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保护、水处理技术与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流疏浚底泥余水一体化处理工艺及其设备。
技术介绍
环保疏浚是治理重污染水体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污染底泥的疏浚,可清除重污染水体的内源污染物。传统的疏浚工程由于其疏浚泥浆主要是无机颗粒,且密度较大,选用自然沉降方法就可以实现高效的泥水分离。但近年来随着大量有机物的污染物质被排放进入水体,使疏浚泥浆中细粘粒的有机质土含量不断增高,这就很难实现在自然条件下的沉降。 并且在疏浚过程中污泥底泥被打碎,强化了污染物的释放,使余水中含有大量的富含于底泥中的污染物质,这些物质大部分附着在细颗粒上、悬浮在余水中,很难沉降。化学絮凝余水处理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比较广泛的余水处理技术。化学絮凝剂,具有压缩双电层和吸附架桥的功能,可以使余水中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絮凝脱,进行脱稳,实现余水净化目的。但是,疏浚底泥余水是一种复杂、稳定的分散体系,单一絮凝剂单独使用虽然具有一定的处理效果,但是其处理疏浚余水依然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许多专家学者通过研究絮凝剂与其它助凝剂复合使用以提高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其中有机高分子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流底泥疏浚余水一体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疏浚底泥余水经抽水泵抽到沉降池中,进行初步的沉降分离,较大颗粒和较易形成絮体的颗粒逐渐下沉,经排泥泵排除;上层余水经抬升泵继续流至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内加入絮凝剂和助凝剂,在搅拌装置的作用下,絮凝剂、助凝剂和余水充分混合形成絮体,余水在搅拌装置内水力停留时间为2-3分钟;混合后的余水进一步流至离心装置中,经快速离心,絮体和余水充分分离,分离后的余水排放;控制余水额定处理量为300t/天,进水泵进水流量为0.15-0.25m3/min,搅拌装置搅拌速率为250r/min-350r/min。
【技术特征摘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