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渡金属碳酸盐前驱体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014474 阅读:3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基于过渡金属碳酸盐前驱体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1)将过渡金属元素化合物、沉淀剂和添加剂充分混合配成过渡金属离子浓度为0.01M~10M的混合溶液,将该混合溶液置于反应釜中于80℃~200℃进行水热反应,反应时间为2h~48h,然后对沉淀物进行洗涤、干燥,得到过渡金属碳酸盐前驱体;(2)将制得的过渡金属碳酸盐前驱体与符合化学计量比例的锂化合物充分混合后置于空气气氛炉中进行热处理得到所需的基于过渡金属碳酸盐前驱体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所得材料金属离子混合充分、形貌规则、粒径分布窄、振实密度高、充放电电压平台较高、倍率充放电性能优异、循环性能稳定。同时该方法简单易行、控制参数少、反应时间短、成本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锂离子二次电池材料制备领域,具体指一种。
技术介绍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首次商业化生产以来,锂离子二次电池已经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音乐播放器等个人电子设备。由于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优异的充放电性能,人们正在尝试将锂离子二次电池(代替常规能源)作为电源用于电动汽车等大型机械设备领域,从而解决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发展中可能面对的能源枯竭等问题。在锂离子二次电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被认为是有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可以说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选择及其合成制备方法。和其他材料一样,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尽管层状钴酸理是最早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但由于钴酸理材料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成本过高、安全性能不好、热稳定性能较差、易对环境造成破坏等)而逐渐被其他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所取代。在众多新开发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中,过渡金属氧化物(即过渡金属镍、 锰、钴中的一种或几种完全或部分取代钴酸理中的钴原子)被普遍认为综合性能最为稳定的正极材料。目前研究较多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主要有锰酸锂系列(见Journal ofPower Sources 51(1994) :79.);镍锰酸锂系列(见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44(1997) :205.);镍钴猛系列(见 Chemistry Letters (2001) :642.)。对上述材料的合成制备方法也有不少文献报道,其中直接固相法(见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189(2009) 507.)虽然制备方法简单、成本较低,但由于很难保证合成原料充分混合,从而对所得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有较大影响。因此在公布号分别为CN101844817和CN101465420A 的专利中,专利技术人分别采取了溶胶凝胶法、喷雾干燥热处理的方式制备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虽然达到了制备原料充分混合的目的,但所得材料仍然存在形貌不规则、粒径不均勻等问题。同时很多研究者提出先利用共沉淀法制备过渡金属氧化物球形前驱体,然后制备基于过渡金属氧化物前驱体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可以大幅度提高材料倍率充放电以及循环稳定性能(见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103(2007) :19.)。虽然利用共沉淀法制备的材料电化学性能较为优异,但由于工艺过程复杂、需要精确调控各类反应参数(溶液浓度、酸碱性)、反应时间长,不利于材料的商业化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获得形貌规则、粒径均勻、电化学性能好且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的。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1)按过渡金属元素化合物沉淀剂添加剂=1 0. 1 2 0. 1 0. 5的质量比将三者配成过渡金属离子浓度为0. OlM IOM的混合溶液,将该混合溶液置于反应釜中在80°C 200°C进行水热反应,反应时间为池 48h,然后对反应产物洗涤、干燥,得到过渡金属碳酸盐前驱体;其中,所述的过渡金属元素化合物为Ni、Co和Mn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沉淀剂为在加热条件下能释放碳酸根离子的化合物,较好的,可以选用尿素或六次甲基四胺;所述的添加剂为表面活性剂;较好的,可以选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或二乙醇胺;以过渡金属元素化合物沉淀剂过量10% 200% ;所需的添加剂用量占总质量的 0 50% ;(2)将制得的过渡金属碳酸盐前驱体与符合化学计量比例的锂化合物充分混合后置于空气气氛炉中进行热处理得到所需的基于过渡金属碳酸盐前驱体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中,所述的热处理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段温度为室温至550°C,第二段温度为 750 1000°C,第三段温度为500 800°C。微波加热恒温烧结时间为10分钟 4小时,电阻式加热恒温烧结时间为1小时 20小时。其中,所述的锂化合物为锂的氢氧化物、氧化物、硫酸盐、碳酸盐或硝酸盐;该锂离子电池的化学通式为LixMOs ;其中,1 ^ χ ^ 1.33 ;0 < δ彡10 ;M = NiaCoeMnY,并且0彡α彡1、0彡β彡1、0彡γ彡1、且α、β、γ不同时为零。步骤O)中所述过渡金属碳酸盐前驱体与所述锂化合物的混合方法为机械研磨、 搅拌研磨、旋转搅拌、振动球磨、高能干法球磨和高能湿法球磨中的一种或几种;步骤(1)中所述反应产物的干燥方法为真空蒸发、旋转蒸发、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中的一种或几种。步骤O)中所述的热处理为微波加热或者是微波与电阻式加热相互结合的方式。步骤O)中所述过渡金属碳酸盐前驱体与所述的锂化合物混合前先将所述的过渡金属碳酸盐前驱体在空气气氛炉中热处理生成过渡金属氧化物后,再与所述的锂化合物混合ο所述的过渡金属化合物为所述过渡金属的氢氧化物、氧化物、硫酸盐、碳酸盐或硝酸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利用水热法合成过渡金属碳酸盐前驱体,然后制备基于过度金属碳酸盐前驱体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所得材料金属离子混合充分、形貌规则、粒径分布窄、振实密度高、充放电电压平台较高、倍率充放电性能优异、循环性能稳定。同时该合成方法简单易行、控制参数少、反应时间短、成本低廉,有利于材料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所得LiNi0.5MnL 504的XRD图。 图2为实施例1所得LiNi0.5MnL 504的SEM图。图3为实施例1所得LiNia 5Μηι.504的粒径分布图。图4为实施例2中所得LiNitl.5Μηι.504材料循环性能曲线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将硝酸镍、硝酸锰、尿素按照1 3 10的摩尔比混合后配成250ml混合溶液,该混合溶液中镍离子的浓度为1M,将所得溶液置于IOOml反应釜中在120°C条件下水热反应 12h,收集沉淀经洗涤经真空干燥后制得NiO. 25MnO. 75C03前驱体。将所得Nia25Mntl75CO3前驱体与氢氧化锂按照2 1的摩尔比混合,然后在500rpm转速下、球料比为10 1的条件下进行干法球磨,球磨时间证,得到粉末。将所得到的粉末置于微波空气气氛炉中在550°C下恒温烧结0. lh,然后在850°C 下恒温烧结0. 5h,再在600°C退火0. 5h,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尖晶石型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 LiNitl. 5Μηι.504。LiNia5Mr^5O4的X射线衍射图谱如图1所示,电镜扫描照片如图2所示,粒径分布如图3所示。由图1、图2和图3可知,所得尖晶石型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LiNia 5MnL 504无杂相、 形貌规则、粒径分布均勻、振实密度高达2. 5g/ml。实施例2将硫酸镍、硫酸锰、六次甲基四胺按照1 3 8的摩尔比混合后配成150ml溶液, 该混合溶液中镍离子的浓度为1M,将所得溶液至于50ml反应釜中在180°C条件下水热反应 12h,收集沉淀经洗涤旋转蒸发干燥后制得Nia25Mna75CO3前驱体。将所得Nia25Mna75CO3前驱体与碳酸锂按照1 1的摩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过渡金属碳酸盐前驱体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1)将过渡金属元素化合物、沉淀剂和添加剂充分混合配成过渡金属离子浓度为0.01M~10M的混合溶液,所述沉淀剂的用量比与所述过渡金属元素化合物完全反应所需用量过量10%~200%,所述添加剂的用量为三者总质量的10%~50%;将该混合溶液置于反应釜中于80℃~200℃进行水热反应,反应时间为2h~48h,然后对沉淀物进行洗涤、干燥,得到过渡金属碳酸盐前驱体;其中,所述的过渡金属元素化合物为Ni、Co和Mn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沉淀剂为在加热条件下能释放碳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所述的添加剂为表面活性剂;(2)将制得的过渡金属碳酸盐前驱体与符合化学计量比例的锂化合物充分混合后置于空气气氛炉中进行热处理得到所需的基于过渡金属碳酸盐前驱体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中,所述的热处理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段温度为室温至550℃,第二段温度为750~1000℃,第三段温度为500~800℃;其中,所述的锂化合物为锂的氢氧化物、氧化物、硫酸盐、碳酸盐或硝酸盐;该锂离子电池的化学通式为LixMOδ;其中,1≤x≤1.33;0<δ≤10;M=NiαCoβMnγ,并且0≤α≤1、0≤β≤1、0≤γ≤1、且α、β、γ不同时为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兆平张明浩夏永高袁国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