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020124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背光模块,包括框架、导光板、光源模块以及光学膜片,其中导光板是配置在框架上,并具有彼此相邻的入光面与出光面。光源模块包括电路板以及发光元件,其中电路板配置于框架与导光板之间,发光元件则是配置于电路板上且对应入光面而设置。光学膜片包括波长转换部、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二延伸部,其中波长转换部位于发光元件与导光板之间,第二延伸部位于导光板与框架之间,第一延伸部则连接波长转换部与第二延伸部,并位于导光板与电路板之间。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也公开一种使用此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以供给显示面板高色彩饱和度的光源。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显示高色彩饱和度的画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且特别涉及一种可提供高色彩饱和度的光源的背光模块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主要是由液晶面板及背光模块所构成。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液晶面板中所注入的液晶本身不会发光,因此,必需通过背光模块所提供的面光源来点亮液晶面板,以使液晶显示器达到显示的效果。由此可知,背光模块在液晶显示器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目前的背光模块大多采用冷阴极荧光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作为光源,但随着市场对液晶显示器轻薄化的需求,背光模块也需向轻薄化方向发展,故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因其具有体积小、省电等特性而逐渐取代冷阴极荧光管作为背光模块的光源。公知使用发光二极管做为背光源有几种不同设计,其中一种为使用以蓝光二极管芯片所发出的蓝光来激发荧光粉产生黄光而构成白光,此方式的主要缺点为色域的涵盖度不够广,因而造成色彩饱和度不够。为了使液晶显示萤幕呈现更高的色彩饱和度,如何提高背光源的色彩饱和度是此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以供给显示面板高色彩饱和度的光源。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显示高色彩饱和度的画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括框架、导光板、光源模块以及光学膜片,其中导光板是配置在框架上,并具有彼此相邻的入光面与出光面。光源模块包括电路板以及发光元件,其中电路板配置于框架与导光板之间,发光元件则是配置于电路板上且对应入光面而设置。光学膜片包括波长转换部、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二延伸部,其中波长转换部位于发光元件与导光板之间,第二延伸部位于导光板与框架之间,第一延伸部则连接波长转换部与第二延伸部,并位于导光板与电路板之间。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上述背光模块,其中显示面板是配置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方。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膜片的波长转换部具有相对发光元件的表面,且该表面上涂有波长转换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波长转换膜的材质包括磷粉、荧光材料、有机错合物(organic complex)材料、发光颜料或量子点材料。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遮光罩,连接至上述框架而与框架围成一个容置空间,其中光源模块位于此容置空间内,且遮光罩覆盖导光板的部分出光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膜片还包括第三延伸部,自上述的波长转换部延伸至导光板的部分出光面上,并位于遮光罩与导光板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膜片的第三延伸部涂有波长转换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波长转换膜的材质包括磷粉、荧光材料、有机错合物材料、发光颜料或量子点材料。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膜片的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分别涂有波长转换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膜片包括扩散膜片、增亮膜片、棱镜片、凸镜片或偏光片。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膜片的第一延伸部具有第一粘贴面,第二延伸部具有第二粘贴面,且第一粘贴面与上述的电路板接触,第二粘贴面与上述的框架接触。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是在发光元件与导光板之间配置具有波长转换功效的光学膜片,因此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在射入光学膜片的之波长转换部后,可由波长转换部依其物理特性激发出所需波长的光线。如此一来,使用此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即可显示高色彩饱和度的画面。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中,电性连接至发光元件的电路板是借由光学膜片固定于框架上。换言之,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可减少用材,进而满足轻薄化的需求。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 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块的剖面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块的剖面视图。并且,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 显示装置101、200 背光模块102显示面板110框架120导光板122入光面124出光面130光源模块132电路板134发光元件140光学膜片141表面142波长转换部143第一粘贴面144第一延伸部145第二粘贴面146第二延伸部148第三延伸部150遮光罩152容置空间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显示装置100 包括背光模块101与显示面板102,其中显示面板102例如是液晶显示面板或其他非自发光性的显示面板,且其是配置于背光模块101的上方。背光模块101包括框架110、导光板120、光源模块130以及光学膜片140,其中导光板120是配置在框架110上,并具有彼此相邻的入光面122与出光面124。光源模块130 包括电路板132以及发光元件134,其中电路板132配置于框架110与导光板120之间,发光元件134则是配置于电路板132上且对应入光面122而设置。具体来说,发光元件134 例如是可发出白光的发光二极管,且电路板132上例如是配置有多个发光元件134(图1仅示出一个)。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例如是发光二极管灯条。请继续参照图1,光学膜片140包括波长转换部142、第一延伸部144以及第二延伸部146,其中波长转换部142位于发光元件134与导光板120之间,第二延伸部146位于导光板120与框架110之间,第一延伸部144则连接波长转换部142与第二延伸部146,并位于导光板120与电路板132之间。详细来说,光学膜片140可以是扩散膜片、增亮膜片、棱镜片或偏光片。而且,波长转换部142在相对于发光元件134的表面141上例如是涂有一层波长转换膜,其材质可以是磷粉、荧光材料、有机错合物材料、发光颜料或量子点(quantum dot,QD)材料。另外,波长转换膜也可以是涂布在整片光学膜片140上。换言之,光学膜片 140的第一延伸部144与第二延伸部146也可以涂有波长转换膜。承上述,当光线自发光元件134发出后,会先射至光学膜片140的波长转换部142, 使得波长转换部142上的波长转换膜依据其物理特性而激发出不同波长的光线。举例来说,若波长转换部142上所涂布的是量子点薄膜,则当发光元件134所发出的光线射至波长转换部142后,波长转换部142会因应量子点薄膜中的粒子的粒径而激发出对应波长的光线。而由量子点薄膜所激发出的光线会经由导光板120的入光面122入射至导光板120内部,再通过导光板120内部的折射及反射而从出光面IM出射,并射入显示面板102内。也就是说,本实施例可依据显示装置100所欲补强的色光来决定波长转换膜中的粒子的粒径或是其他物理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光学膜片140的第一延伸部144具有第一粘贴面143,第二延伸部 146则具有第二粘贴面145。其中,第一粘贴面143是与电路板132接触,第二粘贴面145 则是与框架110接触。换言之,光学膜片140是借由第一粘贴面143贴附于电路板132,并借由第二粘贴面145贴附于框架110。由此可知,光学膜片140不但可将发光元件134所发出的光线转换为其他波长的光线,以提高显示装置100所显示的画面的色彩饱和度,更可以将电路板132固定于框架110上,而无须额外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框架;一导光板,配置于该框架上,并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该出光面与该入光面相邻;一光源模块,包括:一电路板,配置于该框架与该导光板之间;一发光元件,配置于该电路板上且对应该入光面设置;以及一光学膜片,包括一波长转换部、一第一延伸部以及一第二延伸部,其中该波长转换部位于该发光元件与该导光板之间,该第二延伸部位于该导光板与该框架之间,该第一延伸部连接该波长转换部与该第二延伸部,并位于该导光板与该电路板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景鸿黄达人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