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03793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上集流管、下集流管、设置在所述两集流管之间的若干个扁管、设置在相邻扁管之间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集流管上连接有至少一组的引入管,所述的每组引入管设置在下集流管的两端,从每组引入管流进下集流管的冷媒在下集流管内冲撞。本发明专利技术由于在下集流管设置了引入管,使冷媒在下集流管中的两端向中间冲撞,因此,在冷媒流量充足的情况下,冷媒不会集中在两侧,而是冷媒在下集流管中间对冲,使管内的冷媒较均匀地流入换热器扁管;在变频工况下,流量减小时,由于从两个方向向中间流,所以两侧的流量不会变小,而中间处的流量通过两侧对冲也得到了补偿,使冷媒较均匀地流入换热器扁管,提高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尤其是一种能改善换热工质流动均勻性的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介绍
微通道换热器作为一种高效的换热器,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
但是,普通微通道换热器存在换热工质从连接管进入到集流管后,冷媒流动不均勻的情况,当冷媒流量较大时,冷媒会流向集流管的远端,从而产生冷媒在各个扁管中分布不均勻的情况。特别是在微通道换热器用于变频空调时,空调器冷媒流量是变化的,当冷媒流量增大时,冷媒会流向集流管的远端,造成远端的扁管冷媒流量大,换热器冷媒流量不均勻; 当冷媒流量变小时,冷媒就不会流往远端,或者只有少量流向远端,而从近处的扁管流出, 造成了换热器的流动不均勻。当换热器的其他结构设置成按照偏大的流量或者偏小的流量运行时,总会有一种工况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没有办法进行市场化,所以怎么才能使微通道换热器在不同的工况下都有好的均勻性,从而提高综合的换热效果是目前微通道换热器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冷媒流量不均勻性和不同冷媒流量情况下,冷媒流量不均勻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在不同情况下保持流量均勻性的微通道换热器。为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上集流管、下集流管、设置在所述两集流管之间的若干个扁管、设置在相邻扁管之间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集流管上连接有至少一组的引入管,所述的每组引入管设置在下集流管的两端,从每组引入管流进下集流管的冷媒在下集流管内冲撞。上述每组引入管包括有第一引入管和第二引入管,所述的第一引入管和第二弓I入管分别连接在下集流管的两端。上述第一引入管与第二引入管的具体的位置在从下集流管端盖到同侧的下集流管的1/4处之间的区间。上述每组引入管与下集流管连接的引入管管口轴线与下集流管轴线成一夹角α。 使得从引入管流进下集流管的冷媒有平行于下集流管轴线的分量,且各引入管的该分量, 流向下集流管的中心。上述第一引入管与第二引入管两个引入管管口轴线与下集流管轴线之间的角夹α的范围是10-55度。具体结构可采用引入管与下集流管表面成α角度斜插入连接,或是采用引入管垂直插入下集流管表面连接,且在引入管端部设有α角度斜向的弯角端部。进一步地,上述第一引入管与第二引入管在同一平面内对称设置,或者第一引入管与第二引入管不在同一平面内设置,且第一引入管管口轴线和第二引入管管口轴线均与下集流管轴线的竖直平面成夹角β,夹角β的范围是30-75度。上述引入管的组数为1 5组。上述引入管管口的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或长方形。上述引入管连接到同一冷媒分配器,所述分配器与冷媒连接管连接。这样,流经冷媒连接管的冷媒经过分配器分流后才进入各引入管。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下集流管两端设置了引入管,使冷媒在下集流管中的两端向中间冲撞,因此,在冷媒流量充足的情况下,冷媒流量不会集中在两侧,而是冷媒在下集流管中间对冲,使中间压力增加,这样,会使较大的区域压力均勻,从而使管内的冷媒较均勻地流入换热器扁管;在变频工况下,流量减小时,由于从两个方向同时向中间流,所以靠近两侧的流量不会变小,而中间处的流量通过两侧对冲也得到了补偿,会使管内的冷媒较均勻地流入换热器扁管,提高综合换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微通道换热器立体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下集流管的正视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下集流管的侧视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流动方向OA在轴向上分量的示意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下集流管的立体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下集流管的侧视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中下集流管连接分配器的立体图。其中1为微通道换热器;2为上集流管;3为下集流管;4为扁管;5为翅片;6为第一引入管;7为第二引入管;8为第一引入管口 ;9为第二引入管口 ;10为分配器;11为冷媒连接管;α角为引入管管口轴线方向与下集流管轴线方向的夹角,β角为引入管管口轴线与下集流管轴线的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现有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上集流管2、下集流管3、设置在上集流管2与下集流管3之间的若干个扁管4、设置在相邻扁管4之间的翅片5。实施例一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是,本实施例其主体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包括上集流管2、下集流管3、扁管4、翅片5,其区别特征是,本实施例还包括有第一引入管 6和第二引入管7。由图2可以看出,第一引入管6和第二引入管7倾斜的插入下集流管3 的两端。当冷媒从第一引入管6进入到下集流管3内时,由于第一引入管6与集流管成一个倾斜的角度α角,冷媒会沿着第一引入管管口 8的方向喷出,第一引入管6流进下集流管3的冷媒有平行于下集流管3轴线的分量,且该分量会指向下集流管3的中部;而第二引入管7与第一引入管6对称设置,同样的,第二引入管7流进集流管3的冷媒有平行于下集流管3轴线的分量,且该分量会从另一端指向下集流管3的中部。如图2、3中所示,两个引入管6、7在同一个平面内,从两个引入管管口 8、9流出的冷媒平行于下集流管3轴线的分量方向相反,两引入管6、7流出的冷媒会在下集流管3中部发生冲撞,而提高中间部分的冷媒流量。在本实施例中,引入管管口流出的冷媒与下集流管3轴线间的夹角α为45度,由于两引入管6、7和下集流管3的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所以,冷媒流量方向沿45度角在下集流管3轴线上的投影就是冷媒流量在下集流管3方向上的分量,而且,两个引入管6、7在下集流管3内的冷媒流量的方向相反。上述倾斜的角度α角可在10-55度的范围内选择,当角度小时,冲撞的效果会较好;当角度比较大时,冷媒会冲撞下集流管内壁面,增加下集流管内部的扰动,加强气态和液态冷媒的混合,提高扁管4内冷媒的均勻性。与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相比,由于两个引入管6、7排出的冷媒反向流动,其冲撞产生的静压力会使下集流管3中间部的较大区域内有较大且均勻的压力区,而最终使下集流管3的冷媒流动的分布相对均勻。以上是冷媒流量充足的情况,即标准工况,或者运行在大于标准工况下的冷媒流动情况。当采用部分负荷运行时,冷媒流量会明显减少,在普通的微通道换热器中,往往会出现远端冷媒流量不足的情况,采用一组对冲的引入管,如采用第一引入管6和第二引入管7。冷媒从第一引入管6进入到下集流管3内时,由于第一引入管6与下集流管3成一个倾斜的角度α角,冷媒会沿着第一引入管管口 8的方向喷出,第一引入管6流进下集流管3 的冷媒有平行于下集流管3轴线的分量,且该分量会指向下集流管3的中部;冷媒从第二引入管7进入到下集流管3内时,由于第二引入管7与下集流管3成一个倾斜的角度α角, 冷媒会沿着第二引入管管口 9的方向喷出,第二引入管7流进下集流管3的冷媒有平行于下集流管3轴线的分量,且该分量会指向下集流管3的中部。第一引入管6和第二引入管7 组成的引入管组,两个引入管的冷媒平行于下集流管3轴线的分量流向相反。与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相比,两引入管流出的冷媒会在下集流管中部发生冲撞,而提高中间部分的冷媒流量。这样的设置方法可以使冷媒流经下集流管3的距离减少,从而在下集流管3的中间部分有冷媒的汇集,从而提高中间部分的冷媒流量,从而提高换热器冷媒流动的均勻性。引入管成组出现,包括下集流管一端进入的引入管和下集流管另一端进入的引入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从每组引入管流进下集流管(3)的冷媒在管内冲撞。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上集流管(2)、下集流管(3)、设置在所述两集流管之间的若干个扁管(4)、设置在相邻扁管(4)之间的翅片(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集流管(3)上连接有至少一组的引入管,所述的每组引入管设置在下集流管(3)的两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宪一郎李强刘阳陈多聪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