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930747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制作方法,微通道换热器包括若干个与集流管相连通的扁管,扁管内设置有中间通道,翅片设置在扁管之间,集流管中设置有分配管,该分配管的侧壁上设置与集流管的内腔相连通的分配孔;集流管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端板,第一端板上设置有凹部,分配管的第一端口插入到凹部内,凹部与第一端口的外壁焊接固定密封。凹部的内壁外形与分配管的第一端口的外壁外形相匹配。凹部的截面呈圆锥状或者圆台状,凹部的侧边与凹部的顶端之间的夹角为α,α角的范围是30~80度;或者,凹部的截面呈圆柱状。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制作成本低、分流均匀且稳定可靠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特别是。
技术介绍
微通道换热器作为一种新型换热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为了提高微通道换热器中的换热工质的均勻流动性,往往采用在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中插入分配管的结构,通过分配管上的孔来分流换热工质,提高换热工质进入微通道换热器中的扁管的均勻性。参见图1,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扁管2、翅片3、第一端板4、分配管 9、第二端板10等,可以看出分配管9从第二端板10中的定位孔11中穿过,并和其焊接为一体,分配管9上设置有多个分配孔8,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是开口的,且没有固定连接, 形成单臂悬吊结构,由于分配管9本身的重力影响而有向下垂的趋势,同时换热工质的流速较快,气液混合的换热工质使得分配管9上的受力不均勻,更加剧了单臂悬吊结构的不稳定性,易于产生振动和噪音。由于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是开口的,且换热工质进入分配管9时,会在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处形成比较大的流速,而造成该处的换热工质的流量要大于从分配孔8流出的换热工质,从而造成换热工质流动的不平衡。如何更好的固定分配管呢?由于微通道换热器一般采用整体钎焊形式,在钎焊焊接的接触面敷有钎焊焊料,同时,为了保证钎焊质量,钎焊处的接触面上部件之间的间隙非常小,给组装设置增加了难度,如何在保证钎焊质量的情况下,提高制造加工的效率,成为改善分配管稳定连接面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整机体积小、操作灵活、制作成本低、 能效比高、适用范围广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制作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若干个与集流管相连通的扁管,扁管内设置有中间通道,翅片设置在扁管之间,其特征是集流管中设置有分配管,该分配管的侧壁上设置与集流管的内腔相连通的分配孔;集流管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端板,第一端板上设置有凹部,分配管的第一端口插入到凹部内,凹部与第一端口的外壁焊接固定密封。所述凹部的内壁外形与分配管的第一端口的外壁外形相匹配。所述凹部的截面呈圆锥状或者圆台状,凹部的侧边与凹部的顶端之间的夹角为 α , α角的范围是30 80度;或者,凹部的截面呈圆柱状。所述凹部的深度为5 12mm。所述凹部是对第一端板通过模具挤压加工成型。所述集流管内设置有用于支持分配管的内部托架或定位突起。所述内部托架与集流管之间通过焊接连接,定位突起经由集流管挤压成形。所述集流管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端板,第二端板上设置有定位孔,分配管的第二端口穿过定位孔,第二端口与定位孔之间通过焊接固定密封。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开始;步骤b,将第一端板固定在集流管的第一端上;步骤C,将分配管的第二端口穿过第二端板上的定位孔到预定位置; 步骤d,将分配管的第一端口伸入集流管内,将分配管的第一端口插入第一端板上的凹部内,将第二端板固定在集流管的第二端上;步骤e,加热上述的各零部件,钎焊固定密封;步骤f,结束。本专利技术在第一端板上设置凹部,分配管的第一端口可以插入到凹部内,两者可以焊接固定为一体,从分配管的两端对其进行固定,以提高分配管的稳定性,同时,封闭分配管的第一端口,使分配管的内压力平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制作方法能极大的提高微通道换热器的加工效率,并提高分配管的稳定性,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制作成本低、分流均勻且稳定可靠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二端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二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三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四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一的制造方法流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参见图2-图3,图2中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扁管2、翅片3、第一端板4、 分配管9、第二端板10、设置在分配管9上的分配孔8、设置在第一端板4上的凹部6、分配管的进口 12、分配管第一端口 5、设置在第二端板10上的定位孔11、集流管1的第一端14、 集流管1的第二端15、分配管的第二端口 13。扁管2内设置有中间通道,翅片3设置在扁管2之间,集流管1中设置有分配管9, 分配管9的侧壁上设置有能通向集流管1的内腔的分配孔8。集流管的第一端板4上设置有凹部6,凹部6的深度H为5 12mm。该凹部6在装配时,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插入到第一端板4的凹部6内,凹部6与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外壁焊接固定。集流管1的第二端15设置有第二端板10,第二端板10上设置有定位孔11。参见图3-图4,可以看到第二端板10上设置有定位孔11,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 从该定位孔11中穿过,经焊接后,形成第二端板10与分配管9的固定连接。换句话说就是, 分配管9的第二端口 13穿过定位孔11,第二端口 13与定位孔11之间通过焊接固定密封。第一端板4与集流管1之间为焊接固定连接,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插入到位于第一端板上的凹部6内,使得单臂悬吊结构的另一端,这里是指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可以连接在第一端板4上,从而使分配管9的重力更稳定的承担,使得在气液混合换热工质流动时,分配管会很稳定。凹部6与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外壁焊接固定,进一步加强了连接力,使得第一端口 5在上下左右的四个方向上都不会产生移动,从而减少了可能发生的振动和噪音。在本专利技术中,存在各零部件通过整体钎焊连接,在部件需要焊接的面上敷有熔融温度低的金属化合物,加热后可以把两部件连接固定成一体。在需要焊接的面上敷有熔融温度低的金属化合物,是惯常使用的现有技术,说明书中并未对每个焊接部件进行描述,但都是采用这样的焊接方法。在实施例一中,凹部6的内壁外形与分配管第一端口 5的外壁形状匹配,具体的, 凹部6采用圆柱形的凹陷,该凹陷是在第一端板4加工时,通过模具挤压成型加工的,在第一端板4的外侧设置有凸起,凹部6的底部高出第一端板4内面的高度H为6mm。凹部6的横截面为圆形,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外壁的截面为圆形,即凹部6与分配管的第一端口 5 的外壁形状相对应。圆柱形的凹部6与第一端口 5外壁焊接可以有比较大的焊接面,确保不会产生换热工质泄露。两者可以实现比较紧密的连接和密封,换热工质无法从第一端口 5向外流出,分配管9分配换热工质更加均勻。下面介绍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制造方法,由于采用整体钎焊焊接,在钎焊焊接的接触面敷有钎焊焊料,同时,为了保证钎焊质量,钎焊处的接触面上的各零部件之间的间隙非常小,间隙往往小于等于150微米,给组装设置增加了难度。把各个零部件加工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需要的形式,现有技术可以加工制作,如第一端板4,可以采用模具挤压成型来完成。参见图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内分配管固定的具体制造步骤包括步骤a,开始;步骤b,将第一端板4固定在集流管1的第一端14上;步骤c,将分配管9的第二端口 13穿过第二端板10上的定位孔11到预定位置;步骤d,将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伸入集流管1内,将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插入第一端板4上的凹部6内,将第二端板10固定在集流管1的第二端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若干个与集流管(1)相连通的扁管(2),扁管(2)内设置有中间通道,翅片(3)设置在扁管(2)之间,其特征是集流管(1)中设置有分配管(9),该分配管(9)的侧壁上设置与集流管(1)的内腔相连通的分配孔(8);集流管(1)的第一端(14)设置有第一端板(4),第一端板(4)上设置有凹部(6),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5)插入到凹部(6)内,凹部(6)与第一端口(5)的外壁焊接固定密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宪一郎李强刘阳陈多聪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