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封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97430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密封条,该密封条包括一体形成的或相互连接的夹持部分和密封泡部分,所述密封泡部分上具有气孔,其中,在所述密封泡部分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向外突出的至少一条密封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密封泡部分的外表面上增加至少一条密封边,使得在关闭舱门时,舱门和密封条之间形成了多个密封区域,从而大大提高了密封效果。(*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密封件,具体的讲,涉及一种用于车辆中各种门结构处的密 封条。
技术介绍
目前的车辆上都设有行李舱。为了避免舱内物品被外界水、油等流体污染,舱门关 闭时应当是密封的。为了实现舱门的密封,通常要在行李舱中与关闭的舱门配合的地方设 置密封条。现在的密封条如图8所示。这种密封条具有形成为一体的夹持部分1和密封泡 部分2,通过夹持部分1将整个密封条夹持在行李舱内部的相应位置。所述密封泡部分2上 设有气孔5。图9所示的是现有技术中的密封条处在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图。当舱门12关闭 时,密封泡部分2中的气体从气孔5中被挤出,密封泡部分2与舱门12之间形成单重密封 区域13。但单重密封区域13面积较小,属于单一密封,密封效果不是很好,水、油等外部流 体容易通过该密封区域13渗入行李舱内部,污染舱内物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行李舱舱门的密封条,使用这种密封条 能够获得多重密封的效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密封条,该密封条包括一体形成的或相 互连接的夹持部分和密封泡部分,所述密封泡部分上具有气孔,其中,在所述密封泡部分的 外表面上形成有向外突出的至少一条密封边。优选地,所述夹持部分的横截面为具有第一直壁、第二直壁和圆弧部分的U型,所 述第一直壁和所述第二直壁的内侧均带有夹持齿,所述密封泡部分与所述第一直壁一体形 成。优选地,所述至少一条密封边包括第一密封边,该第一密封边的两侧与所述第一 直壁之间的轮廓的长度相等。通常,所述第一密封边指向所述夹持部分的U型开口侧或封闭侧。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边端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密封边根部的厚度。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密封边指向的一侧的密封泡部分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凹槽。通常,在所述密封泡部分的内表面上与所述凹槽对应的部分形成有突起。优选地,在所述密封泡部分的第一密封边与所述凹槽之间的部分上还形成有第二 密封边。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边与所述第一密封边之间的轮廓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密封 边与所述凹槽之间的轮廓的长度。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密封边的长度。通常,所述第二密封边端部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第二密封边根部的厚度。相对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势在于本技术通过在密封条的密封泡部分外表面上增加至少一条密封边,使得在关闭舱门时,舱门和密封条之间形成了多个密封区 域,从而大大提高了密封效果。附图说明图1所示的是本技术所述密封条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2所示的是图1所示的密封条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图;图3所示的是本技术所述密封条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4所示的是图3所示的密封条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图;图5所示的是本技术所述密封条的一种更优选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6所示的是图5所示的密封条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图;图7所示的是图5所示的密封条在行李舱中的安装示意图。图8所示的是现有技术中的密封条的截面图;图9所示的是图8所示的密封条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图;附图标记1夹持部分2密封泡部分3第一密封边4第二密封边5通气孔6 凹槽7第一直壁8第二直壁9圆弧部分10外部流体流入方向11导流区12 舱门13单重密封区域14第一密封区域15第二密封区域16第三密封区域17 突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图1所示的是本技术所述密封条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2所示的是图 1所示的密封条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图;图3所示的是本技术所述密封条的另一种 优选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4所示的是图3所示的密封条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图;图5所 示的是本技术所述密封条的一种更优选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6所示的是图5所示的 密封条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图;图7所示的是图5所示的密封条在客车行李舱中的安装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密封条,该密封条包括一体形成的或相互连接的 夹持部分1和密封泡部分2,所述密封泡部分2上具有气孔5,其中,在所述密封泡部分2的 外表面上形成有向外突出的至少一条密封边。在本技术中,所述夹持部分1的横截面可以为具有第一直壁7、第二直壁8和 圆弧部分9的大致U型,所述第一直壁7和所述第二直壁8的内侧均带有夹持齿,所述密封 泡部分2与所述第一直壁7的外侧一体形成。作为本使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至少一条密封边包括第一密 封边3,在封闭舱门12时,为了使所述第一密封边3优先接触舱门12,所述第一密封边3的 两侧与所述第一直壁7之间的轮廓的长度应大致相等。同理,所述第一密封边3应指向所 述夹持部分1的U型开口侧或封闭侧。如图2所示,为了能够在关闭舱门12时,所述第一密封边3与所述舱门12之间能 够形成两重密封,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边3端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密封边3根部的厚度。下面介绍该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图1和图2所示,当关闭舱门12时,通过关闭舱 门12的压力将密封泡部分2内的部分空气通过气孔5挤出,密封边3接触舱门12,由于密 封边3端部的厚度大于其根部厚度,这样便形成了第一密封区14和第二密封区15。如果行 李舱外部的流体渗透过所述第一密封区域14,所述第二密封区域15仍能阻挡外部流体进 一步流入舱内,提高了行李舱的密封性能。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在所述第一密封边3 指向的一侧的密封泡部分2的外表面上可以形成有凹槽6,在关闭舱门12时,通过该凹槽6 的引导作用,所述密封泡部分2此处的材料会向内凹,从而在关闭舱门12时能够得到除所 述第一密封边3与舱门接触处的第一密封区域14和第二密封区域15之外的第三密封区域 16以及导流区11。为了加强所述密封泡部分2在所述凹槽6处的强度,优选地,在所述密封泡部分2 的内表面上与所述凹槽6对应的部分可以形成有突起17。下面介绍该优选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图3和图4所示,当关闭舱门12时,通过关 闭舱门12时的压力将所述密封泡部分2内的空气通过气孔5挤出,密封泡部分2的密封边 3接触舱门12,由于密封边3端部的厚度大于其根部厚度,这样便形成第一密封区域14和 第二密封区域15,随后在所述凹槽6的引导下,密封泡部分2在该处向内凹,密封泡部分2 的一部分与舱门12接触,这样便形成第三密封区域16,且在第一密封区域14和第三密封区 域16之间还形成了导流区11,当外部流体通过第三密封区域16渗入后会沿导流区11流 出,且即使外部流体通过导流区11,第一密封区域14及第二密封区域16仍然能阻挡外部流 体的进一步渗入,确保了外部流体不会渗入行李舱内部污染舱内物品,同时在所述密封泡 部分2的内表面上与所述凹槽6对应的部分形成有突起17,这样密封泡部分2在此处的强 度不会因为舱门的反复开关而降低。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更优选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在所述密封泡部分2的第一 密封边3与所述凹槽6之间的部分上还可以形成有第二密封边4。如图6所示,当关闭舱门 12时,增加的第二密封边4在增强第三密封区域16的密封效果的同时,形成了足够大的导流区11。为了保证形成的所述导流区11有足够大的空间,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边4与所 述第一密封边3之间的轮廓的长度大致等于所述第二密封边4与所述凹槽6之间的轮廓的 长度。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密封条,该密封条包括一体形成的或相互连接的夹持部分和密封泡部分,所述密封泡部分上具有气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密封泡部分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向外突出的至少一条密封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祃力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