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腔滤波器的反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750725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有关一种空腔滤波器的反馈装置,该空腔滤波器的基座内部中心的共振空间为设有天线端口,两侧并分别设有信号的输出/输入侧,而于天线端口与两侧输出/输入侧之间,则分别设置依序排列的多个共振腔,且于最初共振腔与最后共振腔之间的腔体隔板上,设有通道贯通最初共振腔与最后共振腔,可产生交叉耦合,以调整补偿止带频率的分量,再于基座的共振空间外侧罩覆盖板,且通过盖板上设有多个调整器,可伸入共振空间内进行频率与频宽的调节,达到在依序排列的多个共振腔间,产生交叉耦合达到反馈效果的目的,增益信号传输与所设计频段的效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空腔滤波器的反馈装置,尤指可对依序排列的多个共振腔, 产生交叉耦合于最初共振腔与最后共振腔之间的相邻腔体隔板,设置贯通的通道,达到交 叉耦合达到反馈效果的目的,增益信号传输与所设计频段效能。技术背景 现今通信产业的发达,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信号的发射、接收,以完成信号传 输的目的,而无线通信产业中相当重要的一环,且无线通信的频道往往是通信业者必争之 地,也因为频道资源非常有限,则造成提供传输服务的通信产业的电信业者,均充分利用有 限的频宽资源,以寻求通信容量及通信品质的最佳解决方式,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频 宽资源,无论是收发频道间或不同系统操作频段间,其频道相邻实极为接近,却又要求高隔 离度效果,以维持良好通信品质,但也相对的造成空腔滤波器或空腔滤波器具高隔离度功 能设计的困难度。而一般带通空腔滤波器(或双工器),供某一频率范围内的能量通过,并欲将此 频率范围之外的能量衰减以达隔离的效果,然而空腔滤波器并无法完全阻绝止带频率的能 量,工程师致力于降低通带之外频率的能量,却往往造成传播信号在止带频率的不稳定,因 而设计者通过信号反馈的方式,将此止带频率范围内的能量重新调整,目前所应用的空腔 滤波器(或双工器),请参阅图5、图6所示,现有的空腔滤波器A(双工器)内部共振空间 AO设有多个共振腔A01,且于相邻的共振腔AOl间设有贯穿的槽道Al,利用共振空间AO的 天线端口 A2接收(或发射)信号,经过共振空间AO的各共振腔AOl内,产生滤波作用,而 由两侧的信号输出/输入端A3进行传输,但信号在通过各共振腔AOl时,衰减的信号容易形成散射,如图6中的^DB (I S (1,3) I) dpx及-DB (| S (2,3) |) dpx分别为双工器的低频与Δ高频信号表示的曲线,其中的-DB (I S (2,3) I) dpx曲线,为超出止带区间11. 06 11. 18GHz、 11. 59 11. 71GHz的可接收范围(斜线区域之间)之外,其插入损耗(Insertion Loss)介 于-129. 3DB -117DB与-114. 5DB -125. 3DB,无法被接收,干扰空腔滤波器A的信号接 收或传输不稳定。因此,要如何解决目前空腔滤波器(双工器)在收发信号时,无法将信号维持在可 接收的定值范围,而致信号传输不稳定的问题,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及本设计人所 亟欲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的问题与缺点,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量,并以 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可在最初与最后共振 腔间形成交叉耦合达到反馈效果,以增益信号传输与所设计频段品质的空腔滤波器反馈装 置的技术专利诞生。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乃在于该空腔滤波器的基座,于内部中心的共振空间设 有天线端口、两侧并分别设有信号的输出/输入侧,且分别设置依序排列的复数共振腔,且 于最初共振腔与最后共振腔之间的腔体隔板上,设有贯通的通道可产生交叉耦合,以调整 补偿止带频率的分量,再于基座的共振空间外侧罩覆盖板,且通过盖板上设有复数调整器, 可伸入共振空间内进行频率的调节,达到在依序排列的复数共振腔间产生交叉耦合达到反 馈效果的目的、增益信号传输与所设计频段的效能。本技术的次要目的乃在于该基座的共振空间内,由天线端口至两侧输出/ 输入侧间,分别设有七级数的多个共振腔,并由天线端口两侧依序为最后的七级共振腔、六 级共振腔、五级共振腔、四级共振腔、三级共振腔、二级共振腔及最初的一级共振腔,并由两 侧最初的一级共振腔连通至两侧输出/输入侧,且在最初的一级共振腔、最后的七级共振 腔的腔体隔板,设有贯通的通道,以供最初的一级共振腔、最后的七级共振腔形成交叉耦合 达到反馈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腔滤波器的反馈装置,包括基座、盖 板,该基座内为设有共振空间,且共振空间内设有天线端口、两侧并分别设有信号传输的输 出/输入侧,再于基座的共振空间外侧罩覆盖板,且盖板上设有多个伸入共振空间内的调 整器,其中,该基座的共振空间由天线端口至两侧输出/输入侧之间,分别设置依序排列的 多个共振腔,且分别在各最初的共振腔与各最后的共振腔的各腔体隔 板上设有贯通并产生 交叉耦合的通道。较佳地,该共振空间的天线端口与两侧输出/输入侧之间分别设有依序排列的七 级数的共振腔,该七级数的共振腔包括最后的七级共振腔、六级共振腔、五级共振腔、四级 共振腔、三级共振腔、二级共振腔及最初的一级共振腔,而各最初的一级共振腔及各最后的 七级共振腔之间的各腔体隔板分别设有贯通各最初的一级共振腔及各最后的七级共振腔 的通道。较佳地,该共振空间由天线端口两侧至两侧输出/输入侧之间分别依序设置最后 的七级共振腔、六级共振腔、五级共振腔、四级共振腔、三级共振腔、二级共振腔与最初的一 级共振腔。较佳地,该共振空间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共振腔之间分别设有贯通的信号引道。本技术主要针对空腔滤波器的反馈装置设计,利用空腔滤波器的基座,在共 振空间的天线端口与两侧输出/输入侧之间,分别设有多个依序排列的共振腔,并在最初、 最后的共振腔间的腔体隔板,设有贯通最初、最后共振腔的通道,而可达到信号在最初、最 后共振腔间,产生交叉耦合的反馈作用为主要保护重点,将部分可利用的被摒除、衰减信号 重新反馈,以调整补偿止带频率的分量、提升接收或发射的信号的稳定度,并可提升安装于 空腔滤波器的信号接收机具所接收信号的品质,乃仅使空腔滤波器的信号接收或发射具有 稳定交叉耦合达到反馈效果的优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的基座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滤波信号图;图5为现有空腔滤波器的俯视图;图6为现有空腔滤波器的滤波信号图。附图标记说明 1_基座;10-共振空间;134-四级共振腔;11-天线端口 ; 135-五 级共振腔;12-输出/输入侧;136-六级共振腔;13-共振腔;137-七级共振腔;131-—级 共振腔;14-腔体隔板;132- 二级共振腔;140-通道;133-三级共振腔;2-盖板;20-穿孔; 211-频率调整杆;21-调整器;A-空腔滤波器;AO-共振空间;A2-天线端口 ;AOl-共振腔; A3-输出/输入端;Al-槽道。具体实施方式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兹附图就本实 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以有利于完全了解。请参阅图1-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基座俯视图、滤 波信号图,由图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技术的空腔滤波器包括基座1、盖板2,其中该基座1内部中央位置设有共振空间10,且在共振空间10中央位置设有天线端 口 11,而共振空间10两侧为分别设有信号传送的输出/输入侧12,并由天线端口 11至两 侧输出/输入侧12之间,分别设有依序排列的多个共振腔13,且各最初的一级共振腔131、 各最后的七级共振腔137的各腔体隔板14,分别设有通道140贯通于各最初的一级共振腔 131、各最后的七级共振腔137,再于任意两相邻共振腔13之间,设有贯通的信号引道15。该盖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腔滤波器的反馈装置,包括基座、盖板,该基座内为设有共振空间,且共振空间内设有天线端口、两侧并分别设有信号传输的输出/输入侧,再于基座的共振空间外侧罩覆盖板,且盖板上设有多个伸入共振空间内的调整器,其特征在于:该基座的共振空间由天线端口至两侧输出/输入侧之间,分别设置依序排列的多个共振腔,且分别在各最初的共振腔与各最后的共振腔的各腔体隔板上设有贯通并产生交叉耦合的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维宏李建志王志伟徐伟钦
申请(专利权)人: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