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用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54721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用管包括外层管、支撑内筋和内部形成主通路的内层管,其中,所述支撑内筋设置在所述内层管的外周以支撑所述外层管,并与所述内层管和所述外层管形成辅通路。由于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将管件设计成双层结构形式,并具有主通路和辅通路,两条通路之间可以走不同状态、不同用途的介质,并且在两种介质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因此,可以无需外设部件,就可以完成两种介质热量的交换,节省零部件的使用。而且外层管和内层管套设在一起,并通过支撑内筋进行支撑,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其结构比较紧凑,耗材较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件,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用管
技术介绍
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天然物质,对环境没有不可预见的副作用,是理想的绿色制冷剂。运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空调应运而生,但是二氧化碳具有循环不高的缺点,为此,对于热交换器用的管件要求较高。现有的管件有微通道管式和板翅式管件,例如申请号为200910002437. 8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该扁管具有适于插到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内部的两个端部,该扁管内设有多个微通道,至少一个端部的侧壁上开有若干小孔,该若干小孔与所述多个微通道相通。由于上述扁管中需要插入到换热器中的激流管进行使用,虽然可以降低微通道中介质的压降,但是由于上述扁管在工作过程中与参与热交换的介质的交换面积相对较小,所以能源利用率较低。另外,申请号为200920091820. 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板翅式换热器芯,该板翅式换热器芯由翅片、双金属板和封条组成的密封的内腔和外腔,内腔由两个相对的截面为槽型的双金属板围成的空腔中设有翅片,外腔由两个相对的截面为槽型的双金属板围成的空腔中设有翅片,外腔的两侧口设有工字形封条,此工字形封条的两端的上下表面与内腔两侧的双金属板相接触经炉钎焊成板翅式换热器芯体。虽然增设翅片可以提高两种介质的换热率,但是由于上述制造换热器芯的中需要组装翅片,并经过焊接进行固定,因此对于材质尺寸要求较大,耗材量大。因此,如何研究出一种耗材量小的热交换器用管,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用管,以实现减小管件耗材量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交换器用管,包括外层管、支撑内筋和内部形成主通路的内层管,其中,所述支撑内筋设置在所述内层管的外周以支撑所述外层管,并与所述内层管和所述外层管形成辅通路。优选地,在上述热交换器用管中,还具有强化筋,所述强化筋设置在所述外层管的外壁和/或所述内层管的内壁上。优选地,在上述热交换器用管中,所述强化筋和/或所述支撑内筋为螺旋状结构。优选地,在上述热交换器用管中,所述支撑内筋和/或所述强化筋的螺旋角小于 90°。优选地,在上述热交换器用管中,所述强化筋的高度范围为0. 03mm-58. 3mm。优选地,在上述热交换器用管中,所述强化筋和支撑内筋的条数范围为2-500。优选地,在上述热交换器用管中,所述强化筋自所述内层管向其内部渐缩和/或自所述外层管向其外部渐缩。优选地,在上述热交换器用管中,所述支撑内筋与所述内层管和/或所述外层管为一体式结构。优选地,在上述热交换器用管中,所述外层管的厚度范围为0. lOmm-lOOmm。优选地,在上述热交换器用管中,所述内层管的厚度范围为0. lOmm-lOOmm。优选地,在上述热交换器用管中,所述支撑内筋的高度范围为0. 03mm-58. 4mm。优选地,在上述热交换器用管中,所述外层管和内层管为铜管、铜合金管、铝管或钢管。优选地,在上述热交换器用管中,所述内支撑筋自所述内层管向所述外层管渐缩。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热交换器用管包括外层管、支撑内筋和内部形成主通路的内层管,其中,所述支撑内筋设置在所述内层管的外周以支撑所述外层管,并与所述内层管和所述外层管形成辅通路。由于本专利技术中将管件设计成双层结构形式,并具有主通路和辅通路, 两条通路之间可以走不同状态、不同用途的介质,并且在两种介质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因此,可以无需外设部件,就可以完成两种介质热量的交换,节省零部件的使用。而且外层管和内层管套设在一起,并通过支撑内筋进行支撑,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其结构比较紧凑, 耗材较少。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热交换器用管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热交换器用管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热交换器用管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提供的一种热交换器用管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热交换器用管侧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提供的又一种热交换器用管主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提供的第三种热交换器用管主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提供的一种热交换器用管主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的热交换器用管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提供的又一种热交换器用管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提供的第三种热交换器用管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中提供的一种热交换器用管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中提供的又一种热交换器用管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中提供的第三种热交换器用管主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图14中1为外层管;10为外层管的外壁;11为外层管的内壁;2为支撑内筋;20为第一支撑内筋面;21为第二支撑内筋面;3为内层管;30为内层管的外壁;31为内层管的内壁;4 为外强化筋;40第一外强化筋面;41第二外强化筋面;5为内强化筋;50第一内强化筋面; 51第二内强化筋面。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用管,以实现减小管件耗材量的目的。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用管,改热交换器用管包括外层管1、支撑内筋2和内部形成主通路A的内层管3,其中,支撑内筋2设置在内层管3的外周以支撑外层管1,并与内层管3和外层管1形成辅通路B。两条通路之间可以走不同状态、不同用途的介质,并且在两种介质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高效双层热交换器用管具有高能效、生产和使用成本低等特点, 特别适合在跨临界C02空调系统中和单管换热器及制糖、化工、太阳能等领域中广泛使用。由于本专利技术中将管件设计成双层结构形式,并具有主通路A和辅通路B,两条通路之间可以走不同状态、不同用途的介质,并且在两种介质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因此,可以无需外设部件,就可以完成两种介质热量的交换,节省零部件的使用。而且外层管1和内层管3套设在一起,并通过支撑内筋2进行支撑,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其结构比较紧凑,耗材较少其中,为了方便描述,对图1和图2中的名词作出相应解释,其中,TWa为内层管3 的厚度,即,内层管的内壁31与内层管的外壁30的径向距离;TWb为外层管1的厚度,即, 外层管的外壁10与外层管的内壁11的径向距离;HO为支撑内筋2的高度,即,自内层管的外壁30或外层管的内壁11至支撑内筋2顶部的径向距离;α 0为支撑内筋2的第一支撑内筋面20和第二支撑内筋面21的渐缩角;λ 0为相邻的支撑内筋2轴线的夹角;A为主通路;B为辅通路;β 0为支撑内筋2的螺旋角。支撑内筋2为条状结构,具有第一支撑内筋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器用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管、支撑内筋和内部形成主通路的内层管,其中,所述支撑内筋设置在所述内层管的外周以支撑所述外层管,并与所述内层管和所述外层管形成辅通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金浩郭宏林
申请(专利权)人: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