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67514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使连接器的安装作业容易、并且能够降低安装成本的连接器。将上侧绝缘膜固定在第一、第二触头以及托架的上表面中,之后断开第一、第二触头和托架之间的连接,最后将下侧绝缘膜固定在第一、第二触头以及托架的下表面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
技术介绍
目前,已知LED(发光二极管)用的固定装置(连接器)(参照日本特开 2005-340454 号公报(段落 0014 0017、0022、图 1))。该固定装置是在车辆尾灯(tail lamp)的壳体(housing)等绝缘材料制的底座 (base)部件中固定LED、并且将LED和电源进行电连接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具备连结 为一体的一对引线框架(lead frame)。一对引线框架中的一个引线框架的形状是将另一个 引线框架的形状的左右倒过来的形状。一个引线框架和另一个引线框架大小相同。一对引 线框架是由连结片来连结的。一对引线框架分别具有框架主体、卷曲(curl)部和弹性片。框架主体是平板状。 在框架主体中形成有小螺钉(vis)孔。卷曲部连结在框架部主体中,能够插拔地保持被放 置在框架主体上的LED。弹性片连结在框架主体中,接触在由卷曲部所保持的LED的引线端 子中。为了将上述固定装置安装在底座部件中,首先通过将插入到小螺钉孔中的小螺钉 旋入底座部件的螺纹孔中将一对引线框架固定在底座部件中,之后切断连结部,将连结为 一体的一对引线框架分割为两个独立的引线框架。如上述那样,虽然该固定装置用作车辆尾灯的连接器,但是如果想要将该固定装 置例如用作为背光用LED的连接器,则需要在一对引线框架和安装该一对引线框架的金属 制底板(chassis)之间插入绝缘板。因而,必须准备适合于安装一对引线框架的绝缘板,并 且必须将该绝缘通过小螺钉等固定在底板中。另外,如果使用绝缘板来将一对引线框架安装在底板中,则之后必须进行切断用 于连结一对引线框架的连结部来使一对引线框架分割为两个独立的引线框架的作业,因此 将引线框架向底板安装的作业是复杂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使连接器的安装作业容 易、并且能够降低安装成本的连接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第一触 头,具有接触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一个电极的第一接触部、保持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 一保持部、以及连接到另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触头,具有接触到所述一个连 接对象物的另一个电极的第二接触部、保持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二保持部、以及连接 到所述另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二连接部;以及绝缘部件,隔着规定的间隔来保持所述第一 触头和所述第二触头,所述绝缘部件具有固定在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的下表面中的下侧绝 缘膜。根据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结构,如上述那样绝缘部件的下侧绝缘 膜固定在第一、第二触头的下表面中,因此当将连接器例如安装在金属制的底板中时,无需 在第一、第二触头和底板之间设置绝缘板。另外,如上述那样绝缘部件隔着规定的间隔保持 第一、第二触头,在将连接器安装在底板之前,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之间的电连接被断开, 因此在将连接器安装在底板之后,不需要分割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多对触 头,由各自隔着规定的间隔配置的第一、第二触头所构成;以及绝缘部件,保持所述多对触 头,所述绝缘部件具有固定在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的下表面的下侧绝缘膜,在所述多对触头 中,所述第一触头具有接触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一个电极的第一接触部、保持所述一个连 接对象物的第一保持部、以及连接到另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触头具有 接触到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另一个电极的第二接触部、保持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二 保持部、以及连接到所述另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多对触头中相邻的两 对触头的一对的所述第一触头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该两对触头的另一对的所述第二触头 的所述第二连接部被连结。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第一、第二保持部分别 是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从与所述下侧绝缘膜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收纳所述一个连接对象 物,并在所述下侧绝缘膜的厚度方向上进行支撑,所述第一、第二触头分别具有定位部,进 行从所述正交的方向收纳的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所述正交的方向的定位;以及脱落阻止 部,阻止定位在所述定位部中的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向所述正交的方向的脱落。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第一、第二保持部分别是 压入部,所述压入部在所述下侧绝缘膜的厚度方向上相对地压入到形成在所述一个连接对 象物中的孔中。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第一、第二保持部分别 是双叉状的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在弹性变形的同时在所述下侧绝缘膜的厚度方向上相对地 插入到形成在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中的贯通孔中,由此卡合在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上表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绝缘部件具有固定在所 述第一、第二触头的上表面的上侧绝缘膜,所述上侧绝缘膜具有露出部,所述露出部至少使 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一、第二保持部露出。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绝缘部件具有固定在所 述第一、第二触头的上表面的上侧绝缘膜,所述上侧绝缘膜具有露出部,所述露出部至少使 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一、第二保持部露出,在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的两侧,配置 有从所述第一、第二触头分离的托架,在所述托架的下表面固定有所述下侧绝缘膜,在所述 托架的上表面固定有所述上侧绝缘膜。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包 括第一固定工序,在隔着规定的间隔配置的第一、第二触头的上表面、和位于所述第一、第 二触头的两侧并与这些触头连接的托架的上表面固定上侧绝缘膜;截断工序,断开所述第 一、第二触头和所述托架之间的连接;以及第二固定工序,将下侧绝缘膜固定在所述第一、 第二触头的下表面、和所述托架的下表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方法,当将连接器例如安装在金属制的底板中时, 无需在第一、第二触头和底板之间设置绝缘板。并且,当将连接器例如安装在底板中时,作 业员无需截断第一、第二触头和托架。根据本专利技术,使连接器的安装作业容易、并且能够降低安装成本的连接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以及有益效果通过基于附图的下述详细说明将 更加明确。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成对的触头中保持发光二极管之前的状态的放 大立体图。图3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成对的触头中保持了发光二极管的状态的放大 立体图。图4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成对的触头中保持了发光二极管的状态的放大 立体图。图5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触头的上表面粘贴了上侧绝缘膜的状态的立体 图。图6是图5所示的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表示图5所示的连接器的多对触头和托架(carrier)之间的连接被断开的 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图7所示的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成对的触头中保持发光二极管 之前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10是从斜下方看连接在图9所示的连接器中的发光二极管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在图9所示的连接器中连接了发光二极管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成对的触头中保持发光二极管 之前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触头,具有接触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一个电极的第一接触部、保持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一保持部、以及连接到另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触头,具有接触到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另一个电极的第二接触部、保持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二保持部、以及连接到所述另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二连接部;以及绝缘部件,隔着规定的间隔来保持所述第一触头和所述第二触头,所述绝缘部件具有固定在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的下表面的下侧绝缘膜。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内藤丈晴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