连接的第2基部(22A),和由所述L字的长边部分构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台(10)转动地与所述基台(10)连接的第2顶端部(22B),所述第1顶端部(21B)以及所述第2顶端部(22B)分别与所述第2基部(22A)以及所述第1基部(21A)相对地设置,所述第3臂(31)具有:由所述L字的短边部分构成、能够相对于所述中间构件(40A)转动地与所述中间构件(40A)连接的第3基部(31A),和由所述L字的长边部分构成、能够相对于所述顶端构件(40B)转动地与所述顶端构件(40B)连接的第3顶端部(31B),所述第4臂(32)具有:由所述L字的短边部分构成、能够相对于所述顶端构件(40B)转动地与所述顶端构件(40B)连接的第4基部(32A),和由所述L字的长边部分构成、能够相对于所述中间构件(40A)转动地与所述中间构件(40A)连接的第4顶端部(32B),所述第3顶端部(31B)以及所述第4顶端部(32B)分别与所述第4基部(32A)以及所述第3基部(31A)相对地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井大祐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