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向吸顶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31239 阅读:2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向吸顶天线,包括连接螺杆、电缆、底板、振子以及锁扣,电缆穿过连接螺杆并伸出底板,电缆穿过底板的一端与振子固定连接,振子与底板贴合,锁扣具有一抵触部,连接螺杆的内壁向内凸伸形成一凹槽,连接螺杆上开设一通孔,通孔与凹槽以连接螺杆的中心轴呈对称设置,锁扣插入通孔,电缆容置于凹槽内,抵触部抵触电缆。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全向吸顶天线的连接螺杆内壁有一凹槽,连接螺杆上开设一通孔,电缆容置于凹槽内,锁扣插入通孔并抵触电缆,以将电缆牢固地固定于连接螺杆内,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因电缆在连接螺杆内滑动而导致的振子驻波比下降,进而提高了整个全向吸顶天线的性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移动通信天线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室内覆盖的全向吸顶天线
技术介绍
在一些密闭的场所,如宾馆、酒店等,由于建筑物材料固有的屏蔽作用,增加了无线信号的穿透损耗,容易形成了移动通信的盲区和阴影区,严重影响了网络的信号接收和通话质量。如隔墙的阻挡5 20dB、楼层的阻挡20dB以上、家具及其它障碍物的阻挡2 15dB。因此,为了增强无线信号的室内覆盖,人们通常会使用各种室内天线。所述室内天线是各种移动通信对密闭空间进行无线信号覆盖的关键部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其中的吸顶天线更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如图1所示,现有的全向吸顶天线100 —般包括外罩10、振子11、底板12、连接螺杆13以及同轴电缆14组成,所述外罩10包覆所述振子11并与所述底板12扣合,所述底板12与所述连接螺杆13为一体式结构,且所述连接螺杆13呈中空结构,所述同轴电缆14 依次穿过所述连接螺杆13、底板12以及振子11,并固定在所述振子11上。由于所述同轴电缆14穿过呈中空结构的连接螺杆13,这样便使得所述同轴电缆 14极易在所述连接螺杆13内滑动,从而使得与所述同轴电缆14固定的振子11的位置松动,导致振子11的驻波比下降,进而影响整个全向吸顶天线的性能。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全向吸顶天线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向吸顶天线,有效地防止因电缆在连接螺杆内滑动而导致的振子驻波比下降,从而提高了整个全向吸顶天线的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全向吸顶天线,包括连接螺杆、电缆、底板以及振子,所述连接螺杆呈中空结构,所述电缆穿过所述连接螺杆并伸出所述底板,所述电缆穿过所述底板的一端与所述振子固定连接,所述振子与所述底板贴合。其中,所述全向吸顶天线还包括一锁扣,所述锁扣具有一抵触部,所述连接螺杆的内壁向内凸伸形成一凹槽,所述连接螺杆上开设一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凹槽以所述连接螺杆的中心轴呈对称设置,所述锁扣插入所述通孔,所述电缆容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抵触部抵触所述电缆。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全向吸顶天线的连接螺杆内壁有一凹槽,连接螺杆上开设一通孔,电缆容置于所述凹槽内,一锁扣插入所述通孔并抵触所述电缆,以将所述电缆牢固地固定于所述连接螺杆内,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因电缆在连接螺杆内滑动而导致的振子驻波比下降,进而提高了整个全向吸顶天线的性能。较佳地,所述抵触部的顶端呈锯齿状。具体地,所述锁扣包括一基部,所述基部的两端向外延伸形成两导向部,所述基部的中部向外垂直延伸形成所述抵触部,所述抵触部与所述两导向部之间存在间隙。 较佳地,每个所述导向部均具有一斜面,所述斜面向所述抵触部倾斜。优选地,所述全向吸顶天线还包括外罩,所述外罩包覆所述振子并与所述底板扣口 O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技术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吸顶天线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全向吸顶天线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为图2的分解图。图4为沿图3所示A-A线剖视后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5为图3所示锁扣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如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全向吸顶天线,由于所述连接螺杆内壁有一凹槽,连接螺杆上开设一通孔,电缆容置于所述凹槽内,一锁扣插入所述通孔并抵触所述电缆,以将所述电缆牢固地固定于所述连接螺杆内,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因电缆在连接螺杆内滑动而导致的振子驻波比下降,进而提高了整个全向吸顶天线的性能。请参考图2和图3,本技术的全向吸顶天线的一实施例包括连接螺杆21、电缆 22、底板23、振子M、锁扣25以及外罩沈,所述连接螺杆21呈中空结构,所述电缆22穿过所述连接螺杆21并伸出所述底板23,所述电缆22穿过所述底板23的一端与所述振子M 固定连接,所述振子M与所述底板23贴合,所述锁扣25与所述连接螺杆21连接,所述外罩26包覆所述振子24并与所述底板23扣合。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连接螺杆21的内壁向内凸伸形成一凹槽211,所述连接螺杆21上开设一通孔212,所述通孔212与所述凹槽211以所述连接螺杆21的中心轴呈对称设置。所述锁扣25包括一基部251、两导向部252以及一抵触部253,所述基部 251的两端向外延伸形成所述两导向部252,所述基部251的中部向外垂直延伸形成所述抵触部253,所述抵触部253与所述两导向部252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锁扣25插入所述通孔 212,所述电缆22容置于所述凹槽211内,所述抵触部253抵触所述电缆22。具体地,如图5所示,每个所述导向部252均具有一斜面25 ,所述斜面25 向所述抵触部253倾斜,从而使得所述锁扣25更易插入所述通孔212内。较佳地,所述抵触部253的顶端呈锯齿状。这样的结构使得所述电缆22在所述连接螺杆21内的位置更加固定。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所述电缆22穿过所述连接螺杆21时,所述电缆 22容置于所述连接螺杆21的凹槽211内,再将所述锁扣25插入所述通孔212内,使得顶端呈锯齿状的的所述抵触部253与所述电缆22抵触,从而牢固地将所述电缆22固定于所述连接螺杆21内,有效地防止了因电缆22在连接螺杆21内滑动而导致的振子对驻波比下降,提高了整个全向吸顶天线的性能。 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技术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权利要求1.一种全向吸顶天线,包括连接螺杆、电缆、底板以及振子,所述连接螺杆呈中空结构, 所述电缆穿过所述连接螺杆并伸出所述底板,所述电缆穿过所述底板的一端与所述振子固定连接,所述振子与所述底板贴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向吸顶天线还包括一锁扣,所述锁扣具有一抵触部,所述连接螺杆的内壁向内凸伸形成一凹槽,所述连接螺杆上开设一通孔, 所述通孔与所述凹槽以所述连接螺杆的中心轴呈对称设置,所述锁扣插入所述通孔,所述电缆容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抵触部抵触所述电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抵触部的顶端呈锯齿状。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包括一基部,所述基部的两端向外延伸形成两导向部,所述基部的中部向外垂直延伸形成所述抵触部,所述抵触部与所述两导向部之间存在间隙。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向部均具有一斜面,所述斜面向所述抵触部倾斜。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向吸顶天线还包括外罩,所述外罩包覆所述振子并与所述底板扣合。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向吸顶天线,包括连接螺杆、电缆、底板、振子以及锁扣,电缆穿过连接螺杆并伸出底板,电缆穿过底板的一端与振子固定连接,振子与底板贴合,锁扣具有一抵触部,连接螺杆的内壁向内凸伸形成一凹槽,连接螺杆上开设一通孔,通孔与凹槽以连接螺杆的中心轴呈对称设置,锁扣插入通孔,电缆容置于凹槽内,抵触部抵触电缆。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全向吸顶天线的连接螺杆内壁有一凹槽,连接螺杆上开设一通孔,电缆容置于凹槽内,锁扣插入通孔并抵触电缆,以将电缆牢固地固定于连接螺杆内,从而有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向吸顶天线,包括连接螺杆、电缆、底板以及振子,所述连接螺杆呈中空结构,所述电缆穿过所述连接螺杆并伸出所述底板,所述电缆穿过所述底板的一端与所述振子固定连接,所述振子与所述底板贴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向吸顶天线还包括一锁扣,所述锁扣具有一抵触部,所述连接螺杆的内壁向内凸伸形成一凹槽,所述连接螺杆上开设一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凹槽以所述连接螺杆的中心轴呈对称设置,所述锁扣插入所述通孔,所述电缆容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抵触部抵触所述电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斌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星火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