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装置结构改良及其散热模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899453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冷凝装置结构改良及其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包含:一个中空本体具有一个第一入口端及一个第一出口端及一个导流区,所述导流区具有复数导流体及流道并连接所述第一入口端及所述第一出口端,通过一个第一热传单元及一个第二热传单元连接一个吸热单元组成一个散热模组,通过导流区的设置可加速所述冷凝装置内的汽液循环进而提升热传效率。(*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凝装置结构改良及其散热模组,尤指一种于冷凝装置内设置可加速汽液循环的结构的冷凝装置结构改良及其散热模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电子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制程技术的进步,并且在市场需求的趋势下,电子设备逐渐的走向轻薄短小的型态,但在外型尺寸逐渐缩小的过程中,功能及运算能力却是有增无减。像在信息产业中产值最高的笔记型计算机及桌上型计算机在实际运作时,便有多项电子零件产生热量,其中又以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所产生之热量最大,此时散热片配合风扇所组成之散热器提供散热功能即扮演保护CPU之重要角色,使CPU维持在正常工作温度以发挥应有之功能,故CPU散热器为现今信息产业中重要的零组件。所以近年来水冷技术开始被广泛的运用在个人计算机上,虽然水冷技术看似省去了体积庞大的散热片,但其实是将系统内热源的热搜集到工作液体中,然后再通过热交换器统一与空气做热交换的动作,因为管路长度可以自行变更,所以热交换器的位置也较为弹性,也让热交换器(散热鳍片)的设计不会受到空间上的限制;但是水冷系统需要一个泵浦来推动工作液体流动,而且还需要一个储水箱,所以整个系统仍有泵浦可靠度问题、管路泄露问题等。习知技术目前仍然是使用热管来做热转移,然后再使用散热鳍片做热交换的动作,或于热管及散热组件内以微结构藉以增加散热效率,除此之外,也只能尽量降低CPU的耗电功率。请参阅图1所示的习知回路式散热模组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所述散热模组8由一个吸热组件81及一个冷凝组件82及一个管路组件83所组成,所述冷凝组件82由复数散热鳍片821所组成,所述吸热组件81具有一个出口 811及一个入口 812,并且其内填充有工作流体84,所述一个吸热组件81通过所述管路组件83与前述冷凝组件82连接形成一个热传回路。所述管路组件83具有一个第一部分831及一个第二部分832及一个第三部分 833,所述第一部分831设于所述吸热组件81与所述冷凝组件82之间,所述第二部分832 穿设并弯绕于所述冷凝组件82内,所述第三部分833设于所述冷凝组件82与所述吸热组件81的入口 812间,其中所述管路组件83的第一、二、三部分831、832、833连接为一体。当进行热传导时,首先由所述吸热组件81与至少一个发热组件9接触并吸附所述发热组件9所产生的热量,并且令所述吸热组件81内的工作流体84由液态蒸发转换为汽态,并由所述管路组件83的第一部分831传导至冷凝组件82进行冷却,所述汽态的工作流体84进入设于所述冷凝组件82内部的管路组件83的第二部分832后,由所述冷凝组件82 吸附所述第二部分832所传递的热量以辐射方式对外散热,同时令管路组件83的第二部分832内的汽态工作流体84冷却凝结转换为液态,并继续由所述第二部分832及第三部分833继续将液态的工作流体84引导回流至所述吸热组件81继续循环。前述工作流体84于所述第二部分832中由汽态转换为液态,而于所述第二部分 832内的液态工作流体84仅通过重力驱动缓慢回流至所述吸热组件81内,故所述管路组件83的第二部分832中段及后段及弯折处则形成无效区域,无助于所述工作流体84回流的效率;故习知技术具有下列缺点1、热传效果不佳;2、具有热传无效区域;3、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可加速汽液循环的冷凝装置结构改良。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可加速汽液循环,并减少热对流无效区域产生的散热模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冷凝装置结构改良及其散热模组,所述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中空本体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入口端及至少一个第一出口端及一个导流区,所述第一入口端及所述第一出口端分别对应设于所述导流区的两侧,所述导流区具有复数导流体,所述导流体一端对应所述第一入口端,其另端对应所述第一出口端,并且所述导流体呈间隔排列,所述导流体间具有至少一个流道。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冷凝装置、至少一个吸热单元,所述冷凝装置具有一个中空本体,所述中空本体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入口端及至少一个第一出口端及一个导流区,所述第一入口端及所述第一出口端分别对应设于所述导流区的两侧,所述导流区具有复数导流体,所述导流体一端对应所述第一入口端,其另端对应所述第一出口端,并且所述导流体呈间隔排列,所述导流体间具有至少一个流道;所述吸热单元具有一个蒸发部,所述蒸发部两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二入口及一个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入口通过一个第一热传单元与前述第一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二出口通过一个第二热传单元与前述第一入口端连接。通过本技术的导流区的设置不仅可加速冷凝装置及散热模组的汽液循环外, 更可避免热传无效区域的产生。故本技术具有下列优点1、无热传无效区域;2、可加速汽液循环;3、大幅提升热传效率;4、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习知技术的散热模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冷凝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冷凝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冷凝装置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冷凝装置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冷凝装置第五实施例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散热模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散热模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9为本技术散热模组作动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冷凝装置1中空本体11毛细结构Ila凹坑 lib第一入口端111第一出口端112导流区113导流体1131流道1132第一端1132a第二端1132b辅助扩散部114第一扩散端1141第二扩散端114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请参阅图2所示的本技术冷凝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所述冷凝装置1,包含一个中空本体11 ;所述中空本体11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入口端111及至少一个第一出口端112及一个导流区113,所述第一入口端111及所述第一出口端112分别对应设于所述导流区113的两侧,所述导流区113具有复数导流体1131,所述导流体1131呈间隔排列并于两两导流体 1131间形成至少一个流道1132,所述导流体1131 —端对应所述第一入口端111,其另端对应所述第一出口端112。所述流道1132具有一个第一端113 及一个第二端1132b。请参阅图3所示的本技术冷凝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部分结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为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入口端111更延伸有一个辅助扩散部114,所述辅助扩散部114具有一个第一扩散端1141及一个第二扩散端1142,所述第一扩散端1141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扩散端1142。请参阅图4所示的本技术冷凝装置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工作流体2 汽态工作流体21 液态工作流体22 散热模组3 吸热单元4 蒸发部41 第二入口 42 第二出口 43 毛细结构44 第一热传单元5 毛细结构51 第二热传单元6 热源7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部分结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为本实施例的所述中空本体11的内壁具有一个毛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凝装置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中空本体,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入口端及至少一个第一出口端及一个导流区,所述第一入口端及所述第一出口端分别对应设于所述导流区的两侧,所述导流区具有复数导流体,所述导流体一端对应所述第一入口端,其另端对应所述第一出口端,并所述导流体呈间隔排列,所述导流体间具有至少一个流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巫俊铭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