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53943 阅读:3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包括进口集流管、出口集流管以及设置在进口集流管内的制冷剂进口管;进、出口集流管的端部均设置有端盖,进、出口集流管之间设置有两条以上的多孔扁管,多孔扁管两端分别插入进、出口集流管内;制冷剂进口管至少一端通过制冷剂输入管伸出进口集流管外;其制冷剂进口管的外周设置有两根以上的接管,接管连通制冷剂进口管内腔和进口集流管内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内形成有带笛形管式制冷剂分配器,制冷剂由进口集流管两端的制冷剂输入管进入到制冷剂进口管,制冷剂在进入管内分布均匀。制冷剂再通过进入管上多个接管上的分流孔组进入到进口集流管内。其整体换热效率高、制冷剂能均匀分配在多条多孔扁管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特别是一种作为蒸发器使用的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
技术介绍
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这一新型的热交换器形式,因其换热效率高逐步在空调系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鉴于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的结构形式两边两条互相平行的集流管,两集流管间通过多条换热的多孔扁管相连,在多孔扁管之间有换热用翅片。在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作为蒸发器进行工作时,用于传导热量或冷量的制冷剂需要从集流管的内腔分配到与集流管相连的多条多孔扁管中去。现有技术往往是直接在集流管上开孔,让制冷剂先充满集流管的空腔,再通过空腔进到换热用多孔扁管中去。这样往往导致多孔扁管间制冷剂分布不勻,影响整个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1782^7A于2010年7月21日公开关于一种热交换器在集流管中插入开孔圆管来使制冷剂在多孔扁管换热管中分布均勻的方案。但该方案存在以下几个缺点。1、只考虑制冷剂从集流管的径向,与多孔扁管平行的方向进入到集流管中。制冷剂在多孔扁管中的分布均勻性差。2、只考虑制冷剂从插入的圆管流入集流管时,每个流入处只是以一个单孔的方式流入。导致制冷剂在集流管中的分布均勻性差。进而在多孔扁管中分布的均勻性不好。3、只考虑制冷剂从插入圆管的一端进入,影响制冷剂在插入的圆管中分布的均勻性,进而影响制冷剂在集流管和多孔扁管中分布的均勻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整体换热效率高、制冷剂能均勻分配在多条多孔扁管中的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包括进口集流管、出口集流管以及设置在进口集流管内的制冷剂进口管;进、出口集流管的端部均设置有端盖,进、出口集流管之间设置有两条以上的多孔扁管,多孔扁管两端分别插入进、出口集流管内;制冷剂进口管至少一端通过制冷剂输入管伸出进口集流管外;其结构特征是制冷剂进口管的外周设置有两根以上的接管,接管连通制冷剂进口管内腔和进口集流管内腔。所述接管的外周和/或端面开设有一个以上的分流孔。所述接管设置在制冷剂进口管外周的一侧上,并沿制冷剂进口管轴向方向直线排布。所述接管端面正对或背对多孔扁管的端面。所述接管设置在制冷剂进口管外周的左右两侧上,其中,左右两侧的接管的轴线夹角为0-180度;接管的轴线与多孔扁管轴线的夹角为0-90度。所述每一侧的接管均设置有两个以上,形成两排接管;每一排的接管沿制冷剂进口管轴向方向直线排布;其中,左右两排上的接管呈对称设置或错开设置。所述进口集流管和出口集流管相互平行设置;制冷剂进口管沿进口集流管轴线方向设置在进口集流管内;多孔扁管之间平行设置,且相邻两多孔扁管之间连接有散热翅片; 出口集流管一端连通有制冷剂输出管。所述进口集流管的两端分别焊有第一制冷剂输入管和第二制冷剂输入管,两制冷剂输入管分别与制冷剂进口管的两端对接焊在一起。所述进口集流管的一端焊有第一制冷剂输入管,第一制冷剂输入管与制冷剂进口管的一端对接焊在一起,制冷剂进口管的另一端封闭。所述制冷剂进口管和接管偏心放置在进口集流管内。接管的轴线与多孔扁管的轴线成0-60度的夹角。本专利技术在制冷剂进口管的外周设置有多根接管,接管连通制冷剂进口管内腔和进口集流管内腔,使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内形成有带笛形管式制冷剂分配器,制冷剂由进口集流管两端的制冷剂输入管进入到制冷剂进口管,制冷剂在进入管内分布均勻。制冷剂再通过进入管上多个接管上的分流孔组进入到进口集流管内。另外,制冷剂可以从接管上沿进口集流管的轴向和径向两个方向的分流孔同时进入到进口集流管。这样使得制冷剂进入到进口集流管时分布更均勻,从而使进入每条多孔扁管孔中的制冷剂相对均勻、稳定,制冷剂的分配量相对合理,通往每条多孔扁管内的液态制冷剂所占比例合适。从而提高平行流蒸发器的换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一径向截面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 一轴向截面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 —轴向截面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为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 —实施方案的一轴向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7另一实施方案的一轴向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为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 —实施方案的一轴向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0另一实施方案的一轴向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3为第五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 —实施方案的一轴向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3另一实施方案的一轴向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6为第六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7为第七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8-图M为接管分流孔的多个实施方案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第一实施例参见图1-图4,本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包括进口集流管1、出口集流管2以及设置在进口集流管1内的制冷剂进口管8 ;进、出口集流管的端部均设置有端盖10,进、出口集流管之间设置有两条以上的多孔扁管3,多孔扁管3两端分别插入进、出口集流管内。制冷剂进口管8的外周设置有两根以上的接管9,接管9连通制冷剂进口管8内腔和进口集流管1内腔。接管9设置在制冷剂进口管8外周的一侧上,并沿制冷剂进口管8轴向方向直线排布。接管9端面正对多孔扁管3的端面。进口集流管1和出口集流管2相互平行设置;制冷剂进口管8沿进口集流管1轴线方向设置在进口集流管1内;多孔扁管3之间平行设置,且相邻两多孔扁管3之间连接有散热翅片4 ;出口集流管2 —端连通有制冷剂输出管7。进口集流管1的两端分别焊有第一制冷剂输入管5和第二制冷剂输入管6,两制冷剂输入管分别与制冷剂进口管8的两端对接焊在一起。上述接管9的外周和/或端面开设有一个以上的分流孔9. 1,分流孔9. 1的位置可参考图18-图M。接管9在制冷剂进口管8上可以均勻排布,也可以不均分布。其工作原理是制冷剂由平行流换热器的进口集流管1两端的第一制冷剂输入管 5和第二制冷剂输入管6流进到制冷剂进口管8,再进入到制冷剂进口管8上的接管9内, 通过接管9端部的分流孔9. 1均勻进入到进口集流管1内;然后,再均勻进入到每根多孔扁管3内,从而提高平行流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制冷剂在多孔扁管4内进行热量交换后, 制冷剂流入到出口集流管2内;最后,通过制冷剂输出管7流出平行流换热器。第二实施例参见图5和图6,接管9端面背对多孔扁管3的端面,以避免制冷剂从接管9上的分流孔喷出时,直接喷入多孔扁管3内。其它未述部分同第一实施例。第三实施例参见图7和图8,接管9设置在制冷剂进口管8外周的左右两侧上,每一侧的接管 9均设置有两个以上,形成两排接管9 ;每一排的接管9沿制冷剂进口管8轴向方向直线排布;其中,左右两排上的接管9呈对称设置。其中,左右两侧的接管9的轴线夹角为180度; 接管9的轴线与多孔扁管3轴线的夹角为0-90度。接管9的轴线与多孔扁管4的轴线形成一个90度的夹角。上述制冷剂进口管8上左右两排接管9的安装位置可以参考图9,左右两排上的接管9呈错开方式设置。其它未述部分同第一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参见图10和图11,接管9设置在制冷剂进口管8外周的左右两侧上,每一侧的接管9均设置有两个以上,形成两排接管9 ;每一排的接管9沿制冷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包括进口集流管(1)、出口集流管(2)以及设置在进口集流管(1)内的制冷剂进口管(8);进、出口集流管的端部均设置有端盖(10),进、出口集流管之间设置有两条以上的多孔扁管(3),多孔扁管(3)两端分别插入进、出口集流管内;制冷剂进口管(8)至少一端通过制冷剂输入管伸出进口集流管(1)外;其特征是制冷剂进口管(8)的外周设置有两根以上的接管(9),接管(9)连通制冷剂进口管(8)内腔和进口集流管(1)内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小军程志明李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