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流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99416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包括上集流管、下集流管、设置在两个集流管之间的若干个扁管、设置在相邻扁管之间的翅片,其特征在于,下集流管内固定有控流板,所述控流板把下集流管分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的壁面上设置有冷媒管接口,控流板两端分别与下集流管的两个端盖内壁面之间设有间距,所述间距在下集流管内的两端将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扁管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冷媒流量充足的情况下,冷媒流量不会集中在两侧,而是由两端向中间对冲,使下集流管内的冷媒较均匀地流入换热器扁管;变频工况下,流量减小时,冷媒也是从两个方向同时向中间流,所以也会使管内的冷媒较均匀地流入换热器扁管,从而获得好的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尤其是一种能改善换热工质流动均勻性的平行流换热器
技术介绍
平行流换热器作为一种高效的换热器,被用于越来越多的
但是,普通平行流换热器存在换热工质从连接管进入到集流管后,冷媒流动不均勻的情况,当冷媒流量较大时,冷媒会流向集流管的远端,从而产生冷媒在各个扁管中分布不均勻的情况,影响换热效果。特别是在平行流换热器用于变频空调时,空调器冷媒流量是变化的,如附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的平行流换热器1,上集流管2与下集流管3之间设有扁管4,相邻两扁管之间设有翅片5,冷媒由下集流管3 —端流入。当冷媒流量增大时,冷媒会流向下集流管3的远端,造成远端的扁管4冷媒流量大,换热器冷媒流量不均勻;当冷媒流量变小时,冷媒就不会流往远端,或者只有少量流向远端,而从近处的扁管4流出,造成了换热器的流动不均勻。当换热器的其他结构设置成按照偏大的流量或者偏小的流量运行时,总会有一种工况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没有办法进行市场化,所以怎么才能使平行流换热器在不同的工况下都有好的均勻性,从而提高换热效果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缺点,提供一种冷媒流量均勻性高、换热效果好的平行流换热器。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平行流换热器,包括上集流管、下集流管、设置在两个集流管之间的若干个扁管、设置在相邻扁管之间的翅片,其特征在于,下集流管内固定有控流板,所述控流板把下集流管分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的壁面上设置有冷媒管接口,控流板两端分别与下集流管的两个端盖内壁面之间设有间距,所述间距在下集流管内的两端将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扁管连通。上述的下集流管通过模具挤压一次成型。所述控流板两端分别与下集流管的两个端盖内壁面之间的间距为2 25毫米之间。所述控流板在其两端的侧面上设有凹陷,以增大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连通的面积,增大流量。所述下集流管两端的端盖分别扣在下集流管端面的外缘上,且向下集流管外侧凸起,以进一步增大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连通的面积,增大流量。所述端盖通过整体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下集流管的两端。所述的第一腔体壁面上的冷媒管接口位于下集流管的中部,与控流板两端的距离相同。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利用控流板将下集流管分为两个腔体,且在控流板两端与下集流管两个端盖之间设有间距,因此,在冷媒流量充足的情况下,冷媒流量不会集中在两侧,而是冷媒由第一腔体经控流板两端的间距进入第二腔体,从而在集流管第二腔体中由两端向中间对冲,当中间压力增加后,会使较大的区域压力均勻,从而使下集流管内的冷媒较均勻地流入换热器扁管;当变频工况下,流量减小时,由于第二腔体内冷媒也是从两个方向同时向中间流,所以靠近两侧的流量不会变小,而中间处的流量通过两侧对冲,也会使管内的冷媒较均勻地流入换热器扁管,从而获得好的换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采用的平行流换热器立体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正视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A-A截面的侧视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B处的剖视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C处的剖视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图7中A-A剖视图。其中1为换热器;2为上集流管;3为下集流管;4为扁管;5为翅片;6为第一腔体; 7为第二腔体;8为控流板;9为端盖;10为端盖内壁面;11为冷媒引入管;12为控流板与端盖之间的间距;13为冷媒流动方向;14为控流板上的凹陷。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如图2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上集流管2 ;下集流管3、扁管4、翅片5、第一腔体6、 第二腔体7、控流板8,端盖9和冷媒引入管10。可以看出,下集流管3内固定有控流板8, 该控流板8把下集流管3分成两个腔体,下部的腔体为第一腔体6,其壁面上设置有冷媒引入管11 ;上部的腔体为第二腔体7,内部连通有多个扁管4 ;下集流管3两端有端盖9,端盖 9为外凸的形状,端盖9的内壁面与集流管端面之间形成间距12,间距12连通两个腔体,可以使从冷媒引入管11进入到第一腔体6中的冷媒通过控流板8与端盖9之间的间距12流通到第二腔体7内,见图6中冷媒流动方向13所示。平行流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液态的冷媒经过冷媒引入管11进入第一腔体6,分别从两端的间距12进入第二腔体7,从第二腔体7进入扁管4的通孔进行换热。当平行流换热器运行在标准工况下时,冷媒从下集流管3两端的间距12进入第二腔体7后,左右两侧的冷媒会向中间汇集、产生对冲撞,而提高中间部分的冷媒流量和压力。由于冲撞产生的静压力会使下集流管3中间部的较大区域内有较大且均勻的压力区, 而最终使下集流管3的冷媒流动的分布相对均勻。以上是冷媒流量充足的情况下的情况, 即标准工况,或者运行在大于标准工况下的冷媒流动情况。当采用部分负荷运行时,冷媒流量会明显减少,在普通的平行流换热器中,往往会出现远端冷媒流量不足的情况,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冷媒从下集流管3两端的间距 12进入第二腔体7后,由于存在两个冷媒入口,相当于每部分冷媒只需要流经下集流管3长度的一半,所以冷媒会在下集流管3中部发生冲撞,而提高中间部分的冷媒流量。这样的设置方法可以使冷媒流经下集流管3的距离减少,从而在下集流管3的中间部分有冷媒的汇集,从而提高中间部分的冷媒流量,提高换热器冷媒流动的均勻性。即在标准工况下和部分负荷时,都可以产生较好的换热效果。冷媒引入管11与第一腔体6的接口位于下集流管3的中部,与控流板8两端间距 12的距离相同,这样可以确保两个间距12的冷媒压力和流量相当,使对冲更加均勻,获取好的换热效果。本实施例采用的下集流管3是通过模具挤压拉伸而成的近似矩形截面的集流管, 控流板8 —次成型,这样可以确保控流板8和下集流管3内壁的紧密连接和密封。如图6所示,在下集流管的两端面安装的端盖9,与普通的集流管端盖不同,本实施例中的两端盖9凸向集流管外侧,端盖9扣在下集流管3端面的外缘上,控流板8的长度与下集流管3的长度相同,所以第一腔体6和第二腔体7都可以连接到端盖9的空腔,从而使冷媒可以从第一腔体6流到第二腔体7。端盖内壁面10到控流板8端面的距离范围是 2 25mm。本实施例中该距离为6mm。实施例二如图7、图8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比较,主要的区别在于端盖9扣在下集流管3端面的外缘上,控流板8两端的侧面上有凹陷14,通过凹陷14可以扩大端盖内壁面10到控流板8端面的距离,从而增大两个腔体之间的连通面积,减少流动阻力,增加冷媒流量。权利要求1.平行流换热器,包括上集流管(2)、下集流管(3)、设置在两个集流管之间的若干个扁管(4)、设置在相邻扁管(4)之间的翅片(5),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集流管(3)内固定有控流板(8),所述控流板(8)把下集流管(3)分成第一腔体(6)和第二腔体(7),第一腔体(6) 的壁面上设置有冷媒管接口,控流板(8)两端分别与下集流管(3)的两个端盖内壁面(10) 之间设有间距(12),所述间距(12)在下集流管(3)内的两端将第一腔体(6)和第二腔体连通(7),所述第二腔体(7)与扁管(4)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下集流管(3)通过模具挤压一次成型。3.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平行流换热器,包括上集流管(2)、下集流管(3)、设置在两个集流管之间的若干个扁管(4)、设置在相邻扁管(4)之间的翅片(5),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集流管(3)内固定有控流板(8),所述控流板(8)把下集流管(3)分成第一腔体(6)和第二腔体(7),第一腔体(6)的壁面上设置有冷媒管接口,控流板(8)两端分别与下集流管(3)的两个端盖内壁面(10)之间设有间距(12),所述间距(12)在下集流管(3)内的两端将第一腔体(6)和第二腔体连通(7),所述第二腔体(7)与扁管(4)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宪一郎李强刘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