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64245 阅读:3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用于缠绕导线,其包括两绕线轴和连接桥,所述绕线轴包括轴筒部、在轴筒部上端延伸形成的上凸缘和在轴筒部下端延伸形成的下凸缘,所述连接桥的两侧分别与两连接轴的上凸缘连接,两连接轴沿连接桥对折直至两连接轴的下凸缘相对,且两下凸缘之间形成轴孔,两连接轴的上凸缘上设有导线槽,导线槽的两端设有进线口和出线口,进线口高于出线口,出线口临近轴筒部;连接桥两侧的上凸缘上并行设有两导线架,两导线架的两端开设有固线槽,导线架靠近导线槽一端的固线槽低于所述进线口并高于所述出线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缠绕导线时可通过导线槽和导线架来固定导线,缠绕方便,并解决了缠绕导线时的交叉绝缘问题。(*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绕线架,尤其涉及一种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
技术介绍
传统的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包括两绕线轴和连接桥,所述绕线轴包括轴筒 部、在轴筒部上端延伸形成的上凸缘和在轴筒部下端径向延伸形成的下凸缘,所述连接桥 的两侧分别与两所述连接轴的上凸缘连接,两所述连接轴沿所述连接桥对折直至两所述连 接轴的下凸缘相对,且两所述下凸缘之间形成闭合的轴孔,其中一个所述连接轴的所述上 凸缘上还开设有导线槽,所述导线槽的进线口的开口背向所述轴筒部,位于导线槽远离轴 筒部的一端,所述导线槽的出线口的开口背向所述连接桥,由于进线口与出线口的开口方 向相互垂直,所述出线口高于所述轴筒部。使用时,将导线从导线槽的进线口引入,导线从 导线槽的出线口伸出,由于出线口高于所述轴筒部,所述导线在出线口弯折并卡在出线口, 导线弯折的穿过出线口并缠绕在出线口下方的轴筒部,缠绕若干圈后从轴筒部远离所述导 线槽的一端伸出,并穿过连接桥缠绕在另一连接轴的轴筒部,缠绕若干圈后从该轴筒部伸 出,将两所述连接轴沿所述连接桥对折直至两所述连接轴的下凸缘相对,且两所述下凸缘 之间形成闭合的轴孔,并将两上凸缘远离所述连接桥的一端向轴筒部折叠,将对折后的两 所述下凸缘相互连接在一起,使得两所述下凸缘将整个马达绕线架保护在其内。由于必须保证交叉绝缘问题(cross-over insulation),保证缠绕在轴筒部上的 第一排行导线与第二排行导线或以后到末排导线不交叉,即需要保证上述第一个连接轴 中,从出线口伸出的导线,与该连接轴的轴筒部缠绕的第二圈导线或以后到末圈导线不交 叉;保证上述第二个连接轴中,从连接桥引入的导线与该连接轴的轴筒部缠绕的第二圈导 线或以后到末圈导线不交叉。然而,一方面,上述导线槽的出线口距离第一个连接轴的轴 筒部有一段距离,在长时间工作后,若导线槽内的导线发生松动往往会造成第一个连接轴 的轴筒部上缠绕的第一排行导线与第二排行导线或以后到末排导线交叉;另一方面,导线 直接跨过连接桥缠绕在第二个连接轴的轴筒部上,当两所述连接轴沿所述连接桥对折后, 由于对折后第一个连接轴与第二个连接轴之间的距离变短,往往会造成跨在连接桥上的导 线松动,第二个连接轴的轴筒部上缠绕的第一排行导线与第二排行导线或以后到末排导线 交叉。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的技术人员会在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上缠绕导 线后,会采用胶带将导线槽的出线口至轴筒部之间的导线固定在下凸缘上,采用胶带将横 跨连接桥的导线固定在连接桥上,以防止轴筒部上的第一排行导线与第二排行导线或以后 到末排导线交叉。但是,这种使用胶带固定导线的方法往往会出现不易操作且操作不精确 (胶带没有粘贴牢靠)的问题。因此现有的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具有不易缠绕导线且不能保证缠绕时第一 排行导线与第二排行导线或以后到末排导线不交叉,急需一种缠绕导线方便且保证缠绕时 第一排行导线与第二排行导线或以后到末排导线不交叉的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缠绕导线方便,且保证缠绕时第一排行导线与第二 排行导线或以后到末排导线不交叉的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为了实现上有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用于缠绕 导线,该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包括两绕线轴和连接桥,所述绕线轴包括轴筒部、在轴筒 部上端延伸形成的上凸缘和在轴筒部下端延伸形成的下凸缘,所述连接桥的两侧分别与两 所述连接轴的上凸缘连接,两所述连接轴沿所述连接桥对折直至两所述连接轴的下凸缘相 对,且两所述下凸缘之间形成轴孔,本技术的特征在于,两所述连接轴的上凸缘上设有 导线槽,所述导线槽的两端具有进线口和出线口,所述进线口高于所述出线口,所述出线口 临近所述轴筒部;所述连接桥两侧的上凸缘上并行设有两导线架,两所述导线架的两端开 设有固线槽,所述导线架靠近所述导线槽一端的固线槽低于所述进线口并高于所述出线较佳地,两所述绕线轴的导线槽位于两所述上凸缘的同一侧,且两所述导线槽的 进线口相对。这样,两导线槽的出线口相背,所述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相对于所述连接 桥的中心线对称分布,缠绕导线时,可以从两绕线轴中的任意一个为初始端开始缠绕。较佳地,所述出线口和进线口呈收敛状。收敛状的出线口和进线口对导线起到固 定作用,进一步防止导线的松动造成绕线架上第一排行导线与第二排行导线或以后到末排 导线交叉。较佳地,所述导线槽由上凸缘、从所述上凸缘向下凸缘方向延伸形成的槽底和从 所述槽底向远离所述轴筒部方向垂直延伸形成的挡壁围成,所述进线口与出线口形成于所 述上凸缘与所述挡壁的交界处。具体地,所述导线槽的槽底包括从所述进线口向上倾斜的上斜边、沿所述上斜边 向下倾斜的倾斜边以及从所述倾斜边向下延伸至所述出线口的下斜边。所述上斜边使得导 线更为方便的进入所述导线槽,所述倾斜边对导线起引导作用,而下斜边使得导线能够顺 利的从出线口伸出并缠绕至轴筒部。较佳地,所述连接桥上还并行凸设有两个呈条状的挡块,两所述挡块与所述导线 架相互垂直且位于两所述导线架之间。两挡块和两导线架的配合将跨在连接桥上的导线限 制在两挡块和两导线架构成的矩形区域,对导线起到固定作用,进一步防止导线的松动造 成绕线架上第一排行导线与第二排行导线或以后到末排导线交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的两绕线轴的上凸缘上设 置了导线槽,所述导线槽可引导所述导线进入绕线轴,且该导线槽的出线口临近轴筒部,可 以直接将导线引导至轴筒部上,防止由于导线松动造成第一排行导线与第二排行导线或以 后到末排导线交叉;另一方面,当导线从第一个绕线轴伸出时,穿过临近该轴筒部的导线架 下侧(或上侧)的固线槽,跨过连接桥后穿过另一个导线架的上侧(或下侧)的固线槽,并 经过第二个绕线轴的导线槽缠绕在其下侧的轴筒部上,因此,本技术缠绕导线时,横跨 连接桥的导线被固定在两个绕线架的固线槽内,防止对折两绕线轴后跨在连接桥上的导线 松动,而所述固线槽低于所述进线口并高于所述出线口,使得从导线架的固线槽到导线槽 的进线口之间的导线被拉成一条高于轴筒部的斜线,保证了缠绕在轴筒部上的第一排行导 线(包括缠绕在轴筒部上的导线的初始端)与第二排行导线或以后到末排导线不会交叉。综上,在本技术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上缠绕导线时可通过导线槽和导线架来固定 导线,缠绕导线方便,并保证缠绕时轴筒部上第一排行导线与第二排行导线或以后到末排 导线不交叉。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的部分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的两绕线轴对折前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的两绕线轴对折后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 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参考图1和图2,本技术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100由胶质等可折叠的绝缘 材质制成,用于缠绕导线,该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100包括两绕线轴101、102和连接桥 103,所述绕线轴101、102包括轴筒部10、在轴筒部10上端延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型圆形罩极马达绕线架,用于缠绕导线,包括两绕线轴和连接桥,所述绕线轴包括轴筒部、在轴筒部上端延伸形成的上凸缘和在轴筒部下端延伸形成的下凸缘,所述连接桥的两侧分别与两所述连接轴的上凸缘连接,两所述连接轴沿所述连接桥对折直至两所述连接轴的下凸缘相对,且两所述下凸缘之间形成轴孔,其特征在于:两所述连接轴的上凸缘上设有导线槽,所述导线槽的两端具有进线口和出线口,所述进线口高于所述出线口,所述出线口临近所述轴筒部;所述连接桥两侧的上凸缘上并行设有两导线架,两所述导线架的两端开设有固线槽,所述导线架靠近所述导线槽一端的固线槽低于所述进线口并高于所述出线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家康陈洪毅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国亮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