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叠绕式线圈气冷式线性马达的改良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64110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4 18: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多叠绕式线圈气冷式线性马达的改良构造,是使多叠绕式线圈与动子座间的结合,是通过二陈于该片状多叠绕式线圈两侧的唇部,达到限制与定位的功效,使多叠绕式线圈与动子座间的结合紧密,同时,各该唇部更可作为提供气体对流通道的设置所需的空间,以达到构件精简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是使多叠绕式线圈与动子座间的结合,是通过二陈于该片状多叠绕式线圈两侧的唇部,达到限制与定位的功效,使多叠绕式线圈与动子座间的结合紧密,同时,各该唇部更可作为提供气体对流通道的设置所需的空间,以达到构件精简的效果。【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是与电动机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
技术介绍
热能得以通过幅射散逸或空气对流而获得传递的现象,是为已知技术中用以达到使线性马达运作时所产生热能得以散逸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为利用是项技术手段达到马达散热的目的与功效,提供适当的对流通道,使气体得以经由该等对流通道而于马达内部与马达外部间持续流动,从而达到较佳的散热效果者,乃是众多已知技术所企图达成的目的。而为达成前述目的,于已知技术中遂有如图1所示般,将二主流道(I)设于动子座(2)上,并以多数的引流道(3)连通各该主流道(I)与气隙(4)空间,同时,为确保气体得以自该主流道(I)准确地进入该气隙(4)空间中,乃使各该引流道(3)呈斜孔,以因应各该主流道(I)的位置,因受限于动子构件而无法对应于气隙所在,致与气隙间产生偏移的空间状态。但是前述已知技术仅以单侧进气的具体
技术实现思路
,于热能散逸的功效上并未臻理想,是以,于已知技术中遂有如图2与图3所示者般,进一步地使主流道(5)于呈框状的动子座¢)中延伸呈环状,并使多数的引流道(7)分设于该动子座(6)相互平行的两侧框体中,据得以于气隙(8)的两对向侧形成气体出口,从而使气体得从气隙(8)两侧进入,以提升气体的对流,使散热的效果得以得到对应之提升。前述已知技术所提供于动子构件上设置气体对流通道的具体技术内容,对于作为主要热源的动子而言,是可使气体快速进入气隙中,以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但是,囿于前述于动子构件上设置气体流道的已知技术,是可使气体直接于作为主要热源的动子表面上流动,而可有效快速地达到散热的功效,但是囿于动子座零件可供容设对流通道的空间有限,因此,用以连通主流道⑴(5)与气隙(4)⑶间的各该引流道(2) (7),均是呈斜孔状,始得以将气流导引进入气隙之中,是等之已知技术对于制造加工而言并非便利,同时对于线圈与动子座间的定位结合亦欠缺妥适的技术,容有加以改进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除使气体对流通道的加工便于实施者外,亦使线圈与动子座间的结合获有稳定维持的功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它包含有:—动子座,具有一长形座身,一嵌槽是凹设于该座身的一侧座面并沿该座身的长轴延伸;—线圈组,是呈片状,而以一端嵌设结合于该嵌槽中,另端则自该嵌槽伸出该座身的一侧座面外;—对流部,具有多数的出流口,是位于该座身的一侧座面上,并相邻于该嵌槽的槽P ;该座身是更包含有二长形唇部,是相互平行地分设于该嵌槽的槽口两侧;各该唇部彼此相向的侧端并呈三角形,彼此间是相隔一小于该嵌槽槽宽的开口距离。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开口距离是小于该线圈组一端的片状厚度。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座身是更包含有一断面呈U形的长形座部;各该唇部是彼此平行地分别以一侧邻接于该座部的两自由端上,并以相背的另侧形成该座面。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嵌槽是为该座体的U形内部空间延伸至各该唇部间者。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对流部是具有二主流道,分设于各该唇部中,并沿各该唇部的长轴方向延伸,多数引流孔,是分别自各该主流道径向延伸至该座面上。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座部与各该唇部是为一体成型者。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座身是更包含有多数的固定部,固接该座部与各该唇部。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各所述唇部三角形侧端的内侧端面与该嵌槽的槽口方向间是相隔一锐角角度。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各所述唇部三角形侧端的内侧端面是与该该线圈部一端的对应相向端面彼此平行。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是:通过该对流部提供外部气体进入各该气隙空间的流动通道,以形成气流来散逸该线圈组于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是项散热的功效固与已知技术所得以达成的功效相仿,但是,相较于已知技术用以提供对流通道设置的构造而言,本专利技术藉由各该唇部构造的存在,是可提供对流通道设置时所需的空间,而可于最小的尺寸范围内,形成各该引流道,据以将气体导引至各该气隙,使气体的流动更为顺畅。同时,藉由各该唇部角形侧端所形成的较小开口距离,除可避免该线圈组的脱离情况产生外,其三角形的形状更是有效地利用了动子与定子间仅存的微小间隙空间,而可避免因该唇部而徒然增加动子与定子间的间距,使线性马达的体积增加的缺失。【附图说明】图1是一已知技术的剖视图。图2是另一已知技术的一剖视图。图3是另一已知技术的另一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沿图4的6-6割线的剖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沿图6的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动子座立体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动子座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可能的实施态样,然而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所欲保护的范畴,先予叙明。首先,请参阅图4至图7所示,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提供(10),其主要乃是包含了有一动子座(20)、一多叠绕式的线圈组(30)以及一对流部(40)。该动子座(20)是具有一长形的座身(21),一嵌槽(22)则凹设于该座身的一侧座面(211)上,并沿该座身(21)的长轴延伸而成;更进一步来说,该座身(21)的具体构造乃是包含有一断面呈U形的长形座部(212),二长条状的唇部(213)是分别一体成型于该座部(212)的两自由端末上,并彼此以长轴方向相互平行,且使各该唇部(213)彼此相向的一侧侧端(2131)是呈突伸的三角形状,相互间并相隔一小于该嵌槽(22)槽宽的开口距离(d),且使各该唇部(213)位于各该三角形侧端(2131)部位上的内侧端面(2132)是与该嵌槽(22)的槽口方向(P)相隔一锐角角度(α)。该线圈组(30)是为已知多叠绕的片状元件,而以一端嵌设结合于该嵌槽(22)中,另端则自该嵌槽(22)伸出该座面(211)外,使得滑接于一定子(50)的滑槽(51)中,并使两侧片面与该滑槽(51)的槽壁间分别相隔一适当尺寸的气隙(g),而其中,该线圈组(30)嵌设于该嵌槽(22)中一端的厚度是小于该嵌槽(22)槽宽(dl)而大于该开口距离(d),且使该线圈组(30)的两侧端面(31)与各该内侧端面(2132)相向且平行对应,具体安装时,是以该线圈组(30)的另一端沿垂直该嵌槽(22)槽口的方向插入,据以使该线圈组(30)的一端得以稳固地嵌设结合于该嵌槽(22)中,而无自该嵌槽(22)槽口方向脱离之虞。该对流部(40)设于该动子座(20)中,是用以提供外部空气进入各该气隙(g)中的流动通道,而具有了二主流道(41),是分设于各该唇部(213)中,并沿其长轴延伸而成,多数的引流道(42)是分别自各该主流道(41)径向延伸至该座面(211)上形成出流口(421),而与该嵌槽(22)的槽口相邻;进一步地,为便于对流通道的制造加工,于本实施例中,乃是使各该主流道(41)于各该唇部(213)彼此相背的端侧上分别呈透空状,再各自以盖板(411)固接于该唇部(213)上,以将之封闭者,据此,则呈斜孔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叠绕式线圈气冷式线性马达的改良构造,它包含有:一动子座,具有一长形座身,一嵌槽是凹设于该座身的一侧座面并沿该座身的长轴延伸;一线圈组,是呈片状,而以一端嵌设结合于该嵌槽中,另端则自该嵌槽伸出该座身的一侧座面外;一对流部,具有多数的出流口,是位于该座身的一侧座面上,并相邻于该嵌槽的槽口;其特征在于:该座身是更包含有二长形唇部,是相互平行地分设于该嵌槽的槽口两侧;各该唇部彼此相向的侧端并呈三角形,彼此间是相隔一小于该嵌槽槽宽的开口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宇荣黄柏盛
申请(专利权)人:大银微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