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疏浚底泥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700263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4 15: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疏浚底泥处理系统,其包括脱水堆场、初沉池、絮凝沉淀池、清水池和第二搅拌机;脱水堆场用于静置底泥,脱去底泥中大部分水分;初沉池用于净化由脱水堆场排出的余水;絮凝沉淀池与初沉池连通,且絮凝沉淀池上装配有第一搅拌机;清水池与絮凝沉淀池连通,清水池用于收集上述絮凝沉淀池内的澄清液;第二搅拌机用于搅拌固化材料和脱水堆场内沉淀的底泥。该疏浚底泥处理系统中第二搅拌机能够使沉淀脱水后的底泥固化,方便底泥用于填埋场或用作路基填料等,避免底泥直接排放于自然,从而降低环境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工程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疏浚底泥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底泥疏浚是用于疏通、扩宽或挖深河湖等水域的措施,其能够用于治理受污染的河流与湖泊。目前,我国主要河湖底泥重金属含量普遍超过环境背景值,接近生态风险阈值,特别是镉等毒性危害严重的元素含量普遍较高,采用底泥疏浚的方式能够防止底泥中的污染物随水环境条件的变化而释放进入水体中,减轻水体污染程度。但是,目前疏浚底泥的处理方式是直接将底泥挖出水体进行沉淀脱水后直接将底泥露天排放,而底泥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以及病原微生物,直接排放于自然环境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疏浚底泥处理系统,以避免直接排放脱水后的底泥,降低环境风险,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疏浚底泥处理系统,其第二搅拌机能够使脱水后的底泥固化,方便底泥用于填埋场或用作路基填料等,避免底泥直接排放于自然,降低环境风险。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疏浚底泥处理系统,包括:脱水堆场,用于静置底泥;初沉池,用于净化由所述脱水堆场排出的余水;与所述初沉池连通的絮凝沉淀池,所述絮凝沉淀池上设有第一搅拌机;与所述絮凝沉淀池连通的清水池,用于收集所述絮凝沉淀池内的澄清液;第二搅拌机,用于搅拌固化材料和所述脱水堆场内沉淀的底泥。优选的,上述疏浚底泥处理系统中,所述脱水堆场由环状的拦泥坝围成,所述拦泥坝的上部设有用于排出余水的排液口;所述脱水堆场的底部设有砾石层,所述砾石层的下方设有用于排放余水的排液管;所述排液口和所述排液管分别与所述初沉池连通。优选的,上述疏浚底泥处理系统中,所述砾石层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砾石支撑架。优选的,上述疏浚底泥处理系统中,所述砾石层和位于所述砾石层下方的所述砾石支撑架之间设有无纺布层。优选的,上述疏浚底泥处理系统中,所述排液管为多组,包括倾斜排液管组和竖直排液管组;所述竖直排液管组中各排液管沿竖直方向布置;所述倾斜排液管组中各排液管与竖直方向具有预设夹角。优选的,上述疏浚底泥处理系统中,所述预设夹角的范围为5°-10°。优选的,上述疏浚底泥处理系统中,所述初沉池为竖流式初沉池。优选的,上述疏浚底泥处理系统中,所述絮凝沉淀池为平流式絮凝沉淀池。优选的,上述疏浚底泥处理系统中,所述第二搅拌机为两台,其中一台所述第二搅拌机上设有底泥仓和固化材料仓,另一台所述第二搅拌机用于搅拌由上一台所述第二搅拌机搅拌完成的物质。优选的,上述疏浚底泥处理系统中,所述初沉池和所述絮凝沉淀池上分别设有带吸泥机的底泥回收管路,所述底泥回收管路与所述脱水堆场连通。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疏浚底泥处理系统,其包括脱水堆场、初沉池、絮凝沉淀池、清水池和第二搅拌机;脱水堆场用于静置底泥;初沉池用于净化由脱水堆场排出的余水;絮凝沉淀池与初沉池连通,且絮凝沉淀池上装配有第一搅拌机;清水池与絮凝沉淀池连通,清水池用于收集上述絮凝沉淀池内的澄清液;第二搅拌机用于搅拌固化材料和脱水堆场内脱水的底泥,以使底泥固化。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疏浚底泥处理系统中第二搅拌机能够使脱水后的底泥固化,方便底泥用于填埋场或用作路基填料等,避免底泥直接排放于自然,从而降低环境风险。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疏浚底泥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疏浚底泥处理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脱水堆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两台第二搅拌机的装配图;其中,图1-图4中:脱水堆场101;砾石支撑架111;砾石层112;第二搅拌机102;初沉池103;絮凝沉淀池104;清水池105;周转场106;固化场107。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疏浚底泥处理系统,其第二搅拌机能够使脱水后的底泥固化,方便底泥用于填埋场或用作路基填料等,避免底泥直接排放于自然,降低环境风险。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疏浚底泥处理系统,其包括脱水堆场101、初沉池103、絮凝沉淀池104、清水池105和第二搅拌机102;脱水堆场101用于静置底泥;初沉池103用于净化由脱水堆场101排出的余水;絮凝沉淀池104与初沉池103连通,且絮凝沉淀池104上设置有第一搅拌机;清水池105与絮凝沉淀池104连通,清水池105用于收集上述絮凝沉淀池104内的澄清液;第二搅拌机102用于搅拌固化材料和脱水堆场101内脱水后的底泥,以使底泥固化。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疏浚底泥处理系统中,第二搅拌机102能够使脱水后的底泥固化,方便底泥用于填埋场或用作路基填料等,避免底泥直接排放于自然,降低环境风险。另外,上述疏浚底泥处理系统中设有清水池105,清水池105内的澄清液经pH调节后可通过溢流方式外排进入河道或者用于生产,能够节约水资源。再者,上述疏浚底泥处理系统结构简单、建设成本低、操作方便,且底泥经与固化材料一同搅拌后能够快速固化,处理周期短,适用于重金属含量高、含水量大、底泥多的江河、湖泊等水体。具体的,上述疏浚底泥处理系统中,脱水堆场101由环状的拦泥坝围成,拦泥坝的上部设有用于排出余水的排液口;脱水堆场101的底部设有砾石层112,砾石层112的下方设有用于排放余水的排液管;排液口和排液管分别与初沉池103连通。具体应用时,若底泥未堆满脱水堆场101,则底泥上部的清液被拦泥坝阻拦,底泥中水分仅由脱水堆场101底部的排液管排出,底泥堆满脱水堆场101时,上部清液由排液口排出,同时底泥中水分渗出砾石层112并由排液管排出。上述脱水堆场101的拦泥坝可设置为方形环状。上述砾石层112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砾石支撑架111。砾石支撑架111可设置为钢筋骨架。为了防止底泥渗漏,上述砾石层112和位于砾石层112下方的砾石支撑架111之间设有无纺布层。为了快速排出底泥中水分,上述排液管设置为多组,并具体包括倾斜排液管组和竖直排液管组;竖直排液管组中各排液管沿竖直方向布置;倾斜排液管组中各排液管与竖直方向具有预设夹角。具体的,上述预设夹角的范围为5°-10°。在底泥量大时其必然分布于整个脱水堆场101,所以上述排液管组应分布于整个脱水堆场101的底部。上述各排液管组可设置为相互平行,还可设置为包括相互交叉的排液管组,优选的,排液管组设置为包括沿脱水堆场101的对角线分布的竖直排液管。上述方案中,可在脱水堆场101的整个底部均设置砾石层112,但为了降低对砾石支撑架111的刚度要求,并便于砾石支撑架111安装,上述脱水堆场101的底部中仅与排液管对应的位置处设置砾石层112,其余部分设置为水泥底面。具体的,上述拦泥坝是由不透水的黏土或混凝土筑成,拦泥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疏浚底泥处理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疏浚底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脱水堆场,用于静置底泥;初沉池,用于净化由所述脱水堆场排出的余水;与所述初沉池连通的絮凝沉淀池,所述絮凝沉淀池上设有第一搅拌机;与所述絮凝沉淀池连通的清水池,用于收集所述絮凝沉淀池内的澄清液;第二搅拌机,用于搅拌固化材料和所述脱水堆场内沉淀的底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疏浚底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脱水堆场,用于静置底泥;初沉池,用于净化由所述脱水堆场排出的余水;与所述初沉池连通的絮凝沉淀池,所述絮凝沉淀池上设有第一搅拌机;与所述絮凝沉淀池连通的清水池,用于收集所述絮凝沉淀池内的澄清液;第二搅拌机,用于搅拌固化材料和所述脱水堆场内沉淀的底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疏浚底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水堆场由环状的拦泥坝围成,所述拦泥坝的上部设有用于排出余水的排液口;所述脱水堆场的底部设有砾石层,所述砾石层的下方设有用于排放余水的排液管;所述排液口和所述排液管分别与所述初沉池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疏浚底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砾石层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砾石支撑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疏浚底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砾石层和位于所述砾石层下方的所述砾石支撑架之间设有无纺布层。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疏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典海崔红标朱泽求梁家妮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洁地环境治理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