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铝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853749 阅读:13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铝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镍盐溶液和钴盐溶液混合均匀,再将络合剂溶液、沉淀剂溶液与所述混合后溶液一起并流加入装有底液的反应釜中进行一次沉淀反应,充分反应后进行固液分离,再洗涤;将洗涤后的固体料加入到反应釜中,再缓慢滴加铝盐溶液和沉淀剂溶液进行二次沉淀反应,使铝元素逐渐沉淀到该固体料表面,整个过程不断搅拌,反应结束后进行固液分离,固体料经洗涤、烘干后,得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将前驱体与锂源混合,在通氧条件下进行两段烧结,两段烧结后的焙烧料经破碎及后续处理,得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铝。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具有设备要求低、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环境友好、浪费少、产品质量好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自1991年索尼公司以层状钴酸锂做正极材料制作的电池投放到市场以来,锂离子二次电池在各个领域日益显示出重要作用,电池材料也不断发展,相继出现各具特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如锰酸锂、镍酸锂、磷酸亚铁锂、镍锰钴三元等。随着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需要使用时间更长、尺寸更小、重量更轻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这就要求其正极材料应同时具备安全性好、比容量高、循环性稳定等性能,但目前已经成熟的钴酸锂、锰酸锂、磷酸亚铁锂和镍钴锰三元材料均难以同时满足前述的各项要求。而镍酸锂具有比上述正极材料容量高得多的特性,通过对其从合成方法、掺杂改性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处理,改善其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有望使镍酸锂成为市场主导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酸锂具有两种结构,具有电化学活性的晶体结构是α -NaFeO2型层状结构,结构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锂离子和三价镍离子在氧立方密堆积的有序程度。在实际合成中,由于二价镍的3d8的电子分布特性,其很难被氧化成三价镍,生成化学计量比的镍酸锂非常困难,通常都会有少量的二价镍占据三价镍的晶格点,同时为补充电荷平衡,等量的二价镍也会进入锂层,导致阳离子的混排,使电容量降低。解决此难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尽可能使镍处于三价,二是掺入能稳定其结构的元素(例如钴、镁、铝等)。即便如此能使镍酸锂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得到较大的改善,但仍不理想,而且如此生产的镍酸锂碱性较高,会为后期制作的电池带来安全隐患。现有镍酸锂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固相合成和液相合成。固相法合成一般以镍的化合物、锂源及掺杂元素化合物混合后进行烧结,但这种固体混料方式不能达到原子级别的均勻,性能难以充分发挥;液相法虽然可以解决此问题,但工艺复杂、产量低。从实际生产角度考虑,固相法制备镍酸锂无疑更适合大规模生产,但生产条件苛刻,控制困难,特别是对烧结气氛要求严格,因为在空气气氛下只能得到Li2Ni8_xMx01(l ;另外,烧结温度的控制也是一大难题,其浮动范围较窄,温度低则反应不充分,温度高则会发生分解,很难反应完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备要求低、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环境友好、原材料浪费少、产品质量好、且适合工业化生产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包括以下步骤(1)镍钴铝前驱体的制备将镍盐溶液和钴盐溶液混合均勻,混合后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为ο. 5M 2. 0M,再将络合剂溶液、沉淀剂溶液与所述混合后溶液一起并流加入装有底液的反应釜中,加热搅拌进行一次沉淀反应,待充分反应后(例如生成的固体沉淀颗粒生长到平均粒径为7 μ m 14 μ m时),开始对溢出的料浆进行固液分离,再对分离后的固体料进行洗涤;当洗涤后的洗涤液PH值达到8. 5 11. 5时,停止洗涤并将固体料加入到装有底液的反应釜中,再向反应釜中缓慢滴加0. IM 1. OM的铝盐溶液和沉淀剂溶液进行二次沉淀反应,不断搅拌,使铝元素逐渐沉淀到该固体料表面,充分反应后,对溢出的料浆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后的固体产物经洗涤、烘干后,得到具有核壳型结构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2)镍钴铝正极材料的制备将上述步骤(1)制得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与锂源混合,在通氧条件下进行两段烧结,两段烧结后的焙烧料经破碎及后续处理,得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铝(NCA材料)。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铝的平均粒径为5μπι 20 μ m0上述的中,优选的,所述镍盐溶液、钴盐溶液和铝盐溶液分别包括各自金属元素对应的氯化盐水溶液、硫酸盐水溶液或硝酸盐水溶液。上述的中,所述镍盐、钴盐、铝盐三者的摩尔配比优选为(70 90) (10 30) (1 10)。上述的中,所述络合剂溶液优选为IM 14M的氨水或铵盐溶液。上述的中,所述沉淀剂溶液优选为IN 5N的强碱或碳酸盐溶液。上述的中,所述一次沉淀反应前的反应釜中装有的底液优选为氨水或铵盐溶液,其PH值优选为10 12. 5、温度优选为45°C 70°C; 所述二次沉淀反应前的反应釜中装有的底液优选为强碱溶液,其PH值优选为8. 5 10. 0、 温度优选为45°C 70°C。上述的,所述一次沉淀反应过程中,反应体系的PH值优选维持在10. 5 12. 5,同时控制反应体系的碱度为11. 0 16. 0,反应温度优选控制在50°C 70°C。在所述二次沉淀反应过程中,反应体系的pH值优选控制在7. 0 10. 0 (可采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反应温度优选控制在50°C 70°C。上述的,所述步骤(2)中的两段烧结依次包括一段烧结和二段烧结,所述一段烧结优选是指在400°C 650°C温度下焙烧池 15h, 所述二段烧结优选是指在680°C 800°C温度下焙烧IOh 40h。上述的,所述步骤(2)中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与锂源的摩尔比优选为1 (1.0 1.2)。所述步骤(2)中的后续处理是指在破碎后的焙烧料表面再包覆少量的钴、锰、镁、钛、锆或铝元素。所述步骤(2)中锂源物质选择常规锂源即可,优选的包括碳酸锂、氢氧化锂、硝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利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制备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铝(NCA),其比容量可达到170 mAh/g 190mAh/g,300周IC充放电循环容量保持率接近90%,振实密度为2. 7 g/cm3 3. 2 g/cm3,平均粒径为5 μ m 20 μ m,可见,本专利技术制备的正极材料镍钴铝具有很高的容量和很好的循环性能。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制备方法对合成设备要求低,可实现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生产效率高,烧结工艺简单,环境友好,原材料浪费少,非常适合工业化生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制备工艺的工艺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制备工艺制得的NCA前驱体扫描电镜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制备工艺制得的NCA扫描电镜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制备工艺制得的NCA的X射线衍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 一种如图1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包括以下步骤(1)镍钴铝前驱体的制备按摩尔比8 2称取硫酸镍和硫酸钴晶体,溶于水后将硫酸镍溶液和硫酸钴溶液混合均勻,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6L,其中金属离子浓度为1. 0M,该镍钴混合溶液再与14M的氨水溶液和2M的氢氧化钠溶液并流加入容积为IOL的反应釜中(镍钴混合溶液的进料速度为0. 6L/h),反应釜中盛有1. OL、pH值为11. 5、温度为60°C的底液 (氨水),加热搅拌进行一次沉淀反应;一次沉淀反应过程中,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控制反应体系的PH值在11. 0 11. 2,同时以氨水控制反应体系的碱度为13. 5 14. 5,反应温度控制在55°C 60°C ;待镍钴混合液全部加料完毕,陈化1. Oh后进行固液分离,再对分离后的固体料用去离子水进行反复洗涤;当洗涤后的洗涤液PH值在10以下时(不低于8. 5),停止洗涤并将固体料加入到反应釜中,该反应釜中装有PH值为8. 5 10. 0、温度为45°C 70°C 的氢氧化钠底液,再向反应釜中缓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铝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镍钴铝前驱体的制备:将镍盐溶液和钴盐溶液混合均匀,混合后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为0.5M~2.0M,再将络合剂溶液、沉淀剂溶液与所述混合后溶液一起并流加入装有底液的反应釜中,加热搅拌进行一次沉淀反应,待充分反应后开始对溢出的料浆进行固液分离,再对分离后的固体料进行洗涤;当洗涤后的洗涤液pH值达到8.5~11.5时,停止洗涤并将固体料加入到装有底液的反应釜中,再向反应釜中缓慢滴加0.1M~1.0M的铝盐溶液和沉淀剂溶液进行二次沉淀反应,不断搅拌,使铝元素逐渐沉淀到该固体料表面,充分反应后,对溢出的料浆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后的固体产物经洗涤、烘干后,得到具有核壳型结构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2)镍钴铝正极材料的制备:将上述步骤(1)制得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与锂源混合,在通氧条件下进行两段烧结,两段烧结后的焙烧料经破碎及后续处理,得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铝。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新东周耀张瑾瑾匡远泉周友元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长远锂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