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效控制中厚板表面小麻坑缺陷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062980 阅读:3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有效控制中厚板表面小麻坑缺陷的方法,属于炼钢-轧钢技术领域在工艺中控制如下技术参数:中厚板成分范围为:C:0.14-0.17%,Si:0-0.30%,Mn:1.3-1.5%,P:0-0.025%,S:0-0.015%,Alt:0.02-0.06%,Ti:0-0.02%;连铸坯加热至1180~1240℃,加热炉在炉时间200~300min,出炉后经20MPa的高压水除鳞,进入轧机进行轧制,采用两阶段轧制;第一阶段在1150~1000℃之间完成,最大轧制力矩为3200kNm,轧到2倍成品厚度后等待,钢板温度降低至精轧开轧温度范围后开始第二阶段轧制;第二阶段在930~800℃之间完成,轧制到成品厚度后,钢板迅速经过精轧机辊道、ACC辊道后进入热矫直机,在740~760℃范围内完成热矫直。中厚板表面小麻坑发生率控制在0.2%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炼钢-轧钢
,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中厚板氧化铁皮压入缺陷常为一次除鳞不净,或者钢板轧制过程生成较厚的二次氧化铁皮在轧制过程压入造成,经过提高除鳞系统的压力,增加除鳞道次等方式改善除鳞效果等手段进行控制。但对于氧化铁皮压入呈现小坑状,整板面无规律分布,且分布面积较大的氧化铁皮压入缺陷钢厂俗称为小麻坑缺陷,在其他钢厂未见任何解决方法。改变轧钢工艺参数,结合规范的热矫直制度以控制钢板表面小麻坑发生率对于降低中厚板带出品率、减少经济损失、提高合同兑现等均是有利的。济钢中板厂还实际采用子及时清除轧制过程钢板表面残留水、提高钢板终轧温度、提高轧辊磨削精度以及增加冷却水过滤系统等相关措施。本专利技术在已有理论指导基础上,运用对比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轧钢过程所有可能引起钢板小麻坑缺陷的操作过程、设备状态以及工艺参数进行了对比实验及分析,总结出了一种有效控制控制中厚板表面小麻坑缺陷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控制中厚表面小麻坑缺陷的方法,有效降低了小麻坑发生率,大大改善了钢板的表面质量。本专利技术的工艺要点为1、提高船坯Mn含量。炼钢Mn含量内控目标设定为1.35%,Mn含量控制范围 1. 3-1. 5%在利用合金元素Mn提高钢板强度,取代利用水冷工艺提高强度的方法。炼钢工艺路线为铁水脱硫扒渣一转炉冶炼一LF轻处理一板坯连铸。成分内控范围如下元素c%Si%Mn%P%S%Alt%Ti%内控范围0. 14-0. 170-0. 301. 3-1. 50-0. 0250-0.0150. 02-0. 060-0. 02余量为Fe,均为重量百分数2、执行控制轧制工艺。提高钢坯Mn含量后,利用水冷提高钢极强度的手段取消, 直接采用控制轧制工艺路线,防止水冷对钢板表面造成过大相变及热应力而造成二次氧化铁皮暴起,提高钢板表面质量。轧制工艺路线为钢坯加热一一次除鳞一粗轧一待温一精轧一热矫直。各工艺参数设置范围如下权利要求1. ,炼钢工艺路线为铁水脱硫扒渣一转炉冶炼一LF轻处理一板坯连铸;轧制工艺路线为钢坯加热一一次除鳞一粗轧一待温一精轧一热矫直;其特征在于,在工艺中控制如下技术参数中厚板成分范围为:C 0. 14-0. 17%, Si :0-0. 30%, Mn :1· 3-1. 5%, P :0_0· 025%, S 0-0. 015%, Alt :0. 02-0. 06%, Ti :0_0· 02%,余量为 Fe,均为重量百分数;连铸坯加热至1180 1240°C,加热炉在炉时间200 300min,出炉后经20MPa的高压水除鳞,进入轧机进行轧制,采用两阶段轧制;第一阶段在1150 1000°C之间完成,最大轧制力矩为3200k\m,轧到2倍成品厚度后等待,钢板温度降低至精轧开轧温度范围后开始第二阶段轧制;第二阶段在930 800°C之间完成,轧制到成品厚度后,钢板迅速经过精轧机辊道、ACC 辊道后进入热矫直机,在740 760°C范围内完成热矫直。全文摘要,属于炼钢-轧钢
在工艺中控制如下技术参数中厚板成分范围为C0.14-0.17%,Si0-0.30%,Mn1.3-1.5%,P0-0.025%,S0-0.015%,Alt0.02-0.06%,Ti0-0.02%;连铸坯加热至1180~1240℃,加热炉在炉时间200~300min,出炉后经20MPa的高压水除鳞,进入轧机进行轧制,采用两阶段轧制;第一阶段在1150~1000℃之间完成,最大轧制力矩为3200kNm,轧到2倍成品厚度后等待,钢板温度降低至精轧开轧温度范围后开始第二阶段轧制;第二阶段在930~800℃之间完成,轧制到成品厚度后,钢板迅速经过精轧机辊道、ACC辊道后进入热矫直机,在740~760℃范围内完成热矫直。中厚板表面小麻坑发生率控制在0.2%以下。文档编号C21D8/02GK102319734SQ201110151898公开日2012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8日专利技术者余永光, 尤利国, 李秋, 李鑫磊, 沈开照, 熊科, 郑翠军 申请人: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首钢总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效控制中厚板表面小麻坑缺陷的方法,炼钢工艺路线为:铁水脱硫扒渣→转炉冶炼→LF轻处理→板坯连铸;轧制工艺路线为:钢坯加热→一次除鳞→粗轧→待温→精轧→热矫直;其特征在于,在工艺中控制如下技术参数:中厚板成分范围为:C:0.14-0.17%,Si:0-0.30%,Mn:1.3-1.5%,P:0-0.025%,S:0-0.015%,Alt:0.02-0.06%,Ti:0-0.02%,余量为Fe,均为重量百分数;连铸坯加热至1180~1240℃,加热炉在炉时间200~300min,出炉后经20MPa的高压水除鳞,进入轧机进行轧制,采用两阶段轧制;第一阶段在1150~1000℃之间完成,最大轧制力矩为3200k\m,轧到2倍成品厚度后等待,钢板温度降低至精轧开轧温度范围后开始第二阶段轧制;第二阶段在930~800℃之间完成,轧制到成品厚度后,钢板迅速经过精轧机辊道、ACC辊道后进入热矫直机,在740~760℃范围内完成热矫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科郑翠军李秋尤利国沈开照李鑫磊余永光
申请(专利权)人: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首钢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