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68526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的光纤装置、枢接在绝缘本体上的旋转门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遮蔽壳体,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及自对接面延伸的第一插接孔,光纤装置具有暴露于第一插接孔内的光学信号接收透镜,所述旋转门位于第一插接孔内而将第一插接孔封闭,所述连接器还包括抵压在旋转门与遮蔽壳体之间的弹性体,可在连接器被对接插头插入之前,防止灰尘进入第一插接孔,避免透镜受到腐蚀。(*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旋转门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与本案相关的现有技术可以参考中国专利公告第201似9716号揭示的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光纤装置、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遮蔽壳体及位于收容空间内的遮蔽门、扭簧,绝缘本体及金属遮蔽壳体共同形成用以收容对接插头的收容空间,光纤装置包括可暴露于收容空间内的光学信号接收元件,遮蔽门固定在扭簧上,遮蔽门位于收容空间的后端并向后靠贴在接收元件上,防止进入收容空间内的灰尘覆盖在接收元件上,当对接插头插入收容空间,对接插头向下抵压扭簧,使得扭簧向下拉动遮蔽门脱离收容空间,进而使接收元件暴露于收容空间与对接插头配合,该遮蔽门不能有效防止灰尘进入收容空间。有必要设计一种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善防尘效果的连接器。为达成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的光纤装置、枢接在绝缘本体上的旋转门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遮蔽壳体,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及自对接面延伸的第一插接孔,光纤装置具有暴露于第一插接孔内的光学信号接收透镜,所述旋转门位于第一插接孔内而将第一插接孔封闭,所述连接器还包括抵压在旋转门与遮蔽壳体之间的弹性体。第一插接孔包括自对接面向后延伸的导引对接插头插入的开口,旋转门包括位于开口后方的遮蔽板及设于遮蔽板两侧的转轴,弹性体为套设在转轴上的扭簧。所述绝缘本体包括顶壁、与顶壁相对的分离壁及相对两侧壁,顶壁、分离壁及两侧壁共同围设形成第一插接孔,旋转门枢接在侧壁上,顶壁开设有与第一插接孔贯通的开孔, 旋转门与弹性体是从上往下经过开孔组装在绝缘本体上,遮蔽壳体遮盖所述开孔。所述弹性体包括套设在转轴上的螺旋部及自螺旋部向两相对端延伸的第一、第二抵压部,第一抵压部向前抵压在旋转门上,第二抵压部向上抵压在遮蔽壳体上。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围设于开孔前端的横梁,绝缘本体侧壁顶部向下凹设有第一弧形槽及自第一弧形槽向内侧延伸的第二弧形槽,第二弧形槽向前延伸超过第一弧形槽进入横梁内,第二弧形槽向下延伸超过第一弧形槽,转轴向下支撑在第一弧形槽内,横梁围设在第一弧形槽前端用以限制转轴向前移动,遮蔽壳体围设在第一弧形槽顶部以限制转轴向上移动,螺旋部部分收容于第二弧形槽。所述侧壁顶部还设有凹设有与第二弧形槽贯通的收容槽,第二抵压部收容于收容槽内,遮蔽壳体围设在收容槽的顶部,所述分离壁具有与第一插接孔贯通的定位槽及位于定位槽前端的阻挡部,旋转门具有向下凸伸入定位槽内的凸部,凸部向前抵压在阻挡部上以阻止旋转门向外侧移动出第一插接孔。所述弹性体具有两个螺旋部,第一抵压部连接在该两螺旋部之间,第一抵压部包括一对第一水平部、分别自该对第一水平部向下垂直弯折延伸的一对直立部及连接在该对直立部之间的第二水平部,第一水平部、直立部及第二水平部位于同一平面内并分别抵压在旋转门上,旋转门内表面设有一对凸块,两直立部分别向内侧抵压在该两凸块上,第二水平部两端分别向上抵压在两凸块上。绝缘本体包括自对接面延伸的第二插接孔及位于第一、第二插接孔之间的分离壁,所述第一、第二插接孔之间是相对封闭的,连接器包括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 导电端子具有延伸入第二插接孔的接触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第一插接孔及分离壁是自基部的前表面向前延伸,所述基部设有与第一插接孔贯通的固定孔,固定孔前后贯穿基部,光纤装置固定于固定孔内,固定孔内具有连接于固定孔上、下内壁的直立壁,直立壁收容于缺口内以阻止光纤装置向前移动,所述直立壁是自基部的前表面向后延伸,所述光纤装置包括本体部、位于本体部前端的缺口及安装在本体部上与透镜进行光耦合的光纤,透镜位于本体部的前端及缺口的一侧,缺口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对所述透镜,本体部在每一对透镜的外侧具有向前凸伸入第一插接孔内的凸柱。所述第一、第二插接孔在上下或左右方向上相对齐,导电端子为传输电源信号的电源端子,接触部包括均勻排布于第一圆周面上的若干第一接触部及第一圆周面内侧的第二圆周面上的第二接触部,以使对接插头可被夹持在第一、第二接触部之间,第一、第二圆周面具有共同的圆心。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连接器旋转门位于第一插接孔内而将第一插接孔封闭,可在连接器被对接插头插入之前,防止灰尘进入第一插接孔,避免透镜受到腐蚀,连接器包括抵压在旋转门与遮蔽壳体之间的弹性体,方便旋转门与弹性体组装在绝缘本体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技术连接器与遮蔽壳体分离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3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技术连接器绝缘本体的后侧视图。图6为本技术连接器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图7为可插接本技术连接器的对接插头的立体组合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5及图7所示,本技术连接器100为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 上用以传输电源信号及光学信号的复合连接器,可以对接单一的电源插头(未图示)、单一的光纤插头(未图示)或集合光纤插头201与电源插头202的复合式的对接插头200,对接插头200的光纤插头201及电源插头202间隔排列,可以实现光纤插头201与电源插头 202同时插拔。其包括一件式的绝缘本体1、固定于绝缘本体1内的光纤装置2、若干导电端子3、包覆绝缘本体1的金属遮蔽壳体4、组装于绝缘本体1内的旋转门5及抵压在旋转门5与遮蔽壳体4之间的弹性体6。绝缘本体1大致为方形,其包括顶壁11、底壁12、两侧壁13、位于最前端对接面14 及位于后端的基部15。自对接面14向后凹设有第一、第二插接孔16、17,第一插接孔16大致为扁平状,第一插接孔16包括自对接面14向后凹设的开口 161,第一、第二插接孔16、17 上下对齐,且第一插接孔16位于第二插接孔17的上方,绝缘本体1包括位于第一、第二插接孔16、17之间的水平分离壁18,使得第一、第二插接孔16、17之间相对封闭,可避免第一插接孔16的光学信号向第二插接孔17漏光。顶壁11、两侧壁13及基部15围设于第一插接孔16,使得第一插接孔16仅在对接面14上与外界连通。基部15设有前后贯穿的固定孔 151,固定孔151与第一插接孔16相贯通,固定孔151在左右及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均小于第一插接孔16,光纤装置2向前组装于固定孔151内,固定孔151内具有连接固定孔151上、 下内壁的直立壁152,直立壁152大致位于中间位置,直立壁152还是自基部15向前暴露于第一插接孔16内的前表面向后延伸而成,固定孔151的下内壁上设有前后延伸的两凹陷 153,固定孔151的两相对内侧壁上分别凸设有扣持块(未图示)及导引光纤装置2插入的斜面154ο绝缘本体1包括自基部15向水平凸伸入的第二插接孔17内的圆柱形对接部171, 对接部171中心凹设有收容电源插头202的收容孔172,第二插接孔17为围设于对接部171 外围的环形状。基部15开设有分别向后贯穿基部15的第一端子槽155、第二端子槽156及第三端子槽157,第一、第二端子槽155、156与第二插接孔17连通,绝缘本体1底壁12具有向后延伸至基部15后端面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的光纤装置、枢接在绝缘本体上的旋转门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遮蔽壳体,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及自对接面延伸的第一插接孔,光纤装置具有暴露于第一插接孔内的光学信号接收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门位于第一插接孔内而将第一插接孔封闭,所述连接器还包括抵压在旋转门与遮蔽壳体之间的弹性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鸿斌何家勇尧中华郑启升康玉慧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