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齿差短幅摆线齿轮油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19393 阅读:4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二齿差短幅摆线齿轮油泵,涉及汽车自动变速器的油泵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包括内转子、外转子、壳体、月牙板、进油道、出油道,特征是:内转子齿数为7~11的奇数齿,油泵的内转子与外转子齿数差为2,内转子的齿形轮廓由削去齿顶部和齿根部的非完整的短幅外摆线的等距曲线,外转子的齿形轮廓由与内转子相共轭的圆弧交叉后削去齿顶部和齿根部的圆弧曲线,其圆弧曲线所包含的齿数为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合理,采用的转子型线啮合性好,能有效改善转子磨损,提高油泵容积效率,降低液压系统的压力脉冲、冲击和噪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广泛用作汽车自动变速器的油泵,特别适用作轿车的AT、DCT自动变速器油泵。(*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自动变速器
,具体涉及汽车自动变速器的油泵结 构。二
技术介绍
汽车自动变速器油泵,作为自动变速器整个液压操控系统的动力源和箱内各摩擦 副润滑装置,是关系到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和舒适性等的关键零部件之一。自动变速器油泵 的工作原理是相啮合的油泵转子组件旋转,通过改变相啮合的转子与具有吸入端口和排出 端口的壳体形成的容积变化来吸入和排放流体。因此,相啮合的油泵转子的齿形轮廓曲线 成为影响油泵性能的主要因素,改善相啮合的油泵齿轮的轮廓曲线能提高自动变速器液压 系统的操控性,降低液压系统的压力脉冲和冲击,减少噪声,降低自动变速器能耗。现有汽车自动变速器,采用的多齿差油泵为渐开线齿轮泵,主要包括内转子、外 转子、壳体、月牙板,其内转子和外转子的齿形轮廓线为渐开线,内转子与外转子齿差大于 2,该油泵的主要缺点一是多齿差渐开线齿轮泵的齿廓曲率大,齿轮啮合时易产生滑动,增 大齿轮啮合的磨损;二是陡直的齿形轮廓减少了密封表面,降低了容积效率,内、外齿啮合 时形成的密闭腔小,高速时易产生冲击和噪声;三是在相同理论排量下,渐开线齿轮泵的齿 数多,油泵结构较大,在现代汽车空间限制的条件下有较大的局限性。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汽车自动变速器油泵的不足,提供一种二齿差短幅 摆线齿轮油泵,具有结构紧凑合理,能减小齿轮啮合磨损,降低液压系统的压力脉冲、冲击 和噪声,提高容积效率等特点。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二齿差短幅摆线齿轮油泵,主要包括内 转子、外转子、壳体、月牙板、进油道、出油道,其特征是内转子齿数为7 11的奇数齿,内 转子与外转子齿数差为2,内转子与外转子的中心距为4. 5 5. 5,内转子与外转子啮合时 的齿顶和齿根的间隙为0. 5 0. 8。内转子的齿形轮廓由削去齿顶部和齿根部的非完整的 短幅外摆线的等距曲线与内转子的齿顶弧和齿根弧相互圆滑连接构成,生成内转子短幅外 摆线的动圆半径(即为外转子节圆半径)与内转子的短幅外摆线等距曲线的中心半径之比 为(0.7 0.8) 1。外转子的齿形轮廓由与内转子相共轭的圆弧交叉后削去齿顶部和齿 根部的圆弧曲线,与外转子的齿顶弧和齿根弧相互圆滑连接构成,外转子的圆弧曲线所包 含的齿数为2,且圆弧曲线半径与内转子的短幅外摆线等距曲线的中心半径之比为(0.4 0.5) 1,外转子节圆上的弧齿宽与弧齿厚之比为(0.84 1.25) 1。在内转子和外转子 之间,被固接在壳体上的月牙板分隔为进油道和出油道的密闭腔室,内转子和外转子旋转 时,通过密闭腔室及其容积的变化而吸入和排放油液,达到运送油液的目的,完成油泵的功 能。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主要有如下效果1、油泵的转子型线采用幅外摆线的等距曲线与圆弧曲线,其轮廓曲线曲率小,能 有效改善转子的啮合,降低磨损;2、油泵采用的转子型线在啮合工作时增加了密封表面,能有效提高油泵的容积效 率,在输出压力3Mpa、转速4000rpm的条件下,油泵的容积效率可达到90% ;3、油泵采用月牙板将内、外转子工作腔隔离,密闭工作腔体积在工作时无变化,能 有效降低液压系统的压力脉冲和冲击,减少噪声,在输出压力3Mpa、转速3000rpm条件噪声 小于70dBA ;4、在相同排量下,本技术的摆线齿轮油泵的齿数是现有渐开线齿轮油泵的一 半,且油泵结构紧凑,能满足现代汽车空间限制的要求。本技术可广泛用作汽车自动变速器的油泵,特别适用作轿车的AT、DCT自动 变速器油泵。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内转子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外转子结构示意图。图中1内转子,Ia Ic内转子轮廓,2外转子,2a 2c外转子轮廓,3出油道, 4a 4c密闭腔室,5壳体,6月牙板,7进油道,Rl内转子节圆,R2外转子节圆,L短幅外摆 线等距曲线的中心半径,r外转子圆弧曲线半径,e中心距,S齿顶齿根间隙,另弧齿厚,应弧 齿槽宽,01内转子中心,02外转子中心。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二齿差短幅摆线齿轮油泵,主要包括内转子1、外转子2、壳体5、月牙板6、进 油道7、出油道3等,其特征是内转子1齿数为7,内转子1与外转子2齿数差为2,内转 子1与外转子2的中心距e为4. 5,内转子1与外转子2啮合时的齿顶和齿根的间隙S为 0. 5。内转子1的齿形轮廓由削去齿顶部和齿根部的非完整的短幅外摆线的等距曲线Ib与 内转子1的齿顶弧Ia和齿根弧Ic相互圆滑连接构成,生成内转子1短幅外摆线的动圆半 径R2(即为外转子2节圆半径R2)与内转子1的短幅外摆线等距曲线Ib的中心半径L之 比为0.7 1。外转子2的齿形轮廓由与内转子1相共轭的圆弧交叉后削去齿顶部和齿根 部的圆弧曲线2b,与外转子2的齿顶弧2a和齿根弧2c相互圆滑连接构成,外转子2的圆弧 曲线2b所包含的齿数为2,且圆弧曲线2b半径r与内转子1的短幅外摆线等距曲线Ib的 中心半径L之比为0.4 1,外转子2节圆上R2的弧齿槽宽片与弧齿厚另之比为0.84 1。 内转子1和外转子2旋转时,通过密闭腔室4a 4c及其容积的变化而吸入和排放油液,达 到运送油液的目的,完成油泵的功能。实施例2一种二齿差短幅摆线齿轮油泵,同实施例1,其中内转子1齿数为9,内转子1与 外转子2齿数差为2,内转子1与外转子2的中心距e为5,内转子1与外转子2啮合时的齿顶和齿根的间隙S为0. 65,生成内转子1短幅外摆线的动圆半径R2与内转子1的短幅外 摆线等距曲线Ib的中心半径L之比为0.75 1,圆弧曲线2b半径r与内转子1的短幅外 摆线等距曲线Ib的中心半径L之比为0.45 1,外转子2节圆上R2的弧齿槽宽片与弧齿 厚5之比为1.05 1。实施例3一种二齿差短幅摆线齿轮油泵,同实施例1,其中内转子1齿数为11,内转子1与 外转子2齿数差为2,内转子1与外转子2的中心距e为5. 5,内转子1与外转子2啮合时 的齿顶和齿根的间隙S为0.8,生成内转子1短幅外摆线的动圆半径R2与内转子1的短幅 外摆线等距曲线Ib的中心半径L之比为0.8 1,圆弧曲线2b半径r与内转子1的短幅外 摆线等距曲线Ib的中心半径L之比为0.5 1,外转子2节圆上R2的弧齿槽宽片与弧齿厚 云之比为1. 25 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齿差短幅摆线齿轮油泵,主要包括内转子(1)、外转子(2)、壳体(5)、月牙板(6)、进油道(7)、出油道(3),其特征是:内转子(1)齿数为7~11的奇数齿,内转子(1)与外转子(2)齿数差为2,内转子(1)与外转子(2)的中心距e为4.5~5.5,内转子(1)与外转子(2)啮合时齿顶和齿根的间隙S为0.5~0.8,内转子(1)的齿形轮廓由削去齿顶部和齿根部的非完整的短幅外摆线的等距曲线(1b)与内转子(1)的齿顶弧(1a)和齿根弧(1c)相互圆滑连接构成,生成内转子(1)短幅外摆线的动圆半径(R2),即为外转子(2)节圆半径(R2)与内转子(1)短幅外摆线等距曲线(1b)的中心半径(L)之比为(0.7~0.8)∶1,外转子(2)的齿形轮廓由与内转子(1)相共轭的圆弧交叉后削去齿顶部和齿根部的圆弧曲线(2b),与外转子(2)的齿顶弧(2a)和齿根弧(2c)相互圆滑连接构成,外转子(2)的圆弧曲线(2b)所包含的齿数为2,且圆弧曲线(2b)半径(r)与内转子(1)的短幅外摆线等距曲线(1b)的中心半径(L)之比为(0.4~0.5)∶1,外转子(2)节圆(R2)上的弧齿宽与弧齿厚之比为(0.84~1.25)∶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齿差短幅摆线齿轮油泵,主要包括内转子(1)、外转子O)、壳体(5)、月牙板 (6)、进油道(7)、出油道(3),其特征是内转子⑴齿数为7 11的奇数齿,内转子⑴与 外转子⑵齿数差为2,内转子⑴与外转子(2)的中心距e为4. 5 5. 5,内转子⑴与外 转子(2)啮合时齿顶和齿根的间隙S为0. 5 0. 8,内转子(1)的齿形轮廓由削去齿顶部和 齿根部的非完整的短幅外摆线的等距曲线(Ib)与内转子(1)的齿顶弧(Ia)和齿根弧(Ic) 相互圆滑连接构成,生成内转子(1)短幅外摆线的动圆半径(R2),即为外转子( 节圆半径 (R2)与内转子(1)短幅外摆线等距曲线(Ib)的中心半径(L)之比为(0.7 0.8) 1,外 转子( 的齿形轮廓由与内转子(1)相共轭的圆弧交叉后削去齿顶部和齿根部的圆弧曲线 (2b),与外转子O)的齿顶弧Oa)和齿根弧Oc)相互圆滑连接构成,外转子O)的圆弧曲 线(2b)所包含的齿数为2,且圆弧曲线Qb)半径(r)与内转子⑴的短幅外摆线等距曲线 (Ib)的中心半径(L)之比为(0.4 0.5) 1,外转子(2)节圆(R2)上的弧齿宽(应)与弧 齿厚(为)之比为(0. 84 1. 25) 1。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齿差短幅摆线齿轮油泵,其特征在于内转子(1)齿 数为7,内转子⑴与外转子(2)的中心距(e)为4. 5,内转子⑴与外转子(2)啮合时齿 顶和齿根的间隙⑶为0.5,生成内转子⑴短幅外摆线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昌林单凯凌邓礼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红宇精密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