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定型化的电梯井施工操作平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012309 阅读:5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定型化的电梯井施工操作平台装置,主要包括上部操作层、底部操作平台和吊装立柱,上部操作层和底部操作平台上下平行排布,上部操作层与底部操作平台均与四根吊装立柱连接固定,四根吊装立柱的下部连接有两根平行的斜向主支撑槽钢,两根平行的斜向主支撑槽钢之间固定有横向连接槽钢,吊装立柱的顶部设有吊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的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需要每层都搭设操作架,大大节约了搭拆所耗的时间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节省了搭拆产生的人工费用;支模用的各种材料都可以放在操作平台上,随着操作架的逐层提升而提升,具有安全、稳定、安装方便、便于施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装置
,主要是一种定型化的电梯井施工操作平台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而高层建筑电梯井井道操作空间狭窄,井道操作架拆除阶段存在上面支模体系施工和下部操作架拆除时上下立体交叉施工,工艺复杂,若处理不好则对施工进度、施工安全造成不良影响。电梯井结构施工时,需要搭设施工操作平台,针对目前在建的房建工程包括小高层、高层建筑电梯井结构施工操作平台搭设基本采用传统的钢管脚手架从基础开始搭设,直至操作层,或对于高层采用钢管脚手架分层卸载直至操作层,采用传统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搭设费材费料钢管脚手架从基础一直向上搭设需大量钢管、扣件、脚手片等,用分层卸载时,在相应的楼层还应预埋型钢, 需较大的材料投入。2、料台搭设费工时主体结构施工时,工期往往较紧,搭设料台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搭设,影响结构的正常施工。电梯井内的支模体系的材料操作面至卸料平台间的材料转运频繁,人工成本高。3、不利于操作人员施工电梯井井道操作空间狭窄,井道操作架拆除阶段存在上面支模体系施工和下部操作架拆除时上下立体交叉施工,存在安全隐患,也不利于操作工人施工。4、支架不稳定钢管脚手架搭设高度越高,支架越不稳定,容易失稳,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缺点,提供一种搭设省时省料、支架稳定、铺面材料稳固的定型化的电梯井施工操作平台装置。本技术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定型化的电梯井施工操作平台装置,主要包括上部操作层、底部操作平台和吊装立柱,上部操作层和底部操作平台上下平行排布,上部操作层与底部操作平台均与四根吊装立柱连接固定,吊装立柱下部穿出底部操作平台,四根吊装立柱的下部连接有两根平行的斜向主支撑槽钢,两根平行的斜向主支撑槽钢之间固定有横向连接槽钢,整个装置的外面围有电梯井道混凝土侧壁,电梯井道混凝土侧壁的一侧开有电梯井门洞,吊装立柱顶部穿出上部操作层,吊装立柱的顶部设有吊孔, 斜向主支撑槽钢与电梯井道混凝土侧壁的接触处设有槽钢。所述底部操作平台由横向的主槽钢和纵向的次槽钢铺成,底部操作平台上铺有钢板。所述上部操作层上铺有脚手板。所述底部操作平台的四周设有围护栏杆。本技术有益的效果本技术不需要每层都搭设操作架,只需利用塔吊将移动操作架往上提升搁置即可,大大节约了搭拆所耗的时间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节省了搭拆产生的人工费用;支模用的各种材料都可以放在操作平台上,随着操作架的逐层提升而提升,免去了原来需在两个平台转运材料而产生的大量人工费;并且避免了上下立体交叉施工,更好地保证了施工的安全,具有安全、稳定、安装方便、便于施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仰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A部局部放大图;图5是B部局部放大图;图6是C部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吊装立柱1,脚手板2,上部操作层3,吊孔4,钢板5,次槽钢6,底部操作平台7,槽钢8,斜向主支撑槽钢9,电梯井道混凝土侧壁10,主槽钢11,栏杆扶手12,电梯井门洞13,围护栏杆14,横向连接槽钢15,连接钢板16,螺栓I 17,螺栓II 18,等边承托角钢19。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这种定型化的电梯井施工操作平台装置,主要包括上部操作层3、底部操作平台7和吊装立柱1,底部操作平台7由横向的主槽钢11和纵向的次槽钢6铺成,底部操作平台7上铺有钢板5,底部操作平台7的四周设有围护栏杆14,围护栏杆14上设有栏杆扶手12,上部操作层3上铺有脚手板2。上部操作层3和底部操作平台7上下平行排布, 上部操作层3与底部操作平台7均与四根吊装立柱1连接固定,吊装立柱1与主槽钢11之间通过螺栓II 18连接,主槽钢11与吊装立柱1连接处的下部焊接有等边承托角钢19。吊装立柱1下部穿出底部操作平台7,四根吊装立柱1的下部连接有两根平行的斜向主支撑槽钢9,吊装立柱1与斜向主支撑槽钢9之间三面围焊固定。两根平行的斜向主支撑槽钢9 之间固定有横向连接槽钢15,斜向主支撑槽钢9与横向连接槽钢15之间通过螺栓I 17连接,并焊接有连接钢板16固定。整个装置的外面围有电梯井道混凝土侧壁10,电梯井道混凝土侧壁10的一侧开有电梯井门洞13,吊装立柱1顶部穿出上部操作层3,吊装立柱1的顶部设有吊孔4,斜向主支撑槽钢9与电梯井道混凝土侧壁10的接触处设有槽钢8。工艺流程组织人员识图一制定操作架制作方案一采购制作材料一进行技术交底一制作成型一架体质量检验一合格后进行运输吊装一操作架安装加固一井道支模 —混凝土的浇捣一模板拆除一提升操作架进行下次作业制作要点1、在架体制作时,应注意架体的尺寸大小。活动操作架的平台尺寸应比电梯井井道内径尺寸要小400mm,以满足操作架在电梯井井道内随层提升的要求。同时为了保证架体型钢之间焊接的可靠性,保证架体的稳定,材料的选择上应采用焊缝形式可靠的槽钢。2、作为骨架的竖向四根吊装立柱1间,采用步距不超过1.8米的小槽钢焊接,并且在每根吊装立柱1的顶部开设直径为50mm的圆孔,作为在操作架提升时的吊孔4。3、为了使操作架拆装方便、形成工具化以便再次利用,在吊装立柱1和两根主槽钢11上焊接5mm厚、150mmX 150mm大小的带栓孔连接钢板16,在两根主槽钢11之间、主槽钢11与吊装立柱1之间、连接钢板16与次槽钢6间均采用M16普通螺栓连接,并应形成文件发给技术人员进行交底,对实施部位检查。4、为了保证操作架的安全系数,在每个主槽钢11下口加焊L6. 3厚8mm等边承托角钢19,并且在底部操作平台7上铺焊1. 5mm厚钢板5,底座操作平台7四周设1. 高Φ 48 钢管的围护栏杆14。5、确保架体携带材料的安全,采用操作架上携带吊装钢丝绳和花篮螺杆对携带的材料与吊装立柱进行捆绑。本装置是在按要求制作好型钢井道支模操作架后,在操作架的顶部设置吊孔4,利用塔吊进行垂直提升即可。每个电梯井道放置一个移动操作架,每层混凝土浇筑完拆除模板后,就可将材料放置操作平台利用塔吊向上提升,进行上面一层的模板支模,依个提升, 相互依次循环进行,直至屋面层结构封顶。使用本装置的施工工法对于建筑总高度较高、电梯井井道设置较多的高层建筑效果更明显。除上述实施例外,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定型化的电梯井施工操作平台装置,主要包括上部操作层(3)、底部操作平台 (7)和吊装立柱(1),其特征在于上部操作层(3)和底部操作平台(7)上下平行排布,上部操作层(3)与底部操作平台(7)均与四根吊装立柱(1)连接固定,吊装立柱(1)下部穿出底部操作平台(7),四根吊装立柱(1)的下部连接有两根平行的斜向主支撑槽钢(9),两根平行的斜向主支撑槽钢(9)之间固定有横向连接槽钢(15),整个装置的外面围有电梯井道混凝土侧壁(10),电梯井道混凝土侧壁(10)的一侧开有电梯井门洞(13),吊装立柱(1)顶部穿出上部操作层(3),吊装立柱(1)的顶部设有吊孔(4),斜向主支撑槽钢(9)与电梯井道混凝土侧壁(10)的接触处设有槽钢(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型化的电梯井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定型化的电梯井施工操作平台装置,主要包括上部操作层(3)、底部操作平台(7)和吊装立柱(1),其特征在于:上部操作层(3)和底部操作平台(7)上下平行排布,上部操作层(3)与底部操作平台(7)均与四根吊装立柱(1)连接固定,吊装立柱(1)下部穿出底部操作平台(7),四根吊装立柱(1)的下部连接有两根平行的斜向主支撑槽钢(9),两根平行的斜向主支撑槽钢(9)之间固定有横向连接槽钢(15),整个装置的外面围有电梯井道混凝土侧壁(10),电梯井道混凝土侧壁(10)的一侧开有电梯井门洞(13),吊装立柱(1)顶部穿出上部操作层(3),吊装立柱(1)的顶部设有吊孔(4),斜向主支撑槽钢(9)与电梯井道混凝土侧壁(10)的接触处设有槽钢(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厉天数何一军范冲周新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城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