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装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89625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电池组装架,供装设至少一电池模块,电池模块具有一电池本体及二导接电极,电池组装架包含至少一单体电池座及一固定模块;单体电池座包括一盖板及一支承板;盖板具有一第一板体、二个第一侧板及一第一组装部;支承板具有一第二板体、二个第二侧板及一第二组装部,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共同界定一供容纳电池本体的容置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功效在于:固定模块使导接电极夹合于盖板的第一组装部及支承板的第二组装部之间,方便堆栈组装不同电气规格所需的电池模块,无须破坏导接电极,并能节省开发成本。(*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组装架,特别是涉及一种平整化设计以方便堆栈组装电池模块的电池组装架。
技术介绍
现有电动机车或电动脚踏车可组装多个电池模块,每个电池模块具有一电池本体及二极耳,目前业界普遍使用的组装方式是把各个电池模块的极耳彼此以焊接方式连接, 或是在各个电池模块的极耳中间打洞,再以螺丝将极耳串接锁固起来,但以上的方式皆需破坏极耳,且若有更换电池的需求时也不易拆换。假设采用组装架的固定方式,由于目前各类电气用品所需的电压规格不一,电池模块也会随着不同电压规格有不同的数量,因而配合不同电压规格的电池模块的组装架必须各自开模制作,耗费开发时间及制造成本。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电池模块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电池组装架,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电池模块,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 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电池模块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电池组装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提供一种使用时以夹合方式组装的电池组装架,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组装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提供一种具有多个单体电池座以组装多个电池模块的电池组装架,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电池组装架,用以装设至少一电池模块,电池模块具有一电池本体及二导接电极,电池组装架包含至少一单体电池座及一固定模块;其中所述单体电池座包括 一盖板,具有一第一板体、二位于第一板体两相对侧的第一侧板,及一位于第一板体另一侧的第一组装部;及一支承板,具有一第二板体、二位于第二板体两相对侧的第二侧板,及一位于第二板体另一侧的第二组装部,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共同界定一供容纳电池本体的容置空间,且固定模块使导接电极夹合于盖板的第一组装部及支承板的第二组装部之间。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电池组装架,其中所述电池组装架装设至少二电池模块,电池组装架包含至少二个安装各电池模块的单体电池座及至少一导接组件,导接组件具有一第一导接部、 一第二导接部及一连接第一导接部、一第二导接部的连接部;第一导接部贴附于其中一第一板体邻近各导接电极的第一表面,第二导接部贴附于其中一第二板体邻近各导接电极的第二表面,导接组件与导接电极的相互导接使各电池模块电气导通。前述的电池组装架,其中所述导接组件的第一导接部、第二导接部及连接部概呈一口字形去掉右边一竖板体,且各第一板体临近各导接电极两侧形成一第一凹槽,各第二板体对应第一凹槽形成一第二凹槽,且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供置入导接组件的连接部。前述的电池组装架,其中所述固定模块包括二固定板,各固定板分别位于最外侧的盖板的第一组装部的外侧及位于最外侧的支承板的第二组装部的外侧。前述的电池组装架,其中所述固定板、各第一组装部及各第二组装部各具有一螺锁部。前述的电池组装架,其中所述电池组装架位于最外侧的盖板及位于最外侧的支承板分别具有至少一对应于各导接电极的绝缘垫片。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电池组装架用以装设至少一电池模块,电池模块具有一电池本体及二导接电极,电池组装架包含至少一单体电池座及一固定模块。单体电池座包括一盖板及一支承板;盖板具有一第一板体、二位于第一板体两相对侧的第一侧板,及一位于第一板体另一侧的第一组装部;支承板具有一第二板体、二位于第二板体两相对侧的第二侧板,及一位于第二板体另一侧的第二组装部,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共同界定一供容纳电池本体的容置空间;借此,固定模块使导接电极夹合于盖板的第一组装部及支承板的第二组装部之间。本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电池组装架用以装设至少二电池模块,且电池组装架还包括至少一导接组件,导接组件具有一第一导接部、一第二导接部及一连接第一导接部、一第二导接部的连接部;电池组装架包含至少二个安装各电池模块的单体电池座,第一导接部贴附于其中一第一板体邻近各导接电极的第一表面,第二导接部贴附于其中一第二板体邻近各导接电极的第二表面,并借导接组件与导接电极的相互导接使各电池模块呈电气导通。导接组件的第一导接部、第二导接部及连接部概呈一口字形去掉右边一竖板体,且各第一板体临近各导接电极两侧形成一第一凹槽,各第二板体对应第一凹槽形成一第二凹槽,且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供置入导接组件的连接部。较佳地,前述各较佳实施例的位于最外侧的盖板及位于最外侧的支承板分别具有至少一对应于导接电极的绝缘垫片;另外,固定模块包括二固定板,各固定板分别位于最外侧的盖板的第一组装部的外侧及位于最外侧的支承板的第二组装部的外侧;又,各固定板、各第一组装部及各第二组装部各具有一螺锁部。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性及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支承板的容置空间容纳电池本体,且导接电极夹合于盖板的第一组装部及支承板的第二组装部之间,不但可以采用夹合方式组装、平整化且方便堆栈组装电池模块, 可依需求规划电池模块的串联或并联连接方式,无须重新开模制作电池组装架,且无须破坏导接电极,并能节省开发时间及制造成本。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一分解图,说明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供组装一电池模块的电池组装架;图2是一组合图,说明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池组装架组装电池模块后的外观;图3是一分解图,说明本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中,供组装二个电池模块的电池组装架;图4是一组合图,说明本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池组装架组装电池模块后的外观;图5是一分解图,说明本技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中,供组装四个电池模块的电池组装架;图6是一组合图,说明本技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电池组的导接组件的组合方式;图7是一组合图,说明本技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电池组装架组装电池模块后的外观。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电池组装架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参阅图1,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电池组装架100用以装设一电池模块 5。电池组装架100包含一固定模块3及一单体电池座1,固定模块3包括二固定板 31、32,单体电池座1包括一盖板11及一支承板21,电池模块5具有一电池本体51及二导接电极52、52’,各组件分别介绍如下。参阅图2,盖板11具有一第一板体111、二位于第一板体111两相对侧的第一侧板 112、113,及一位于第一板体111位于前侧的第一组装部114。支承板21对应于盖板11的结构,也具有一第二板体211、二位于第二板体211两相对侧的第二侧板212、213,及一位于第二板体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组装架,用以装设至少一电池模块,电池模块具有一电池本体及二导接电极,电池组装架包含至少一单体电池座及一固定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电池座包括:一盖板,具有一第一板体、二位于第一板体两相对侧的第一侧板,及一位于第一板体另一侧的第一组装部;及一支承板,具有一第二板体、二位于第二板体两相对侧的第二侧板,及一位于第二板体另一侧的第二组装部,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共同界定一供容纳电池本体的容置空间,且固定模块使导接电极夹合于盖板的第一组装部及支承板的第二组装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宣年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动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