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支撑柱结构的均热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23424 阅读:3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具有支撑柱结构的均热板,包括有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的边缘密封连接,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之间设置有空腔,其中,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的边缘设置有与空腔相连通的充液管;第一盖体朝向空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吸液芯;第二盖体朝向空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吸液芯;空腔内设置有支撑柱。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具有支撑柱结构的均热板在空腔内设置有多个支撑柱,由此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的均热板相比,能够加快工质的回流速度,提高散热性能的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连接牢固、传热效率高的特点。(*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器件的散热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支撑柱结构的均热板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芯片及其应用系统已日益趋向于微型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导致散热空间也随之减小,使电子芯片表面热流密度急剧增大的问题也随之产生。由此,使得电子装置内部所产生的高热流密度对电子装置的可靠性造成极大的威胁。在电子器件中,由于不能及时散热而导致失效的,占电子器件其它失效原因的比例大于 50%。因此,如何解决有效的传热及散热已成为重大的难点问题,甚至成为了影响电子装置朝小型化方向发展的瓶颈。而且,目前许多的散热器件已远远不能满足某些电子器件应用领域对散热的需求,而且电子器件除了对最高临界温度的要求外,对温度的均勻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有技术中,有一种均热板,该均热板的结构包括有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的边缘密封连接,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之间设置有空腔。由于上述结构的均热板,其散热效率低,连接不牢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散热要求较高的电子器件的需求。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亟需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连接牢固、且传热效率高的均热板技术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连接牢固、且传热效率高的具有支撑柱结构的均热板。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提供一种具有支撑柱结构的均热板,包括有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的边缘密封连接,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之间设置有空腔,其中,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的边缘设置有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充液管;所述第一盖体朝向所述空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吸液芯;所述第二盖体朝向所述空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吸液芯;所述空腔内设置有支撑柱。其中,所述第一吸液芯和所述第二吸液芯均为烧结式结构的吸液芯。其中,所述支撑柱为实心柱体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所述第一吸液芯一体烧结成型,所述支撑柱的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二吸液芯,或者所述支撑柱与所述第二吸液芯一体烧结成型,所述支撑柱的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吸液芯。其中,所述支撑柱为X形状体结构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所述第一吸液芯一体烧结成型,所述支撑柱的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二吸液芯,或者所述支撑柱与所述第二吸液芯一体烧结成型,所述支撑柱的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吸液芯。其中,所述支撑柱为外表面设置有铜粉烧结层的空心柱体的支撑柱或者外表面设置有沟槽的空心柱体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两端面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或者所述支撑柱的两端面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吸液芯和所述第二吸液芯。其中,所述第一盖体的边缘连接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盖体的边缘连接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孔沿所述第一盖体的边缘连接部的周边呈等间距设置。其中,所述第一盖体的边缘连接部设置有第一定位凹槽,所述第二盖体的边缘连接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凹槽相配合的第二定位凹槽。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凹槽设置有两个,所述两个第一定位凹槽在所述第一盖体呈对角设置。其中,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的边缘激光焊接密封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具有支撑柱结构的均热板,包括有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的边缘密封连接,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之间设置有空腔,其中,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的边缘设置有与空腔相连通的充液管;第一盖体朝向空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吸液芯;第二盖体朝向空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吸液芯;空腔内设置有支撑柱。由于在空腔内设置有多个支撑柱,使得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的均热板相比,可以加快工质的回流速度,提高散热性能,同时具有结构简单、连接牢固、传热效率高的特点。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具有支撑柱结构的均热板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具有支撑柱结构的均热板的实施例1的封装后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具有支撑柱结构的均热板的实施例1的封装后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具有支撑柱结构的均热板的实施例1的封装后的第三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一种具有支撑柱结构的均热板的实施例2的支撑柱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一种具有支撑柱结构的均热板的实施例2的另一种支撑柱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一种具有支撑柱结构的均热板的实施例3的支撑柱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一种具有支撑柱结构的均热板的支撑柱的制作过程示意图。在图1至图8中包括有1——第一盖体、2——第二盖体、3——支撑柱、41——第一半圆形槽、42——第二半圆形槽、5——充液管、71——第一定位凹槽、72——第二定位凹槽、81——第一安装孔、82——第二安装孔、9——空腔、10——铜粉、11——烧结模具。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本技术的一种具有支撑柱结构的均热板的具体实施方式之一,如图1至图4 所示,包括有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第一盖体1与第二盖体2的边缘密封连接,第一盖体 1与第二盖体2之间设置有空腔9,其中,第一盖体1与第二盖体2的边缘设置有与空腔9 相连通的充液管5,第一盖体1朝向空腔9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吸液芯;第二盖体2朝向空腔 9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吸液芯;空腔9内设置有支撑柱3。支撑柱3用于支撑第一盖体1与第二盖体2,用以防止均热板的变形。支撑柱3可以采用铜质或者铝制等材料。由于在空腔9 内设置有多个支撑柱3,使得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的均热板相比,可以加快工质的回流速度,提高散热性能,同时具有结构简单、连接牢固、传热效率高的特点。另,在第一盖体1与第二盖体2的边缘处设置有与空腔9联通的充液管5,具体可以采用在第一盖体1与第二盖体2的边缘处冲压出两个相对的半圆形槽,分别对应为第一半圆形槽41和第二半圆形槽42,将充液管5置于该两个相对的半圆形槽内,从而保证充液管5在两个相对的半圆形槽内精确定位并密封配合。具体的,第一吸液芯和第二吸液芯均为烧结式结构的吸液芯。具体的,支撑柱3为实心柱体的支撑柱3,实心柱体的支撑柱3与第一吸液芯一体烧结成型,支撑柱3的端面抵接于第二吸液芯,或者实心柱体的支撑柱3与第二吸液芯一体烧结成型,支撑柱3的端面抵接于第一吸液芯。实心柱体的支撑柱3采用纯铜粉烧结而成, 通过烧结模具11将其与第一吸液芯或者第二吸液芯一次烧结制成。图8所示,支撑柱3还可以采用如下制作过程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制作烧结模具 11,在烧结模具11的沉孔中全部填入铜粉10,放进烧结炉中进行烧结,烧结温度950°C,保温30分钟,出炉冷却即完成实心柱体的支撑柱3的制作,该实心柱体为纯铜粉烧烧结。 具体的,第一盖体1的边缘连接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81,第二盖体2的边缘连接部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孔81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82。第一安装孔81和第二安装孔82的直径可以采用4mm。设置安装孔有两个作用,其一,用于在第一安装孔81和第二安装孔82内安装螺栓,在封装时,用于夹紧固定第一盖体1与第二盖体2 ;其二,封装完成后,该第一安装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支撑柱结构的均热板,包括有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的边缘密封连接,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之间设置有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的边缘设置有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充液管;所述第一盖体朝向所述空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吸液芯;所述第二盖体朝向所述空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吸液芯;所述空腔内设置有支撑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勇陈创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新创意专利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