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98734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连接器,包括:一本体,其一端设有一对接部且具有与对接部相连通的多数收容槽;多数端子,分别对应收容于收容槽中;每一端子具有一主体部,主体部朝一端延伸一第一上臂部和一第一下臂部,其中第一下臂部至少部分与第一上臂部不在同一垂面上,且主体部朝另一端延伸一第二上臂部和一第二下臂部;一操作件,其上间隔并列设置有多数转轴和致动部,其中转轴可在第二下臂部上枢转,以使致动部驱动第二上臂部带动第一上臂部在对接部中弹性活动。由于端子的第一上臂部和第一下臂部设置在不同垂面上,从而既保证了端子可靠地固定于本体中,又可降低连接器的高度。(*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尤指一种可连接于挠性印刷电路(FPC)与印刷电路 板(PCB)之间的低高度连接器。
技术介绍
目前,业界普遍使用的一种可连接于挠性印刷电路(FPC)与印刷电路板(PCB)之 间的连接器,如中国专利CN200710142737,其揭示了 一壳体,包括顶部、底部和连接部。一接收空间形成在顶部和底部之间,其中连接 部具有一容纳孔,且空纳孔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压触片。每一触点包括第一梁、弹簧片、第二梁,其中第一梁通过弹簧片连接至第二梁,使 其可以进行摆动操作,且第一梁和第二梁基本上平行。另外,第二梁上形成有第一梁部,而 第一梁部形成一压配合片可压触配合到压触片中,以使触点保持固定在容纳空间内。然而,此连接器存在以下缺失1.由于其是采用一压触片与压配合片(固定部)压触配合,以使触点固定在容纳 空间内,但压触片强度有限且容易晃动,因而不能牢固的将触点固定于本体中。2.由于第一梁与第二梁在同一平面上,因而在竖直方向上高度较高,从而使连接 器的低薄化设计受到阻碍。3.由于第一梁与第二梁在同一竖直平面上,当连接器较低时,不能保证接触部在 接收空间的弹性活动范围。因此,有必要对所述连接器做以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所述 连接器通过将端子的第一上臂部和一第一下臂部设置在不同垂面上,从而既保证了端子 可靠地固定于本体中,又可降低连接器的高度,且即使在低高度连接器中也可保证端子的 第一上臂部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一本 体,其一端设有一对接部且具有与所述对接部相连通的多数收容槽;多数端子,分别对应收 容于所述收容槽中;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朝一端延伸一第一上臂部和 一第一下臂部,其中所述第一下臂部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上臂部不在同一垂面上,且所述 主体部朝另一端延伸一第二上臂部和一第二下臂部;一操作件,其上间隔并列设置有多数 转轴和致动部,其中所述转轴可在所述第二下臂部上枢转,以使所述致动部驱动所述第二 上臂部带动所述第一上臂部在所述对接部中弹性活动。优选的,所述第一下臂部与所述主体部在同一垂面上,所述第一上臂部相对于所 述第一下臂部向一侧偏移。优选的,所述第一上臂部与所述主体部在同一垂面上,所述第一下臂部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上臂部向一侧偏移一固定部。优选的,所述第一上臂部与所述主体部在同一垂面上,所述第一下臂部相对于所 述第一上臂部向一侧偏移一固定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由于所述第一上臂部与所述第二下臂部错开设置,不仅可有效降低连接器的高 度,且错开后的所述臂部可分别对应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从而保证所述端子牢固定位。2.由于所述端子的所述第一上臂部与所述第二下臂部不在同一垂面上,从而即使 在低高度连接器中,错开设置后的所述第一上臂部也可有足够的活动空间。3.通过将所述端子的所述第一上臂部与所述第二下臂部错开设置,所述端子间的 间距也不会太大,因此该结构也适用于小间距的连接器。为便于贵审查委员对本技术的目的、方法及其功效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 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作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连接器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连接器另一角度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连接器的本体沿图2所示A方向的正视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连接器的操作板处于打开状态时与一挠性印刷 电路(FPC)及一印刷电路板(PCB)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沿图4所示B-B方向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连接器的操作板处于闭合状态时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连接器的端子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连接器的端子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连接器的端子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本体1对接部10收容槽11第--收容空间111第二收容空间112端子2主体部20第--上臂部21第一下臂部22固定部221第二上臂部23第二二下臂部24凹槽241焊接部242操作件3致动部31转轴32接地片4挠性印刷电路5印刷电路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连接器作进一步的阐述。请参照图1和图4所示,为本技术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所述连接器是连接于 一挠性印刷电路5(FPC)与一印刷电路板6(PCB)之间的低高度连接器,其包括一本体1、 多数端子2、一操作件3和两接地片4。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所述本体1前端设有一对接部10以与所述挠性印刷电路 5 (FPC)相对接,且所述本体1还具有与所述对接部10相连通的多数收容槽11,每一所述 收容槽11包括贯穿所述本体1且相邻错开设置的一第一收容空间111和一第二收容空间112。请参照图7所示,所述端子2具有一主体部20,所述主体部20朝一端延伸一第一 上臂部21和一第一下臂部22,所述第一下臂部22与所述主体部20在同一垂面上,所述第 一上臂部21相对于所述第一下臂部22向一侧偏移,其中所述第一上臂部21是以间隙配合 的方式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1,所述第一下臂部22是以干涉配合的方式固定于所述 第二收容空间112,所述主体部20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1中;另,所述主体部20还朝另一端 延伸一第二上臂部23和一第二下臂部24,且所述第二上臂部23与所述第二下臂部24不 在同一垂面上并均延伸出所述本体1的后端面,其中所述第二下臂部24的顶部设有一凹槽 241,底部设有一焊接部24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除所述焊接部242外,还可自所述主 体部20向下延伸另一焊接部(未图示),以使所述端子2更可靠的固定于所述印刷电路板 6 (PCB)上。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所述操作件3,其上间隔并列设置有多数致动部31和转轴 32以分别对应所述第二上臂部23和所述第二下臂部24,其中所述转轴32是以所述第二下 臂部24的所述凹槽241作为支点进行枢转,从而使所述致动部31驱动所述第二上臂部23 带动所述第一上臂部21在所述对接部10中弹性活动。两所述接地片4,分别固设于所述本体1前端两侧且焊接于所述印刷电路板 6 (PCB)上。组装时,首先将所述端子2分别对应的组设于所述本体1的所述收容槽11中;然 后将所述操作件3组设于所述端子2的所述第二上臂部23和所述第二下臂部24之间;最 后再将两所述接地片4固设于所述本体1两侧即可。请参照图2和图5所示,当所述操作件3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致动部31和所述 转轴32位于所述第二上臂部23和所述第二下臂部24之间,其中所述转轴32是枢接于所 述第二下臂部24的所述凹槽241中,所述致动部31位于所述第二上臂部23下方且未推挤 所述第二上臂部23,此时,所述挠性印刷电路5 (FPC)可自由插接于所述对接部10中。请参照图1和图6所示,当推动所述操作件3使其逐渐闭合时,所述转轴32以所 述凹槽241为支点进行枢转,以带动所述致动部31旋转且逐渐驱动所述第二上臂部23上 移,从而促使所述第一上臂部21下压并进而与插接于所述对接部10中的所述挠性印刷电 路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包括:一本体,其一端设有一对接部且具有与所述对接部相连通的多数收容槽;多数端子,分别对应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朝一端延伸一第一上臂部和一第一下臂部,其中所述第一下臂部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上臂部不在同一垂面上;且所述主体部朝另一端延伸一第二上臂部和一第二下臂部;一操作件,其上间隔并列设置有多数转轴和致动部,其中所述转轴可在所述第二下臂部上枢转,以使所述致动部驱动所述第二上臂部带动所述第一上臂部在所述对接部中弹性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建民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