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轮轭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79233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驱动轮轭,包括刚性轮轴和装设于刚性轮轴内的动力机构,动力机构的前端具有动力输出轴,驱动轮轭还包括一动力机构的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具有后支架和轴承座,后支架和轴承座分设在动力机构的两侧,后支架用于固定动力机构的后端,轴承座用于固定动力输出轴;驱动轮轭采用动力机构的固定装置,使得动力机构的固定装置在不增加结构尺寸的前提下,结构简单紧凑、两端固定使得平衡稳定效果好,同时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不必要的供电滑环和电刷,节约成本;另驱动轮轭在满足一定的负载承载能力前提下,结构紧凑,运行稳定,无供电滑环和电刷,动力机构的装配和供电回路相对简单,可靠性提高,成本较低。(*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动机械类产品,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机械的驱动轮轭的改进。
技术介绍
采用蓄电池供电的电动机,置于驱动轮轭内部以驱动车辆运行,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一些较重负载的车轮上的运用,需要解决驱动轮轭支承结构的问题。有些采用单边悬臂支承,由于要承受一定重量的负载,以及为了防止驱动轮轭侧倾,悬臂轴的直径和长度尺寸都不能太小,太小则影响了驱动电机和减速齿箱的配置;如果增加驱动轮轭的轴向长度或将电机移到轮轭轴线以外,则使得结构不能紧凑。要不使用价格昂贵的大直径轴承,将电机套在内部,轮轭安装在大轴承外,这样所需要的成本又极高;而有些采用两端支承,电机和减速箱组成一个旋转的整体轮轴,车轮装在电机的外壳上,由于整体旋转的电机需要供电,要求配备相应的供电滑环和电刷,增加了结构的复杂性和成本,电机本身的转动惯量也增加了能耗。因此,综上所述,上述的现有技术仍存在缺陷,现需设计一种新的驱动轮轭,来克服上述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紧凑、平衡稳定效果好、不增加结构尺寸、同时降低了结构复杂性和成本的驱动轮轭。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驱动轮轭,包括一刚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轮轭,包括一刚性轮轴和装设于所述刚性轮轴内的一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的前端具有一动力输出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动力机构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具有一后支架和一轴承座,所述后支架和所述轴承座分设在所述动力机构的两侧,所述后支架用于固定所述动力机构的后端,所述轴承座用于固定所述动力输出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轮轭,包括一刚性轮轴和装设于所述刚性轮轴内的一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的前端具有一动力输出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动力机构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具有一后支架和一轴承座,所述后支架和所述轴承座分设在所述动力机构的两侧,所述后支架用于固定所述动力机构的后端,所述轴承座用于固定所述动力输出轴。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驱动轮轭,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出轴通过一第一轴承悬置在所述轴承座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驱动轮轭,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的后端具有一后罩, 所述后罩通过多个螺丝固定在所述后支架上。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轮轭,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为一电机。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驱动轮轭,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轮轴包括一齿箱盖和一轮轭壳体,所述齿箱盖与所述轮轭壳体通过多个螺丝固定,所述轮轭壳体设在所述后支架和所述驱动机构之间,且通过一第二轴承固定在所述后支架上,所述齿箱盖一端通过一第三轴承支承在所述轴承座上。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惠明
申请(专利权)人:捷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