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文林专利>正文

全自动不停车、车候人轨道交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016553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全自动不停车、车候人轨道交通系统改变了,公共交通被迫无需下车乘客陪同下车乘客浪费时间和人候车尴尬。它是由前后两辆车组成一组即:乘客只需在行驶的对接相贯通的两辆车上,选择各自目的地确定各自的位子由自动传送系统即安全自动运输乘客机构传送到目的地的位子,即前车是继续行驶,后车是即将停站的“候车”。两辆车合成一辆的车快到车站时,向正在车站的候车的车,发出要求候车出发信号的同时前车与后车分离或吊离车箱体、吊离平移车箱体,便于乘客上、下车;前车继续行驶,后车减速停靠到车站候人。正在行驶的“候车”与前车同速时两车对接成一辆车。或根据客流量和遥控控制所需的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自动不停车、车候人轨道交通系统属公共交通领域。
技术介绍
我国大城市的繁华地区公交汽车和轨道交通,特别是北京某城地铁到高峰时因太拥挤而限流。若干线路汽车集中在同一个汽车站,造成高峰时若干辆汽车排成长龙等候进站,有些客流量少的轨道交通(县级以下火车站)无需建侯车室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是对公交汽车或轨道交通的车车头和车尾改进并在内部设置安全自动运输乘客传送机构,该车在“有效行驶”时是由前、后两车组成一辆车;乘客乘坐该“车”在行驶时就可选择停车和继续行驶,已选择前、后车“位子”或通过自动运输机构输送到所需的位置。或将停留的车箱吊离车体上下完乘客后在与车体结合行驶。下面根据图示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构造原理示意图。图2、是图1的前后车首尾对接原理示意图。图3、是图2的前后车首尾对接并相贯通原理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轨道交通运行原理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公路公共交通运行原理示意图。图6、本专利技术的单列车处于停靠在车站打开车门上、下乘客的状态。图7、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前、后列车对接后,成为一列正在行驶的车。图8、本专利技术的单列车处于正在停靠在车站或正在行驶的单列车。图9、是图8的俯视图。图 10、图 11、图 12、图 13 分别是A_A、B_B、C_C、D-D 的剖面图。图14本专利技术第三、四实施例运行原理示意图。图15是图14的俯视图。图16、图17、图18、图19、图20、图21、图23分别是第三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2是图21的俯视图。图M是图23的俯视图。图25、图26、图28、图四图30是第三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7是图沈第三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1、图32、图33、图34、图35分别是第四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6是图35前车分离运行图。图37、图38、图39分别图15是第四实施例的俯视图。图中1.前对接总成、2.后对接总成、3.前对接通道门、4.后对接通道门、5.乘客上下门、6.驾驶员室、7.轨道、8.道路、9.轨道交通侯车站、10.公路公共交通侯车站。11.车体、12.传送带、13.吊拉手、14. “U”扶手、15.扶手支架、16.吊拉手传送带、 17.扶手传送带、18.扶手碾挤压保险机构、19.连接架、20.磁铁、21.橡胶弹性体、22.贯通门、23.推拉门、24.驾驶室、25.乘客椅、26.上、下乘客门、27.拉扶手、28.遥控装置探头、29.两车连接挂钩、30.车箱体、31.吊环、32.吊钩、33.滑轨、34.连接装置、35.车托架、 36.车托架挂钩、37.车轮、38.头防窜止架、39.滚轮、40.轨道、41.连接装置、42.连接装置、43.车箱体、44.左后门、45.左后门弹性体、46.右后门、47.右后门弹性体、48.左前门、 49.左前门弹性体、50.右前门、51.右前门弹性体、52.后车挂钩板、53.前车挂钩板、54.箱体连接门、55.车站基体。图1第一实施例在车的头部设置(1)前对接总成、(3)前对接通道门、( 乘客上下门、(4)后对接通道门、( 后对接总成顺序连接;(6)驾驶员室设在车的头部。图2是将图1两辆车的头尾刚对接组成为一辆车作为始发的“车”(或正在行驶的“车”),位于前面车是继续行驶的车,后车是下一站停车的车。图3是图2前车的后对接通道门(4)和后车的前对接通道门( 打开,使两车相贯通(乘客可在两车间流动)。图4左数第一车是收到“来车”(左数第二车也可理解为如图2、图3的“车”)的信号关闭侯车门启动行驶的“侯车”;“来车”接到“侯车”行驶信号,来车和后车(右数第二车)分离,“来车”追赶“侯车”当两车速度相等时分别两车的前对接总成(1)与后对接总成( 的二总成机械挂钩拖拉装置及液压、气压、弹性材料(如橡胶)密封对接(如图2所示);同时根据乘客的需要打开两车的前、后对接通道门⑶、⑷;使两车相互贯通(如图3所示)。乘客选择各自的目的地或愿望选择继续行驶的前车,还是即将靠站的侯人的车的后车。图4所示轨道交通行驶的 “侯车”与来车(现在的前车)速度接近两车即将对接,后车将缓慢的停靠在侯车站(9)。 图5所示公路交通行驶的“侯车”加速行驶并调整“直行方向”与来车(现在的前车)的速度接近两车即将对接,后车将缓慢的驶入停靠在侯车站(10)。图6第二实施例所示单列车处于停靠站上、下乘客的状态,驾驶室04)设置在车体(11)前端两侧,靠车门06)端是乘客椅(25),两端相连车相互贯通门0 封闭上、下乘客门06)打开,中间隔离带推拉门03)隐藏在扶手支架(15)内,垂直于传送乘客运输带(1 的上方是天花板吊拉手(13),距传送带(1 高IM左右扶手传送带(17)驱动专供儿童及“矮人”使用的的“U”扶手(14)静止。此刻人可在车内自由流动,选择到达目的地即可按传送带(12)运动方向选择扶手支架(15)两恻位置, 即下一站需下车的乘客选择靠进车门一侧传送带(1 上,等待与后车对接经传送机构到后车。图7所示两车(11)头尾相连正常行驶的状态两车连接挂钩09)相连(两列车合成一列车),前车的尾部与密封连接架(19)连接磁铁OO)与后车头部磁铁OO)通过橡胶弹性体依弹性体缓冲力的弹性力缓冲密封相连(以防两列车连接时减少产生后列车撞击前列车振动和噪音);两车贯通门02)打开使两车相通,推拉门03)从隐藏在扶手支架(15)伸出组成两传送带(12)的隔离带,乘客站在所需传送带(12)上或其它静止的位子,身高1.60M以上者拉住天花板吊拉手传送带(16)上的天花板吊拉手(1;3),身高 1. 60M以下者拉住扶手传送带(17)上的“U”扶手(14),当“U”扶手(14)按箭头方向与传送带当“U”扶手(14)运动到扶手支架(15)转弯处防止手撵入设定扶手碾挤保险架(18) 以下简称架(18)将“U”扶手(14)隐藏在扶手支架(15)架(18)内(迫使手脱离“U”扶手 (14)换接下一个扶手),在扶手支架(1 转弯后在另一侧架(18)内传动出供另一侧乘客使用的“U”扶手(14)由此循环。传送带(12)、吊拉手(13)、“U”扶手(14)三者必需同部运行;拉住静止扶手07)到达下一节车内,同步运送乘客在此选则到达目的地所需上、下乘客门06)位置。图8是图7所示两车分离后单车运行两种状态,即将停靠或驶离车站车首尾两端贯通门(12)封闭,推拉门(23)隐藏在扶手支架(25)内,传送带(12)、吊拉手(13),"U" 扶手(14)静止;乘客选静止位子或乘传送带(1 到达下一节列车下车门06)。正在行驶两车遥控08)对接成一辆车,根据候车停靠或行驶几辆即根据客流量和遥控08)控制拼接对接一、二、三辆或更多的车停车或行驶。图14第三、四实施例左侧3节车厢是第三实施例将每节车厢(30)通过连接装置 (34)组成,右侧是第四实施例每节车厢通过连接装置0 组成,实施例通过连接装置Gl)将两列车组成一列可独列行驶(同第一、二实施例)或共同行驶。图16第三实施例列车的车轮(37)在轨道00)上行驶即将停靠车站与车站基体 (55)连接导轨(3 挂钩(32)处于静止状态。图17、图18、图19、图20、图21、图22正在行驶即将停靠车站挂钩(3 逐步放下状态。图23挂钩(3 钩住吊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全自动不停车、车候人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是:由车头及尾部密封连接总成、车箱吊离装置、无线遥控系统、全自动传送系统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林
申请(专利权)人:王文林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