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领域,涉及。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以其比能量大、工作电压高、自放电率小、体积小、重量轻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中。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为石墨,但其理论容量仅为372mAh · g-1,已不能满足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对高能量密度电源的需求。因此,开发新型高比容量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极为迫切。硅因具有最高的理论嵌锂容量( 3579mAh · g—1)和高于石墨的嵌/脱锂电位 (0.2 0.5V)而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开发潜力的负极材料。但是,Si基材料在嵌/脱锂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严重的体积膨胀和收缩(体积变化率 300% ),造成材料结构的破坏和机械粉化,导致电极材料间及电极材料与集流体的分离,进而失去电接触,致使容量迅速衰减。 因此,在获得高容量的同时,如何提高Si基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是目前的一个研究重点。将硅颗粒纳米化,硅与其它金属合金化,硅与惰性或活性基质复合是改善Si基负极材料循环性能的三种主要途径。其中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受到了最广泛关注。这是因为碳负极材料本身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较小(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一次喷雾制备球形核材料:将硅源、石墨化碳和分散剂加入到有机碳源的溶液中,搅拌分散,将均匀分散的悬浮液一次喷雾干燥后,即得球形核材料;所述的有机碳源为热固性树脂;2).二次喷雾-烧结制备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将有机碳源溶解到溶剂中,然后加入制备的球形核材料,搅拌分散,将均匀分散的悬浮液二次喷雾干燥,所得粉末转入保护性气氛中烧结,随炉冷却,即得硅碳复合负极材料;所述的有机碳源为热固性树脂或其它有机碳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华军,赖浚,李新海,王志兴,彭文杰,胡启阳,张云河,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