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螺纹连杆式双自由度机器人拇指根部关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041175 阅读:3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螺纹连杆式双自由度机器人拇指根部关节装置,属于仿人机器手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手掌基座、拇指、关节轴、拇指摆动机构和拇指张合机构;拇指摆动机构包括第一减速器、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所述拇指张合机构包括第二减速器、第三锥齿轮、第四锥齿轮、丝杆、螺母、套筒、套环、张合连杆和拇指连杆。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双电机与丝杆螺母、套筒套环和人字连杆机构等,综合实现了拇指根部的独立摆动和张合两自由度灵巧动作,摆动与张合两关节自由度垂直相交,同时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容易控制,传动平稳,传动链短,传动间隙小,传动效率高,适用于拟人机器人手;增强机器人手抓取物体的灵巧性、稳定性,使机器人手可以实现更多的手势,更加拟人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仿人机器手
,特别涉及一种螺纹连杆式双自由度机器人拇指根部关节装置的结构设计。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手的应用已经从工业生产需求逐步向拟人机器人转化。在此改革的过程中人们便面临着设计小型化和更加灵活控制的手指运动关节,能够很好的实现人类手指的多自由度灵活运动。而在人类手指中又以拇指根部关节的运动最为复杂和灵活。其主要需要实现拇指从手掌侧面到正面的摆动运动以及拇指贴合手掌和张开的张合运动;且由于人指关节的原因,此两自由度正交。因而高效,精巧的模拟出人类拇指的运动特性是拟人机器手
的关键。在实现拇指根部关节运动的机构中,主要有并联和串联两种形式。其中串联形式具有结构简单,运行范围较大等优点;但同时也带来了操纵不够简单、直接,控制系统复杂, 运动件质量较多、较大的缺点。因而对于拇指根部关节而言,并联机构具有控制简单,运动部件少、尺寸小等优点。而在并联机构中,现今主要以差动轮系为主要结构形式。其具有运动精度高等特点,但存在装配、维修要求高,零部件加工成本高等不足。一种拇指两自由度根部关节装置,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1570024B,采用双电机、主动拨盘、多个连杆、套环和套筒等来实现拇指根部的摆动和张合两自由度动作,存在以下不足其中的拇指张合机构采用了主动拨盘和多个连杆,导致张合动作的传动间隙大、传动不平稳、传动不精确、传动比为非线性、控制死区大且位置控制非线性;传动件多,传动链长, 传动效率低,机构较复杂,安装维修难;机构空间占用率大,质量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设计出一种螺纹连杆式双自由度机器人拇指根部关节装置,该装置可以实现机器人手的拇指根部具有独立的摆动和张合两个自由度的灵巧动作,同时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容易控制,传动平稳精确,传动链短,传动间隙小,传动效率高,适用于拟人机器人手,增强机器人手抓取物体的灵巧性、稳定性,使机器人手可以实现更多的手势,更加拟人化。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螺纹连杆式双自由度机器人拇指根部关节装置,包括手掌基座、拇指、关节轴、第一电机、第二电机、拇指摆动机构和拇指张合机构;所述关节轴活动套设在手掌基座中;所述拇指摆动机构包括第一减速器、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电机固接在手掌基座上,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减速器的输入轴固接,所述第一锥齿轮套固在第一减速器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锥齿轮套接在关节轴上;所述拇指张合机构包括第二减速器、第三锥齿轮、第四锥齿轮、丝杆、螺母、螺母挡板、套筒、套环、张合连杆和拇指连杆;所述拇指连杆的一端与关节轴通过第一连接轴铰接,拇指连杆的另一端与拇指固接;所述第二电机固接在手掌基座上; 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减速器的输入轴固接,所述第三锥齿轮套固在第二减速器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三锥齿轮与第四锥齿轮相啮合;所述丝杆套固在关节轴上,并与第四锥齿轮固接;所述螺母挡板固接在手掌基座中;所述螺母与丝杆螺纹连接形成螺纹传动关系, 螺母的外侧面与螺母挡板滑动固接;所述套筒活动套接在关节轴上,套筒与螺母固接;所述套环活动套接在套筒上;所述张合连杆的一端与套环通过第二连接轴铰接,张合连杆的另一端与拇指连杆的中部通过第三连接轴铰接;第一连接轴的中心线与关节轴中心线垂直相交;第二连接轴的中心线与关节轴中心线垂直相交;所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和第三连接轴的中心线相互平行。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及突出性效果本专利技术装置采用双电机与丝杆螺母、套筒套环和人字连杆机构等,综合实现了拇指根部的独立摆动和张合两自由度灵巧动作,摆动与张合两关节自由度垂直相交,同时具有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容易控制、传动平稳精确、传动链短、传动间隙小以及传动效率高等优点,适用于拟人机器人手,增强机器人手抓取物体的灵巧性和稳定性,使机器人手可以实现更多的手势,更加拟人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螺纹连杆式双自由度机器人拇指根部关节装置的正视图。图2是本实施例核心机构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图2中圆形区域部分以2 1比例放大后的正视图。图4是本实施例核心机构的侧面剖视图。图5是本实施例核心机构的外观立体图。在图1至图5中1-手掌基座,11-下支承板,12-上支承板,13-第一电机支承板,14-第二电机支撑板,2-拇指,31-第一电机,32-第一减速器,33-第一锥齿轮,34-第二锥齿轮,35-拇指连杆,41-第二电机,42-第二减速器,43-第三锥齿轮,44-第四锥齿轮,451-丝杆,452-螺母,453-螺母挡板,46-套筒,47-套环,48-张合连杆,5-关节轴,61-第一连接轴,62-第二连接轴,63-第三连接轴,71-第一轴承、72-第二轴承。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结构、工作原理的内容。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螺纹连杆式双自由度机器人拇指根部关节装置一种实施例,如图1 所示,包括手掌基座1、拇指2、关节轴5、第一电机31、第二电机41、拇指摆动机构和拇指张合机构。所述手掌基座包括下支承板11、上支承板12、第一电机支承板13、第二电机支承板14 ;所述关节轴5活动套设在手掌基座1中;所述拇指摆动机构包括第一减速器32、第一锥齿轮33和第二锥齿轮34 ;所述第一电机31通过第一电机支承板13固接在手掌基座1 上,所述第一电机31的输出轴与第一减速器32的输入轴固接,所述第一锥齿轮33套固在第一减速器32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锥齿轮33与第二锥齿轮34相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 34通过第一轴承71活动套接在关节轴5上;第一电机31转动,通过第一减速器32带动第一锥齿轮33转动,通过啮合带动第二锥齿轮34转动,带动固连在第二锥齿轮34上的拇指连杆35转动,从而实现拇指2摆动。所述拇指张合机构包括第二减速器42、第三锥齿轮43、 第四锥齿轮44、丝杆451、螺母452、螺母挡板463、套筒46、套环47、张合连杆48和拇指连杆35 ;所述拇指连杆35的一端与关节轴5通过第一连接轴61铰接,拇指连杆35的另一端与拇指2固接;所述第二电机41通过第二电机支承板固接在手掌基座1上;所述第二电机 41的输出轴与第二减速器42的输入轴固接,所述第三锥齿轮43套固在第二减速器42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三锥齿轮43与第四锥齿轮44相啮合;第四锥齿轮44通过轴承73套接在关节轴5上;所述丝杆45套固在关节轴5上,并与第四锥齿轮44固接;所述螺母挡板453固接在手掌基座1中;所述螺母452与丝杆451螺纹连接形成螺纹传动关系,螺母452的外侧面与螺母挡板453滑动固接;所述套筒46活动套接在关节轴上,套筒46与螺母452固接; 所述套环47活动套接在套筒46上;所述张合连杆48的一端与套环47通过第二连接轴62 铰接,张合连杆48的另一端与拇指连杆35通过第三连接轴63铰接;第一连接轴61的中心线与关节轴5中心线垂直相交;第二连接轴61的中心线与关节轴5中心线垂直相交;所述第一连接轴61、第二连接轴62和第三连接轴63的中心线相互平行。第二电机输出轴转动, 通过减速器,带动第三锥齿轮转动,第三锥齿轮通过第四锥齿轮带动丝杆451转动转动,由于螺母452的侧平面与螺母挡板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螺纹连杆式双自由度机器人拇指根部关节装置,包括手掌基座(1)、拇指(2)、关节轴(5)、第一电机(31)、第二电机(41)、拇指摆动机构和拇指张合机构;所述关节轴(5)活动套设在手掌基座(1)中;所述拇指摆动机构包括第一减速器(32)、第一锥齿轮(33)和第二锥齿轮(34);所述第一电机(31)固接在手掌基座(1)上,所述第一电机(31)的输出轴与第一减速器(32)的输入轴固接,所述第一锥齿轮(33)套固在第一减速器(32)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锥齿轮(33)与第二锥齿轮(34)相啮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锥齿轮(34)活动套接在关节轴(5)上;所述拇指张合机构包括第二减速器(42)、第三锥齿轮(43)、第四锥齿轮(44)、丝杆(451)、螺母(452)、螺母挡板(453)、套筒(46)、套环(47)、张合连杆(48)和拇指连杆(35);所述拇指连杆(35)的一端与关节轴(5)通过第一连接轴(61)铰接,拇指连杆(35)的另一端与拇指(2)固接;所述第二电机(41)固接在手掌基座(1)上;所述第二电机(41)的输出轴与第二减速器(42)的输入轴固接,所述第三锥齿轮(43)套固在第二减速器(42)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三锥齿轮(43)与第四锥齿轮(44)相啮合;所述丝杆(451)套固在关节轴(5)上,并与第四锥齿轮(44)固接;所述螺母挡板(453)固接在手掌基座(1)上;所述螺母(452)与丝杆(451)螺纹连接形成螺纹传动关系,螺母(452)的外侧面与螺母挡板(453)滑动固接;所述套筒(46)活动套接在关节轴(5)上,套筒(46)与螺母(462)固接;所述套环(47)活动套接在套筒(46)上;所述张合连杆(48)的一端与套环(47)通过第二连接轴(62)铰接,张合连杆(48)的另一端与拇指连杆(35)通过第三连接轴(63)铰接;第一连接轴(61)的中心线与关节轴(5)中心线垂直相交;第二连接轴(61)的中心线与关节轴(5)中心线垂直相交;所述第一连接轴(61)、第二连接轴(62)和第三连接轴(63)的中心线相互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增陈柯洁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