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用自动变速器油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63388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用自动变速器油泵,主要包括油泵盖、油泵体、齿轮I和齿轮II。油泵盖固定在油泵体上方。油泵体具有内腔。齿轮I和齿轮II设置在内腔中。齿轮I和齿轮II相互啮合。齿轮I的齿根圆直径记为φ1。φ1=[28mm,30mm]。齿轮I的齿顶圆直径记为φ2。φ2=[35mm,39mm]。齿轮II的齿根圆直径记为φ3。φ1=[31mm,35mm]。齿轮II的齿顶圆直径记为φ4。φ4=[39mm,43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齿轮尺寸小,但排量大,经调整齿轮厚度排量可在5至10毫升之间调整。油泵体和油泵盖的进油流到面积大,且有消音槽,保证了高压工况下的降低噪音。在泵体侧只有排油槽,无排油口。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oil pump for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用自动变速器油泵
本技术涉及汽车自动变速器
,具体是一种车辆用自动变速器油泵。
技术介绍
目前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种类大致分三种:即CVT、AT和DCT三种结构形式,其离合器控制方式都是靠液压系统实现,而液压系统的动力元件是油泵;内啮合齿轮泵经常用于自动变速器油泵或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油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本技术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车辆用自动变速器油泵,主要包括油泵盖、油泵体、齿轮I和齿轮II。所述油泵盖固定在油泵体上方。所述油泵盖主要包括进油口、进油道I、出油口、排油道I和消音槽。所述进油口开设在油泵盖的一端。所述进油口和进油道I连通。所述出油口开设在油泵盖的另一端。所述出油口和排油道I连通。所述消音槽开设在排油道I的尾端。所述进油口为圆形。所述进油口的直径记为a1。a1=[14mm,18mm]。所述出油口为圆形。所述进油口的直径记为a2。a2=[10mm,14mm]。所述油泵体具有内腔。所述油泵体主要包括进油道II、排油道II和消音槽。所述进油道II开设在油泵体的一端。所述排油道II开设在油泵体的另一端。所述消音槽开设在排油道II的尾端。所述进油道I和进油道II上下对应,组成进油流道。排油道I和排油道II上下对应,组成排油流道。所述齿轮I和齿轮II设置在内腔中。所述齿轮I和齿轮II相互啮合。所述齿轮I的厚度记为H1。H1=[15mm,23mm]。所述齿轮I的齿根圆直径记为φ1。φ1=[28mm,30mm]。所述齿轮I的齿顶圆直径记为φ2。φ2=[35mm,39mm]。所述齿轮II的厚度记为H2。H2=[15mm,23mm]。所述齿轮II的齿根圆直径记为φ3。φ1=[31mm,35mm]。所述齿轮II的齿顶圆直径记为φ4。φ4=[39mm,43mm]。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毋庸置疑的。本技术齿轮尺寸小,但排量大,经调整齿轮厚度排量可在5至10毫升之间调整。油泵体和油泵盖的进油流到面积大,且有消音槽,保证了高压工况下的降低噪音。在泵体侧只有排油槽,无排油口。排油口在泵盖上,与泵盖的排油槽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油泵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为油泵体和齿轮的装配示意图;图3为齿轮I结构示意图;图4为齿轮II结构示意图;图5为油泵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油泵盖结构示意图;图7为进油道II结构示意图;图8为进油道I结构示意图;图9为排油道I结构示意图;图中:油泵盖1、油泵体2、齿轮I3、齿轮II4、进油口101、进油道I102、出油口103、排油道I104、消音槽I105、进油道II201、排油道II202、消音槽II203、进油道分槽I1021、进油道分槽II1022、排油道分槽I1041、排油道分槽II1042、进油道分槽III2011和进油道分槽IV201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该理解为本技术上述主题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技术上述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实施例1:参见图1至图9,一种车辆用自动变速器油泵,主要包括油泵盖1、油泵体2、齿轮I3和齿轮II4。所述油泵盖1通过螺栓固定在油泵体2上方,从而与油泵体2形成一个腔体。所述油泵盖1主要包括进油口101、进油道I102、出油口103、排油道I104和消音槽I105。所述进油口101开设在油泵盖1的一端。所述进油口101和进油道I102连通。所述进油道I102分为进油道分槽I1021和进油道分槽II1022。进油口101连通进油道分槽I1021。进油道分槽I1021和进油道分槽II1022连通。所述出油口103开设在油泵盖1的另一端。所述出油口103和排油道I104连通。所述排油道I104分为排油道分槽I1041和排油道分槽II1042。出油口103连通排油道分槽I1041。排油道分槽I1041和排油道分槽II1042连通。进油道分槽II1022和排油道分槽II1042共同环绕齿轮I3和齿轮II4的中心轴。进油道分槽II1022和排油道分槽II1042之间具有间隙。进油道分槽II1022和排油道分槽II1042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均为相同的圆环。圆环外圆半径R1为19~22mm,内圆半径R2为13~17mm。圆环外圆的圆心和内圆圆心之间的距离记为H1。所述消音槽I105开设在排油道I104的尾端。消音槽I105为兔耳状凹槽,且宽度H3为1.5~3.5mm,长度5~9mm。所述进油口101为圆形。所述进油口的直径记为a1。a1=[14mm,18mm]。所述出油口103为圆形。所述进油口的直径记为a2。a2=[10mm,14mm]。所述油泵体2具有内腔。所述油泵体2主要包括进油道II201、排油道II202、消音槽II203。所述进油道II201开设在油泵体2的一端。油泵盖与油泵体合起来后自动形成一个完整油道,因此,油泵盖与油泵体合起来后进油道II201连通进油口101。所述进油道II201分为进油道分槽III2011和进油道分槽IV2012。进油口204连通进油道分槽III2011。进油道分槽III2011和进油道分槽IV2012连通。进油道分槽IV2012和排油道202共同环绕齿轮I3和齿轮II4的中心轴。进油道分槽IV2012和排油道202之间具有间隙。进油道分槽IV2012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为圆环。圆环外半径R3为19~22mm,内半径R4为13~17mm。所述排油道II202开设在油泵体2的另一端。所述消音槽II203开设在排油道II202的尾端。消音槽II203为兔耳状凹槽,且宽度H2为1.5~3.5mm,长度5~9mm。所述进油道I102和进油道II201上下对应,组成进油流道。排油道I104和排油道II202上下对应,组成排油流道。所述齿轮I3和齿轮II4设置在内腔中。所述齿轮I3和齿轮II4内啮合,排量在5至10毫升之间,节省了空间,减小了油泵的重量。所述齿轮I3的厚度记为H1。H1=[15mm,23mm]。所述齿轮I3的齿根圆直径记为φ1。φ1=[28mm,30mm]。所述齿轮I3的齿顶圆直径记为φ2。φ2=[35mm,39mm]。所述齿轮II4的厚度记为H2。H2=[15mm,23mm]。所述齿轮II4的齿根圆直径记为φ3。φ1=[31mm,35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自动变速器油泵,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油泵盖(1)、油泵体(2)、齿轮I(3)和齿轮II(4);/n所述油泵盖(1)固定在油泵体(2)上方;/n所述油泵体(2)具有内腔;/n所述齿轮I(3)和齿轮II(4)设置在内腔中;/n所述齿轮I(3)和齿轮II(4)相互啮合;/n所述齿轮I(3)的厚度记为H1;H1=[15mm,23mm];所述齿轮I(3)的齿根圆直径记为φ1;φ1=[28mm,30mm];所述齿轮I(3)的齿顶圆直径记为φ2;φ2=[35mm,39mm];/n所述齿轮II(4)的厚度记为H2;H2=[15mm,23mm];所述齿轮II(4)的齿根圆直径记为φ3;φ3=[31mm,35mm];所述齿轮II(4)的齿顶圆直径记为φ4;φ4=[39mm,43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用自动变速器油泵,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油泵盖(1)、油泵体(2)、齿轮I(3)和齿轮II(4);
所述油泵盖(1)固定在油泵体(2)上方;
所述油泵体(2)具有内腔;
所述齿轮I(3)和齿轮II(4)设置在内腔中;
所述齿轮I(3)和齿轮II(4)相互啮合;
所述齿轮I(3)的厚度记为H1;H1=[15mm,23mm];所述齿轮I(3)的齿根圆直径记为φ1;φ1=[28mm,30mm];所述齿轮I(3)的齿顶圆直径记为φ2;φ2=[35mm,39mm];
所述齿轮II(4)的厚度记为H2;H2=[15mm,23mm];所述齿轮II(4)的齿根圆直径记为φ3;φ3=[31mm,35mm];所述齿轮II(4)的齿顶圆直径记为φ4;φ4=[39mm,43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用自动变速器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盖(1)主要包括进油口(101)、进油道I(102)、出油口(103)、排油道I(104)和消音槽I(105);
所述进油口(101)开设在油泵盖(1)的一端;
所述进油口(101)和进油道I(1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凯凌袁林陈璧川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红宇精密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